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电影市场诡谲多变 《叶问3》遭遇“票房造假”质疑

电影市场诡谲多变,从来没有万全的买卖,谁能保证电影质量?又有谁能保证电影一定能赚钱,或者退一步,一定能收回成本?

《叶问3》剧照

证券市场销售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倘若iPhone销量或质量不及预期,苹果公司股票便会下跌,电影公司也类似。

2013年12月18日,华谊兄弟举行《私人订制》看片会,主要面向媒体记者和机构投资者。口碑未及预期。

2013年12月19日,华谊兄弟股票跌停。

“只能说明《私人订制》这部电影太受关注。以至于到了神经特别敏感的地步,一有风吹草动资本市场和电影就联系起来。”时任华谊兄弟的董秘胡明回应说,也因此,华谊一直试图“去电影化”。

电影市场诡谲多变,从来没有万全的买卖,谁能保证电影质量?又有谁能保证电影一定能赚钱,或者退一步,一定能收回成本?

施建祥能,起码能保证第二件事。

施建祥,按百度百科介绍,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独立电影制片人和投资人,上海历届春节晚会中首次由民营企业家担任总导演。2015年10月施建祥博士喜获剑桥大学终生荣誉院士荣誉。

施博士是《叶问3》的总制片人。最近几天娱乐圈最大的消息,可能就是《叶问3》上映,票房大卖,但遭遇“票房造假”质疑。电影局方面也表示,将严肃排查“虚假排场及注水票房现象”。

一场左右手的资本游戏

2015年11月8日,苏宁金融平台上的理财项目筹资结束,目标金额为五百万人民币,最后实际筹集资金四千零五十万人民币,项目名称为“《叶问3》影视众筹,一起玩转电影圈”,依据票房不同,最终收益逐步递增。

这次众筹,按照业内人士说法,是一次“伪众筹”,是一个变相的P2P产品。因为众筹风险较大,并不能保证成功,而这一项目则给出了保底收益,并不符合惯例,以电影票房作为回报指标,实际上风险非常大,但这次“众筹”采用固定收益,投资者风险很小,甚至可能“假借众筹的名义为其他项目筹资,这是直接违法的行为”。

这只是一个案例而已,据中国经营报调查发现,早在2014年3月19日,与《叶问3》项目有关的基金已经开始发售,其后陆陆续续又发行了多支类似基金,而融资人、担保机构、融资平台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存在很多交集,诸多线索都指向上海快鹿投资集团及其董事局主席,同时也是《叶问3》总制片人的施建祥,该集团旗下的合禾影视参与了《叶问3》的出品,“甚至可能是《叶问3》最大的出资方。”影片发行从业者告诉记者。

众筹、P2P或者其他基金方式,其实都是从投资人手里借钱,单以苏宁众筹来算,片方最终最低需要回款约四千四百万元。上映之前,《叶问3》已经身背多重“债务”,这对其票房提出了很高要求,倘若票房未及预期……那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赚钱。

上映前,传出《叶问3》十亿保底的消息。

2月24日,神开股份发布公告,准备以4900万人民币认购一个基金,基金项目为《叶问3》的票房收益权。无论《叶问3》票房如何,这支基金都将提供8%的年化收益,但如果《叶问3》票房超过10亿,神开股份的这4900万,将获得超额收益的空间。为这只基金兜底的,是上海中海投金控集团。

2月24日,十方股份官方微信公号也发布消息,公司以1.1亿购买了《叶问3》55%的票房收益权。

保守估计,《叶问3》尚未上映,片方已经获得1.6亿收入,妥妥地收回成本。

但是,神开股份的控股股东为上海业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快鹿集团全资子公司;十方控股第二大股东是施建祥,持股13.26%。2月25日十方控股公告,将由施建祥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中海投金控注册资本股东之一周萌萌为快鹿集团对外投资部总经理。

快鹿集团筹钱,投拍《叶问3》,在上映前出售大陆票房收益权,而认购收益权的公司,与快鹿集团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笔生意,左手倒右手,倒是推动了相关公司股票上涨。无疑,倘若《叶问3》票房飘红,极有可能继续推动公司股价。票房与股市,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年的资本游戏迎来最后大考。

第二个《捉妖记》?比这个更恶劣

三月是票房淡季。

春节档票房“九州震荡”,《美人鱼》大幅拉高了大陆电影票房纪录,而《澳门风云3》与《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也表现不俗。但另一方面,二月市场火爆也容易导致透支观影热情,《叶问3》选择在三月初上映,并非一个好选择。

《叶问3》宣传推广工作也并不如意。上映前夕,百度指数电影类中,“叶问3”搜索量排名第六,影片质量也是无功无过。因而业内预期票房在7到8亿之间,与10亿有不少差距。

