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就是看电影。不要将漫无边际的想象浪费到导演用了多少心思和特效,这样的观影状态只会让电影沦为医生手术刀下的器官或实验室里的小白鼠。这些,对于非专业观众,还是少碰为好,何况碰了也不见得就能分出个所以然来。最近几则网上的影评就比较奇葩,连《敦刻尔克》背后的基本史实还没搞清楚,便发声“虚无”。早知如此,希特勒当年是不是该给日本天皇挂个电话:“老兄,还是你上阵吧,我这儿没日本人的面孔,英法联军不认账,非说把他们赶到海边儿的是‘日本鬼子’,不是‘德国佬’。这可咋整……”
当然,我这篇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我会耍点小聪明,没人家那么“深”的道行,动不动就上升到莫名其妙的高度,那就讲点浅的,讲点与历史无关的,纯粹当观后感来读,想来诸君还是能勉强消受的。
《敦刻尔克》之前是吴京的《战狼2》,票房一路飘红,据说现已逼近60亿。没错,红有红的道理,各方面的利好态势和它本身的精良制作一块儿促成了这个结果,对于国产商业电影绝对是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服不行。那么《敦刻尔克》呢?虽然没有占满媒体娱乐版面的头条,但观众还是被其特立独行的风格所折服。不能不说,这也是一部渗透着爱国主义和抗争精神的主旋律影片,但与《战狼2》的区别在于,充溢着雄性荷尔蒙的红色激情和豪言壮语让位于弥漫着失败恐惧乃至死亡气息的寒冽阴郁,个人英雄主义的快意恩仇被群像式的肃穆敦厚所取代,就连引进国内后循例应有的配音环节都干脆省掉了,直接来了个原声放映。人物不重要,台词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到底、让你无处遁逃的情绪和氛围。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我宁愿用“黑”。黑得沉重,黑得彻骨,黑得默然无语。
克里斯托弗·诺兰用其深邃的暗语美学拯救了敦刻尔克,让这段充斥着逃亡与绝望的路在电影中焕发荣光。力道均匀而不失丰富表现力的散点透视,为大英帝国捡回了至少是他们认为的“胜利”。单单从影片来讲,没人否认这是一场胜利,一场为保存火种的大撤退,以英国人特有的体面与绅士收尾。滑翔在敦刻尔克海滩数十万撤退士兵头顶的那架已经熄火的喷火式战斗机,屹立桥头、始终镇定自若的英军将领,驾驶私家游艇将数百名士兵安全营救回祖国的老先生,他们共同参与了一场在耻辱和痛苦中体验新生与希望的伟大行动。空中、陆地与海面的较量,换来的是失败阴影下的意志胜利,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宽容。这也正是暗语美学的魅力之聚:用无声的讲述,开启主题表达的另类体验。
祖国是《敦刻尔克》的另一个关键词,离英国本土不远的距离,却漫长到可能是永远都无法抵达的彼岸。对于这些年轻的士兵来说,沮丧悲观之情自然是难以言表。但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祖国的召唤,远比任何外在的强逼更易于点燃逃生的本能和欲望,而诺兰对于祖国的表达,也并非刻板的说教,而是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人物不经意的视线和交谈中,看似无意,却让倾覆的舰船、惊恐的士兵、刺耳的轰鸣隐隐落地,归宿到了与黑暗隔海而望的晴空。在那里,他们不是可耻的逃亡者,而是荣归的英雄。
从这个意义上说,《敦刻尔克》和《战狼2》不谋而合,同样是回到祖国,路上的色彩虽不同,但终究是异曲而同工。红,红得精神;黑,黑得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