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行业一味追求高票房,这路还能走多远

更多地帮助边缘的电影,扶持边缘的电影,对电影“少数民族”作历来擅长的扶助政策,市场就大了。

文 | 赵 军

编辑 | 万晓茜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波澜跌宕,对它有多元观察不奇怪。

譬如在今天,人们一方面看到了产业的迅速升级,直逼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第二),另一方面人们又认为今天的增速回落是昨天种种不是所致。该怎样正确评价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很难前后逻辑一致。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电影产业已经成为了产业,正因为成为了产业,所以才提供给了人们评头品足的平台。

我个人从来不站在今是而昨非的角度,而是认为事物发展本来就是螺旋式上升。国家发展尚且如此曲折,一个产业的发展不正需要细致地寻找它的非线性规律吗?认定产业发展大方向和指出其需要完善的政策与配套措施是一致的,走回头路的摇摆想法是可悲的。

今天已经形成的以年产1000部影片(以及更多的网大)能力和8500座影城的产业格局是中国文化产业在两方面齐头并进的结果:

一是因应社会变革,从改革开放以来狂飙突进的城镇化新文明进程到新社交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新价值观涌现;一是电影产业自身的规律在市场化、城镇化、互联网化当中的日益呈现以及成长。

这样的客观事实已经是沉舟侧畔千帆过。这段历史以二十年为尺度恰好是翻天覆地。在这样的平台上可以指点江山,也可以痴人说梦;可以风凉话说尽,也可以更冷静地思考。所谓二元,就是人们既看到无法否认的产业规模属于改革进步而非倒退的事实,同时不承认中国电影今天的历史性成长,甚至都不知道中国电影成长在什么地方。争论还在持续中。

我的观察也许更冷僻一些,在这些争论当中,也许包藏着这样的动机即资源的争夺。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今天全社会无一例外的思维定势。一切对于现状的赞赏和对于现状的否定,都带着进入这个市场的企图,而这就非外表所看见的观点之争、认识之争和是非之争。

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版图上今天有三种描述:

第一种是高票房的主流影片与低票房的市场边缘影片在市场资源上的不可能均衡性;

第二种是继续追求时代锋芒的创新对于市场资源的拥抱,与希望市场向其违背市场规律的主观意志倒退的责难与进逼;

第三种则是渴望和平共处,在主流市场的成长格局下找到自身新的生长空间。

先说第一种。主流影片在今天最大争议竟在于是否被承认。似乎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难道票房不能说明谁主流谁不是主流吗?有三种理由可以驳倒关于主流的自信,其一是票房再高,放到十三亿人口上,电影的这点人次代表社会主流吗?仅此一说,足以无语不是?不说舍此压根没有“主流”一说,实在这干脆封死了研究当代中国电影市场规律的基本可能。

其二,还需要提倡导向吗?就凭90后的市场购买力,我们就对这样的主流市场俯首称臣?这又是一种居高临下且似乎政治正确的角度,因为这似乎在说产业的导向存在争议的空间。

其三,对于主流的概念内涵的置疑带来造成主流的手法的怀疑,即政府是否能够有其他更好的政策,使得市场的彼主流不是此主流。譬如压根就不批准某一类影片上映,电影从产业化回归国家倡导的三性统一轨道(何谓统一谁说了算?),市场之主流就会另当别论,等等。

否定主流市场的说法也许为数未多,但是它会成为极左思潮的滥觞,因为,正是由于产业走上了市场经济轨道,确定了市场决定产业资源配置这一原则,才有了今天的电影产业格局,也才有了这个格局下的所谓市场主流。

如果说现在的主流不是主流,对于500亿可期的产业规模嗤之以鼻,那么是否应该全盘否定电影产业的改革之路而重新折腾一遍?

如果说中国电影就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市场的产业不正确,认为应该塑造一个新市场主体,譬如中老年人成为市场主力军,是否合符客观?

90后甚至00后的集体追求是非理性的现象还是时代的必然印记?这里是俯首称臣还是看到社会的发展主流?最后,今天社会的发展究竟什么是主流?

我的回答是今天社会发展的主流就是更加开放,更加人性自主,更加人格独立。所以高票房影片作为市场主流,不影响低票房影片的市场分享。而任一市场,任一产业,都会有市场的大小区别。产业市场没有资源的垄断,没有资源的保护线这一说,这就是健康的市场,相反,认为划定一条资源保护线今天越来越不可能赢得人心。

资源的不均衡性要通过竞争与创新作为市场主流力量来解决。改革改的就是资源的行政性垄断、人为的垄断。放眼市场浩浩荡荡,前无古人,我们只会讴歌中国电影产业终于迎来了市场配置资源而非行政划定资源的合理时代,产业的生产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猛发展起来的。

低票房处在高票房的市场边缘本身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角度,更是一个很好的文化角度。当代产业的主流世界与其边缘之间的资源争夺与资源分享乃至和平共处,是这个时代多元发展的丰富现象,也是百花齐放好现象。边缘总是会出现的。

《冈仁波齐》就是当今市场主流外的边缘电影,而且是很好的边缘电影,它需要去鞭挞主流市场吗?不需要。相反我们从这种边缘的价值中看到某种造就边缘的市场价值。这样的市场存在,这就是很正确的结论。只有那些一看到自己的票房不如主流市场就躁得很的人,才不懂得边缘的价值。他们以为通过“战争”可以战胜主流市场,而使自己变为主流,这就大错特错。

前年有一部《心迷宫》,也是低票房影片,确实在主流市场的边缘,确实只赢得整体市场的边缘资源,但是,谁又承认它失败了呢?主流市场的赢得是一种成功,边缘市场的赢得是另一种成功,都应该感谢中国电影产业今天带给每一个电影投资者这样的机会,而非因为处在边缘就对主流市场资源发动“战争”,其实享受不平衡的乐趣并不差,只要你拍出了自己想拍的电影又控制住投资成本,我们甚至相信最具活力的也许就是这些目前处在边缘的创作和投资者们。道理就在他们在边缘状态找到了一个也许更好的观察这个产业与这个市场的角度,而不会受市场的价值尺度左右而随波逐流,从而坚持自己的想法、审美、独创性,也许有一天他们反而会成为某种市场的主流。

我相信,姜文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滕华涛拍《失恋33天》之前,宁浩掌镜《疯狂的石头》之际,和《喜羊羊与灰太狼》第一集出击市场的前一晚,都不会幻想一下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是,姜文因此萌生了《让子弹飞》的灵感,而滕华涛则是不经意成为主流导演的,宁浩因此找到了进入主流的信念和方法,从此不再抱怨市场不排他的影片,而《喜羊羊与灰太狼》最终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辉煌的市场周期。

这些从边缘入到主流的案例充分说明当下的主流市场资源之争不应该放在市场化的努力之外,不应该不考虑市场的基本语境而自说自话,用已经过时的思维和倒退的想法来讨论其实是市场的问题,更不能用粗暴的主观意志来否定时代的潮流。

中国电影产业的改变是回不去的。解决二元对立状况的方法是一起以市场化的眼光和语境来作深入探讨。

其实对这个时代的变化,对中国电影当代的价值观的认识,对90、00后的了解都是很不够的,我们可以封锁一些讨论,但是封锁不了思想,封锁不住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传播。同时,更多地帮助边缘的电影,扶持边缘的电影,对电影“少数民族”作历来擅长的扶助政策,市场就大了。

市场化的深度课题今天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 极左 思潮 行业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