数据不错,但未必能达到预期,股票本来卖的是对未来的预测,达不到预期,那么股票就涨不了。

于是,上映第一天,周五,《叶问3》单日票房1.47亿;第二天,周六,《叶问3》单日票房1.93亿。

票房大爆。

但与此同时,网上开始出现票房造假的传闻,质疑《叶问3》票房严重注水,并列举了一些反常证据以为佐证:

1.午夜场、工作日早场票房售罄。这些场次一贯人少,但3月5日晚,北京金逸等院线,23:30分以后的《叶问3》场次座位售罄。这并非个别现象,微博网友纷纷截图,称自己当地影院也出现类似场景。此外,有些场次还出现极有规律的购票选座情况,座位大多集中在边缘位置。

1.png

爆满的午夜场

2.排片造假。武汉中影国际影城在午夜十二点之后,每隔15到20分钟便有一场《叶问3》,而且都是在同一个影厅。影院经理已发布公告,称这是私人行为,“为争取到第三方补贴我个人采取了增开无效场的方式”,因为“本次 《叶问3》 和微票儿的合作中排场需达60%才能享受优惠活动”。但之后他再次发声,说这只是“个人工作失误”,与任何平台无关,微票儿也发表声明澄清。但该影院周六票房成绩已经跃进全国第三,从周五的19万暴涨至54万。

2.png

3.单影院票房离奇增长。武汉中影营收增长也不是个例。宝鸡五州电影城2月22日以来,单日票房徘徊在1到2万之间,进入三月则只有5000左右,其3月3日票房为4840元,而3月4日,《叶问3》上映首日,票房为30.3万元,其中《叶问3》贡献了29.3万元。SFC上影等影院也出现了类似现象,但《好奇心日报》试图采访影院时,要么以领导不在为由拒绝,要么电话无法接通。

3.png

某影院的票房情况

“三分之一的票房造假,这是比较合理的推测。”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投资业内人士说,他一直在关注此事。

“某长期单日票房不过万影院,在3月3日只靠着某片午夜场就飙升至二十多万,然后某片午夜场场均入座高达300多人,而影院最大的厅也不过200多人而已,这是午夜场火到卖完站票还要卖挂票么。”“电影票房”发布这么一条微博,在先前的微博中,他暗指《叶问3》为“第二个捉妖记”。

去年八月底,网友开始质疑《捉妖记》票房造假,“幽灵场”一词随之流行,指的是虽然显示“座位已满”,但实际上并没人去看电影,影厅里空荡荡的只剩看不见的“幽灵”,而且同一影厅场次间隔极短,“15分钟一场”。虽然《捉妖记》随之发布声明,称这些为“公益放映”,而那些异常排片则是“跟一些影院沟通信息不畅”导致的。但网友并不买账,直到现在还不时拿出此事调侃。

这一次,《捉妖记》又一次被称为“行业先行者”,但它的继承者《叶问3》,胃口要大太多。

快鹿集团的产业链“闭环”?

不过《捉妖记》并非始作俑者,某发行公司工作人员告诉《好奇心日报》,这种方式被称为“包场发行”,是行业内惯见熟闻的手法之一。

包场并不算新鲜事,几十年前,很多人看电影都是看“单位包场”。片方、合作方、出品方都可以包场,为的是给电影制造声势。这次《叶问3》异常爆满的场次,多数不在黄金时段或黄金地段,人流量相对较少,但计算排片时候并不会区别对待,因此能够拉高总体排片。北京UME国际影城华星店总经理说:“正值三八妇女节档期前后,单位包场确实会比较集中。”而且,影院要分辨包场者身份,“难度太高”。

电商兴起后,包场有了新的操作模式。电商先买下电影票屯着,之后低价卖出,这部分差价通常由电商或片方补贴。武汉影院经理称微票与《叶问3》合作,而《叶问3》的合作方不止一家。百度糯米推出了“3.7元看电影”活动,只需要3.7元,就可以买到一张电影票,能看且只能看《叶问3》。《好奇心日报》就此询问百度糯米,但对方称“不知情”。

只是,就算包场也不至于包大半夜的吧?难不成真的卖给幽灵?

在发行领域,有种手法叫做“过数”,也就是做假场。一般院线会选择观众最少的早场和晚场来操作,在购票系统中,这些场次都已经售罄,但没有观众。发行方拿不到钱,电影院拿少部分好处费,倘若是发行方和院线属于同一家公司,那么好处费也可以省下了,最后的成本只有5%的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

“最后成本并没有那么高,大概一亿的票房,最多花四千万到五千万就能买到。”那位投资业内人士分析道。一方面,片方本身还会从票房中拿到分成,另一方面,谈包场时候,一般给出的价格会低于市场价格,而“幽灵场”成本更低。并且,快鹿集团前期通过金融操作,已经获得大量资金。

以可承受的成本,提高排片率,提高票房成绩,虽然没有直接收益,但其带来的间接收益却很难量化。做出一个更漂亮的数据,提高电影热度,进而提高真实的排片率,带动观影。此外,万一包场真的有人买,那也是赚了。

《叶问3》热度提高,股票随之上涨,三月以来,神开股份上涨约13%,带动效应十分明显。而且,通过击鼓传花,也避免了资金沉淀造成的损失。

“电影‘8+1’战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首创的“互联网+电影+金融”产业模式,它不是‘8+1’个电影的相关企业,而是一个有金融托底、互联网先导的产业模式。”这是快鹿集团主页上的一句话。

华谊,你看看人家,你幼稚了吧?

