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奥斯卡的转变:从“大片时代”到“文艺复兴”

当我们的票房不断向好莱坞看齐的时候,好莱坞却追求起了文艺。我们和他们之间,差的到底是什么?

没有了自拍梗和小李梗,有人说今年是奥斯卡的小年。但我们并不同意这种说法,淡化了一切插科打诨,今年的奖项之争是电影美学之争,颁奖后的评论也不再只围绕哪个女明星的裙子更美,而是更多回归到电影本身。2015年,87岁的奥斯卡就像个遍尝美味的食客,当大洋彼岸的我们还在饕餮突然而至的“大餐”,它却追求起了清淡隽永的养生口味。

转变:从“大片时代”到“文艺复兴”

别看现在的奥斯卡像个文艺青年,曾几何时,它也有过偏爱大片的时代,这个时间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1世纪初。1999年和2001年的第71届和第73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曾经分别颁给了《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和《角斗士》,两者都是非常典型的商业片。1998年,在全球席卷了18亿美元票房的《泰坦尼克号》,同样在奥斯卡上拿下了11项大奖。到了2007年,奥斯卡还把最佳影片颁给《无间道风云》。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彼得·杰克逊等一大批商业片导演都是奥斯卡的常客。

真正的转变大概发生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上,影史票房冠军《阿凡达》在投资不到1500万美元的《拆弹部队》面前败下阵来,标志着奥斯卡“大片时代”的告一段落,文艺之旗缓缓上升。

影评人电子骑士认为,奥斯卡的转变是有意为之。原因之一是前些年有些评选结果遭遇评论界抨击。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认为是现在北美电影产业中,大片与独立电影两大体系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商业大片现在风格性明显减弱,而艺术影片则强化自己的艺术特征。作为一个行业内奖项,奥斯卡如果偏重《银河护卫队》这种商业大片很容易让人感觉艺术性不够,所以它理所当然要选择一些艺术影片”。

影评人周黎明介绍,今年奥斯卡的文艺口味也受到一些批评,“以往还会尽量平衡商业和艺术两个方面,比如去年最佳影片给《为奴十二年》,最佳导演给《地心引力》,到了今年一些不错的商业片却连提名也没有了。太小众也会影响到其商业前途的。”他预计明年奥斯卡或许将更加兼顾商业和艺术。

不变:流水的表演铁打的审美

虽然近几年转变巨大,不过奥斯卡也还有它比较稳定的方面,这集中体现在它对表演奖项的评判上。“残障路线”和“技巧演法”一直是获得表演奖项的两大法宝。

电子骑士(严篷)表示,今年的影帝之争主要集中在“小雀斑”和《鸟人》扮演者迈克尔·基顿之间。小雀斑明显走的残障路线,表演夸张、情绪化,基顿的角色则是相对比较独特的神经质和紧张、颓废,更加内敛。相比之下,奥斯卡的眼光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对“雨人”那种角色的欣赏。

女明星比较容易走的也还是扮丑路线和打悲情牌。奥斯卡一向喜欢细腻、丰富的角色,所以摩尔的表演风格很符合。最佳女配角帕特丽夏·阿奎特的表演相对纪实,她拿奖也和她本身的知名度不无关系。

差异:好莱坞开始养生中国电影还很“饿”

当我们的票房不断向好莱坞看齐的时候,好莱坞却追求起了文艺。我们和他们之间,差的到底是什么?

电子骑士给出一个形容:“好莱坞现在是吃饱了多年,撑得有点发慌,已经开始追求‘养生’了;而中国电影现在是山珍海味一下子摆在面前,什么好吃吃什么,也不管是不是有营养。”

两位影评人认为,在其它的评判纬度上,中国电影行业内奖项应当学习奥斯卡,继续加强权威性。“有人说奥斯卡保守,但电影这个行业原本就是作坊式的行业,有比较强的传统性。保守一点比年年更换合适。其次它很严谨,我们这儿的评奖现在很多流程和规则不够严谨,就是图大家都开心,没有把奖项真的太当回事,对新人的鼓励也不够。”电子骑士说。

周黎明表示,好莱坞给中国电影最大的启示就是实行双轨制,既能拍合格的商业片,也要拍一些不以赚钱为目的的艺术电影。另外他认为目前国内电影奖项普遍缺乏清晰的定位,“我比较看好导演协会的表彰大奖,它的机制有点像奥斯卡,都是同行在评。这几年评出来的结果我也在关注,非常有说服力”。

关键词: 奥斯卡 大片 时代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