因电影《霸王别姬》、《活着》而知名的编剧芦苇日前获颁中国作家榜“年度致敬编剧”。他不仅是国内金字塔尖的金牌编剧,也是一名犀利的电影批评者。他的《电影编剧的秘密》对众多电影近乎直白的批评让不少人惊呼,“他简直不想在圈子里混了。”事实上,芦苇说,这本书出来之后他确实把电影圈的人全得罪了。现在他就是一个“独行者”,“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他说,他只对电影负责,“我对电影的真诚还在。”
“中国烂片多,与导演、制片人的水准不高有关。”
记者:正在上映的《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看了吗?
卢苇:还没有。最近看的片子就是《太平轮》。
记者:这部片子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笑话,您的观感呢?
卢苇:《太平轮》的题材不错,历史背景很壮观,讲了一个动乱时代的海难故事,但是电影的叙述技巧有大问题,人物定位也缺乏个性,整个故事不精彩,人物不完整,非常概念化,很难在情感上触动观众。台词没有魅力,跟生活不搭调。《太平轮》本来应该是一个好故事,大时代的背景,政权交替时代巨变之时,乱世出英雄,容易看到人性,可是在这个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只有美女在换服装,走各种时装秀,在一个动乱时代这种形象,这很奇怪。
记者:为什么吴宇森这种级别的导演对这些问题会熟视无睹?
卢苇:导演和运动员一样,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吴宇森拍香港黑帮片、枪战片的时候胸有成竹,但是一到大背景、大格局的电影,他的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了,从《赤壁》到《太平轮》,他的人物多是概念化的,缺乏戏剧魅力。
记者:没有人告诉他这是一个平庸的剧本吗?
卢苇:《赤壁》他还曾请我写了一稿,但是那稿他没有采用,现在整体感觉台词与影片整体脱节。
记者:沟通成本怎么这么高啊?
卢苇:中国烂片多,与导演、制片人的水准不高有关。
记者:这一年的国产电影有可看的吗?
卢苇:乏善可陈。有一部还算保持了水准,就是《亲爱的》,文化品质与质量都不错,电影还在力图表达今天的社会真相和问题,电影还能起到对社会的表现与反思作用。电影只有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才能起到净化社会的作用,人们才会去反思生活。
记者:《白日焰火》和《推拿》呢?
卢苇:《推拿》还没有看,《白日焰火》拍得非常好,在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方面独树一帜,而且特别锐利。作为一部影片它的结构是完整的,故事与人物也是真实的。
记者:《黄金时代》和《蓝色骨头》呢?
卢苇:《蓝色骨头》我没看,《黄金时代》我特别不喜欢,萧红应该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小说写得很好,但是电影把她拍得那么苍白无力,脸谱化和概念化。电影本身是支离破碎的,把她的生活碎片罗列了一大堆,而且烧了不少钱,因为是大制作。如果把电影定性为实验电影,投资不要超过800万元人民币。投资者投《黄金时代》也够业余的了,基本上拿钱打水漂玩儿。
记者:主创对电影的诉求和形式是有解释的。
卢苇:不管怎么解释,观众不听解释,他们花了钱是要看电影的。观众进电影院是要看一个精彩的故事,令人感动的人物,这部电影里都没有。
记者:文艺实验电影就不要尝试去走市场了吗?
卢苇:不是不要,我讲一个故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一个艺术电影、先锋电影,在电影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得过电影节许多奖项。导演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的电影投资不能超过70万美元,因为我的观众就这么多,很少,超过了就赔了。”
记者:但是这样的电影类型也是需要的吧?
卢苇:即便是作为艺术片,《黄金时代》也谈不上成功。是一个在市场上和艺术品质上都让人生疑的电影。
记者:对于艺术电影,有人觉得是中国电影观众缺乏基本的素养。
卢苇:货卖不出去怪人不识货。举个例子,《霸王别姬》和《活着》,你说不清楚它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好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它既是艺术片,商业性也很好,《霸王别姬》那个时候电影票4元,票房是4500万,放到今天就10亿了。当然,说到文艺电影,中国观众始终是比较低水平的,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结构和欧洲是没法比的,这是一个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价值观紊乱的时期,它的恶果和它所制造出来的一代人的价值观迷茫已经呈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只是一个角落。”
记者:去年有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粉丝电影”,郭敬明、韩寒的电影都是暑期档最具热度的话题。
卢苇:我买票看了《小时代》,韩寒的没看。我就是想看看大家为什么这么不待见《小时代》,看了以后,确实我也不待见。但是它有一个优点,类型清楚,知道它的观众是谁,这部电影是给“郭粉”拍的。
记者:有人批评《小时代》的价值观,您怎么看?
