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影视行业早已成本资本市场的众矢之的

2014年共发生169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本约1605亿元,其中61起影视并购案,19起为跨界并购,包括食品、制造、酒店、旅游、科技、互联网等纷纷跨界收购。

电影影视界从来不缺高额投资回报率的“神话”。斥资6000万元制作的《致青春》赢得7亿元票房;《西游·降魔篇》1.02亿元成本,换来12.37亿元回报;《泰囧》以3000万元撬动12亿元的票房收入,《夏洛特烦恼》以5000万元的成本带来了14.41亿元的收入,并创造出高达3000%的回报率,《捉妖记》位居2015年票房冠军,以3.5亿元的制作成本,带来16.1亿元的收入。

由此可见,影视行业已不是文化企业能独占享受的“肥差”,早已成本资本市场的众矢之的了。

61起影视并购引爆2014

2014年共发生169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本约1605亿元,其中61起影视并购案,19起为跨界并购,包括食品、制造、酒店、旅游、科技、互联网等纷纷跨界收购。

2014年8月7日,PE牵线国内在线视频搜狐跨国并购,斥资150亿韩元买下韩国娱乐传媒公司KeyEast。2014年更是多家上市公司涉足影视,如熊猫烟花以5.5亿元收购华海时代影业100%股权,湘鄂情收购中视精彩、笛女影视两家影视公司51%股权,中南重工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100%股权,皇氏乳业6.8亿元收购御嘉影视100%股权,道博股份7.8亿元收购强视传媒100%股权,申科股份25.2亿元收购海润影视100%股权,禾盛新材2.2亿元收购金英马影视26.5%股权,利欧股份4.2亿收购上海氩氪100%股权和琥珀传播100%股权。

上述并购案例中,不乏大量的跨界并购,同时影视行业大亨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百视通等上市公司也在加速并购。这样大量的并购出现主要是因为影视业属暴利产业,只要产品质量、销售模式有保障,企业预期盈利就会被资本看好。同时,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当下,并购基金在影视项目上可享受政策红利。

2000亿资金并购升级2015

2015年在A股市场共发生137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本约2300亿元,其中影视相关并购多达76起,占到一半以上,涉及资本2000亿元,占比87%,平均每5天发生一起影视并购事件。

其中涉及了横向兼并、垂直整合及跨界收购。2015年5月,国内玩具行业知名龙头企业之一骅威股份拟以12亿元收购影视公司浙江梦幻星生园100%股权。6月,万达院线称22.5亿元收购澳大利亚电影院线运营商Hoyts集团100%的股权。长城影视3.24亿元并购两广告公司等影视行业。宝诚股份以8.45亿元的价格收购中联传动100%股权、传统乳业起家的皇氏集团7.8亿元收购盛世骄阳100%股权、家具行业的喜临门作价7.2亿元收购绿城传媒100%股权等案例均为跨行业“入戏”。

2013年,A股涉及影视行业的并购事件仅有7起;2014年影视并购为61起,占比36%;而2015年的影视并购多达76起,占到一半以上,涉及资本2000亿元,占比87%,平均每5天发生一起影视并购事件。

并购案例背后的逻辑

飙升的国内票房市场

票房方面,近几年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增长率。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直奔220亿元,2014年接近300亿元,而2015年年底收官,全国的电影总票房就已经突破了440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7%,而这440亿元中,国产影片贡献了60%左右。

从需求端来看,不仅我国的电影行业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5年440亿的市场可见一斑,市场的规模和需求不断的扩大。同时,从供应端来看,国产华语片的票房占比不断的增加,国内供应影片的产业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从海外引进走向海外合作再走向国内制作,也从高成本逐步走向低成本撬动高收益的结构。

票房马车拉动股价上涨

《夏洛特烦恼》不仅用低成本斩获14亿收入,同时也让开心麻花一炮走红,撬开了新三板的大门;《捉妖记》不仅打破了国产片票房纪录,而且给北京文化带来了复牌后的连续3个涨停;同时《大圣归来》作为一匹动画片的黑马也给鹿港科技连拉5个涨停。

据Wind统计,在12家发布中期业绩预告的影视动漫行业公司中,有10家公司预计上半年业绩增长,其中增幅超过30%的有7家。唐德影视、新文化、华录百纳、万达院线、奥飞动漫、长城影视等A股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均取得了稳定增长,预期最大增幅均超过50%,有的增幅预计达到70%,甚至翻倍。

与2014年类似,跨界影视并购依然频现,影视公司几乎成了传统行业转型的“救命稻草”。比如12月17日,七喜控股发布公告称,分众传媒的借壳重组方案已获得证监会通过,这也意味着,分众传媒成为首个从美股退市,再登陆A股的上市公司。公告一出,七喜控股当日涨停。

