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必然是残酷的”,这句话仿佛成了青春片剧本没有完成之前就必须确定好的事实,我不是说上面列举的那些电影犯了主题先行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除去这些好作品,绝大多数青春片就是奔着“残酷青春”这个主题去肆意挥霍践踏大家都经历过的并没有太多波澜的青春,在这种情况下,就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简单青春片。
我妈妈回忆当年乡村教学点的经历:周末聚餐,吃不起肉,放不起油,就多放辣椒多放醋,用玉米面做疙瘩汤。现在廉价小餐馆的逻辑:料不新鲜就狠狠加调料,厨艺不行就优先用重味刺激。重庆火锅的起源就是船工们用下水料和简易厨具做饭,所以麻辣咸烫。现在的编剧导演,用日常小事做不出正常情感戏,就加辣椒呗。
话说,符合赵导演要求的社会场景也不是没有。富二代如果父母骄纵,自己也不求接班,只求随心所欲、游戏人间。的确可以每天一见钟情,每周刻骨铭心,每个月都找人感叹一下人生无常,表演一下以死殉情。要是这个富二代的生活环境不是观众熟知的现代,可以任凭导演编排,那就更好了。比如说几百年前的大清国,有一群血统高贵、却不求立储夺位的贵族少年,上有皇室财富保证生活,下有蒙藏王子可供交游,再怎么折腾也有皇上兜底……赵薇果然不愧还珠格格剧组的头牌。
其实我看《致青春》的时候就觉得还珠格格的插曲很适合郑薇小姐:“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只要重新配个文艺点的曲子,没有比这更贴切的主题歌了。
当然,赵导演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出来的,还不至于赤裸裸地给90年代的大学生安排一个公主嫁王子的大团圆结局,也知道如此“激情”的青春需要对比才能体现珍贵。所以赵薇在描画青春美好的同时,拼命地渲染现实残酷。这个思路总的来说没错,学生时代再穷,再枯燥,比起毕业后也要自由的多。但是,赵导演连大学生活的真实场景都布置不好,展示复杂的社会,这个任务对她来说太勉为其难。
电影里,首先撞到现实钢板的是退学的朱小北。一贯直爽的朱小北因为在超市打架而退学。不过,任何在90年代大学犯过事的学生都知道,当时的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是很宽厚的,毕竟那是一个大学生数量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头顶还有光环的年代。不要说朱小北这次打架明显占理,不要说她是个女生,就是男生纯粹的酒后斗殴,只要不到刑事犯罪的级别,十件有九件半学校都会帮你压下来。朱小北被开除,这就纯粹是为了残酷而残酷,是赵导演“为赋新词强说愁”。
接下来的情节也是一样的问题。这群土木工程的学生毕业后没一个带安全帽,这一点我暂且不说。仅从财富地位来说,同学们混的好的那就是高管富婆,混的差的就得墓地卖文吃饭,好像非此不能体现社会的残酷,不能体现物质对精神的侵袭一样。这充分说明了导演和编剧不知道什么是生活。
什么最消磨梦想?是亿万家财?还是家无隔夜粮?在当今的社会,这两者都是小概率事件。就算发生了,反而容易激发孤注一掷的勇气或是率性而为的狂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在社会的中层,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上班,下雨的时候犹豫是不是打车,买房子的时候斟酌学区和价格,在单位里攒工龄、争科级待遇,这才是90年代大学生最常见的未来,是青春与梦想最大的敌人。
赵薇如果希望观众共鸣,并不需要把黎晓娟安排去当富豪的生儿子机器,把张开赶到墓地混饭,更没必要破格提拔林静,毕业几年就当上副检察长。在同学聚会之前的情节之前,我希望看到开始脱发、发胖的男人路过喧嚣的校园,用化妆品抹不平皱纹的中年女性翻出大学时的发带,叹一口气开始挑选聚会的外套。赵导演或许是在50岁之前都自称女生的演艺圈混久了,理解不了我这种观众的清淡口味,只能用大起大落的浓烈调味料来描绘青春将逝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