卢苇:价值观的迷失不仅是《小时代》吧?这是中国电影的整体问题。我坦率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进入价值观紊乱的时期,它的恶果和它所制造出来的一代人的价值观迷茫已经呈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只是一个角落。电影里还能看到传统的价值观吗?没有了,比如说,英雄主义、爱情至上、诗意和浪漫都消失了,充斥着搞闹搞笑,完全为了感官刺激低级的需求。
记者:说到价值观,想到另外一部电影《中国合伙人》,很多人喝彩。
卢苇:《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一比较,高低立判,《中国合伙人》是中国的粉丝影迷们所乐意接受的一种价值观:奋斗=金钱。
《狼图腾》对中国电影是个讽刺。
中国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题材,唯独不缺故事。
现在的中国电影和我们社会最迫切的问题已经完全脱节了。
记者:即将上映的《狼图腾》由您编剧,编剧过程曲折吗?这个小说在价值观上曾经也面临着一些争议,您的感受如何?
卢苇:小说本身见仁见智,对我来说,我看到里面反映出一种严峻的现实,就是环境问题,这是我看到的,有人读出另外的意味,说它宣扬动物法西斯主义什么的,狼文化,这个有点扣帽子,我把它叫作中国式批判。中国的发展速度每年递增7%到10%,我们的代价是什么?北方的水资源已经被破坏了,包括北京的雾霾天增多,这就是代价。《狼图腾》的主题没有问题,非常正常,很健康,可是我想问的是,为什么《狼图腾》是一个法国导演拍的?中国导演没有人对这个感兴趣,中国的电影环境是不选择这种题材。
记者:这是一个大情节片还是反情节片?
卢苇:都不是,是小情节结构。《狼图腾》对中国电影是个讽刺,中国社会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只有法国导演对这个感兴趣。电影界成天喊没有剧本题材,可是《狼图腾》这样的小说摆在那里十几年了,也不拍,这就是价值选择的问题。中国什么都缺,唯独不缺题材,唯独不缺故事。现在的中国电影和我们社会最迫切的问题已经完全脱节了。医疗腐败,官场、商业腐败,环境恶化,生态被破坏,矿难及犯罪,多少问题啊,电影里一点都没有,完全交白卷。
“我们跟好莱坞差距并不全是技术上的,真正的距离是文化上的,他们的电影是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价值观,我们的电影做不到。”
记者:贾樟柯的《天注定》不算吗?
卢苇:贾樟柯也是打个擦边球,讲讲社会的犯罪问题,《天注定》我看了,毕竟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弥足珍贵。但是你说电影本身的质量,和《亲爱的》一样,技巧有待商榷,但是它表现了现实,很有勇气。
记者:还有一个电影争议也很大,就是《归来》。
卢苇:《归来》的主题很棒,演员角色也很棒,文化品质也很棒,直面“文革”后果,“文革”使得这个家庭妻离子散、破灭,至今不能团圆。但是《归来》在电影叙述上有问题,它回避了男主人公所遭遇的苦难,到底遇到什么事情,应该追究这个原因,陆焉识这个角色就没有人气,小说里锐利的一部分,对于命运、时代、人性的追问电影里都缺失了。
记者:您对中国电影很悲观?
卢苇:社会机制不鼓励有文化批判意识的电影,张艺谋的《活着》到现在也是禁片,《霸王别姬》被“枪毙”三次才得以公映。
记者:独立影评缺乏似乎也是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您在《电影编剧的秘密》的很多观点是不是就得罪了很多人,张艺谋、陈凯歌来找你了吗?
卢苇:独立影评难得一见。有一些刊物上的影评还不错,老晃这些人,基本水准还在。我对《无极》的评价就毁灭性破坏了我和导演的关系,电影就是让人评论、说三道四的嘛。我对电影的真诚还在,对电影的感觉还正常。
卢苇:《编剧的艺术》,我当年就是看这本书开窍的。
记者:《狼图腾》已经完成了,最近在忙什么?
卢苇:我在策划拍摄一个纪录片,有关孙立哲的,他是我们一个时代的标志,最杰出的一个乡村医生。另外《白山黑水》也正在写,是我愿意写的,1930到1940年代的故事,民国题材,二人传老艺人的传奇故事,本山传媒接受了,赵本山是一个独具慧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