泡沫和它带来的破坏力

电影证券化,将电影未来收益预期拿到资本市场运作,这不仅可行,事实上不少电影已经开始如此运作。

《港囧》上映前,徐峥把自己的票房收益权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而就在2015年5月13日,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发布公告称,将向9名认购方发行约17亿股(平均每股0.4港元),认购价总额约6.8亿港元。其中,导演宁浩和导演(演员)徐峥将分别以1.75亿港元认购21控股扩大股本后的各19%股份,并列第二大股东,同时出任非执行董事。

《港囧》大卖之后,拉动了21控股市价,有人估算,借助一系列资本操作,《港囧》使得徐峥身价暴涨20亿,被业界人士称为资本界和影视界相互借力的经典之作。

经济总体形势遇冷,资本纷纷转入电影行业,这能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做大中国电影市场,长期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这一次的资本操作,却加剧了电影市场诸多痼疾,拍电影变成了简单的票房游戏。

商业评论人陈昌业撰文表示,“被注了水的票房,其作为资产被证券化,当然是泡沫资产,当然是空心化的资产。即便那些P2P投资者、众筹投资者等来了8%或9%的年化收益,即便那些二级市场投资者看到了涨停板、看到了25%的上涨,击鼓传花的游戏,你们真的玩得起吗?”

《叶问3》的票房泡沫被吹起来了,但其破坏力不仅如此。

电影并非低风险旱涝保收的行业,相反,某部大片投资失败甚至可能导致制片公司破产。电影制作周期长,在中国又受到市场和政策双重制约,潜在风险不小。然而,快鹿集团却通过击鼓传花的方式,规避了风险,给投资者造成“稳赔不赚”的假象,后面以高收益吸引新的投资者入场。但电影票房归根到底还是与电影质量相关,这种注水行为,掏空了电影内容价值,一旦票房崩盘,资金链出现问题,无疑将是e租宝事件重演——e租宝以超高收益吸引投资者,但并没有投资实际盈利项目,只是以后来者的钱补偿给早先投资者,最终雪球越滚越大,终于引发雪崩,不少投资人血本无归。

至于股价,按照业内人士分析,只不过是附带或者间接影响。“电影票房高,股价不一定高,但是如果电影票房低,肯定影响股价。操纵股价是犯罪行为。”投资从业者告诉《好奇心日报》,并说电影行业票房造假已经是“行规”,这次P2P等理财项目风险并不很大,但是电影行业不确定性太大,如此拙劣的造假,以后结果不好说。

但这次P2P与二级市场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联盟,业内人士表示不安:“二级市场是一个行业法规比较完善的地方,信息公开性比较强,但P2P市场信息公开一直很成问题,二者通过某种手段连通,大大提高了投资风险,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其实还是中国电影盈利模式太过单一。”电影业内人士说。当前中国电影,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票房,因此围绕票房做文章,收益风险比可以承受。在北美市场,大片很多会依靠下线之后的收入,如音像制品、衍生品等,这在中国才刚刚起步。但是“注水叶问”等现象可能进一步加剧“唯票房论”的思想,阻碍电影市场发展。

1月20日,新华社刊文《有些“理财公司”背后藏着哪些“名堂”?》,点名质疑了“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两家公司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这两家都是快鹿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

不久之后,注册账号“污林盟主”在腾讯科技、网易、天涯论坛、知乎、今日头条等知名网站论坛发布以《网曝金鹿财行、当天财富、东虹桥小贷可能是上海开埠以来最大的旁氏骗局了》为名的帖子,矛头直指快鹿投资。

2月24日,快鹿集团召开发布会,澄清最近网络上流传的关于快鹿集团的传言,并称,针对毫无根据的诽谤、中伤,集团将采取法律手段,严肃追查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施建祥投资5亿出品的另一部电影《大轰炸》已经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去年11月,该片在好莱坞举行杀青庆功会,新闻报道称,好莱坞“半壁江山”都来捧场。倘若不延期,《叶问3》将在四月初下线,《大轰炸》目前暂定两个月后上映。

没人不想看到一个健全的电影市场。

没人想看到第二个e租宝。

关键词: 电影 市场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