可见,火爆票房的背后是其版权公司的无数个涨停。影片的票房已然成为拉动公司股价上涨的强力马车。

狂欢者的胜利

“甩开广场”,万达院线通过并购加速扩张

2015年上半年,国内票房达203.6亿,同比增长48%。同期,万达院线票房28.5亿,同比增长43.3%;观影人次6477万,同比增长37.5%;市场占有率为14%。可见,万达院线票房增速已经落后于全国票房,市场占有率正在下滑。

原因在于,万达影院的模式是哪里有万达广场哪里就有万达影院,但是影院的增长速度完全跟不上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的爆发式增长,票房一年上一个台阶。万达院线为了不让自己的优势成为包袱,必须加快脚步“甩开”万达广场,到全国各地去跑马圈地。在2015年中报里,万达院线已明确表示:通过自我发展及对外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保持公司收入、利润持续增长。

那么万达影院2015年不断的刀起刀落,6月25日万达院线22.5亿元收购Hoyts集团100%股权;6月26日,万达院线增发收购的对象慕威时尚100%股权及世茂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重庆世茂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等15家公司100%股权,总资金为22亿;2015年8月31日,万达院线通过战略投资获得时光网20%股权。

通过万达院线的股价可以看出在2015年全年中,万达院线股价以400%的增长结束。影视业并购的一系列动作为万达带来了不小的收益。

娱乐界成救市良药

宝诚股份2014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784.71万元,净利润仅为4.09万元,同比分别下降81.24%、98.35%。毫无疑问,整个钢铁行业的低迷,给宝诚股份带来了很大困难。

2015年1月12日,宝诚股份定增24亿收购淘乐网络与中联传动宝诚股份,收购的中联传动是一家集影视投资、制作和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影视公司。中联传动已经制作及联合制作了《小时代》系列的影视作品。2013年、2014年1-11月,中联传动净利润分别为641.81万元、2929.75万元。宝诚股份表示,未来中联传动将基于淘乐网络已有较好玩家基础和口碑的游戏产品打造精品影视剧系列。

此次定增转行,标的公司的业绩以及业绩预期都让股民看到了希望。同时一些列动作表明了宝诚股份转行全娱乐的决心。

由图可见,宝诚股份转行全娱乐开始,娱乐行业类型为宝诚带来了股价飞速的上涨。

BAT搅动影视行业并购

电影公司将为BAT打工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一大主题。阿里巴巴收购文化中国、爱奇艺与华策影视合资成立爱奇艺影业、优酷土豆成立合一影业……资金雄厚的BAT强势布局内容领域。现在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未来,互联网公司与文化产业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

与其他行业横向并购影视企业不同的是,互联网将会是更深层次地介入、改变甚至颠覆影视业的模式和游戏规则。电影圈是一个闭环,导演、制片人和演员几乎是在小圈子内进行流动。但互联网的特点是去“中心化”、“无边界”。从目前来看,BAT的介入,已经对电影制片、营销、发行、放映等环节带来颠覆。

在制片环节,BAT的介入以众筹的方式打破了影视业的精英圈子。阿里的“娱乐宝”与百度的“百发有戏”都有众筹的影子,这意味着电影还未开拍,就有海量的电影投资人成为忠实粉丝观众,自发宣传电影并拉来家人朋友一起观看自己投资的片子。

就放映环节而言,影院的“社交功能”不断突出,在美团猫眼、格瓦拉、卖座网、微信电影票、淘宝电影票等在线售票系统的带动下,O2O营销的模式不断推陈出新。以影片《撒娇女人最好命》为例,其发动全网营销模式,联合逻辑思维、叫个鸭子等微信大号做粉丝互动,一定程度推动了影片票房。此外,“弹幕”这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鲜的观影方式也受到90后观众的喜爱。

以近期博纳影业回归A股的买家可以看出点“精彩”,博纳影业披露“买家阵容”:阿里、腾讯、中信证券、复星国际、红衫、软银赛富,以及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这些大买家组成了一个“豪华天团”,包括马云、马化腾、郭广昌、沈南鹏、阎焱等诸多大佬。

于冬是中国电影圈最早对BAT有所忌惮的“大佬”。然而,博纳私有化过程中,于冬最终邀请阿里、腾讯成为他的投资人。根据计划,阿里影业将投资8600万美元,最终持有博纳10%的股权,而腾讯旗下公司将持有博纳约7%。

可以看出,坐拥巨大流量、用户群体以及大量资金的BAT,将是影视行业新进入的强豪级别的玩家。他们将不断利用自己的资金和优势并购大批量的影视企业,以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态圈同时也更加完善的形成生态闭环。

影视业的迷途

未来影视行业的路将在何方?面对BAT等互联网大佬的充足资金的并购,影视企业又该怎样?影视企业只有发展其核心能力:电影制作能力、发行能力、影院管理能力,才能持续的在并购和重组的浪潮中存活下来。

关键词: 影视 行业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