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戛纳电影节的奖项公布已经过去了一周的时间,中国导演在短片单元的表现依旧亮眼,继去年邱阳的《小城二月》获得短片金棕榈之后,今年魏书均的《延边少年》获得了“短片特别提及奖”。备受中国市场关注的还有带着《江湖儿女》第五次冲击金棕榈的贾樟柯导演,遗憾的是又一次陪跑,第七次出战戛纳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终于凭借《小偷家族》拿下了“金棕榈大奖”,这也是日本时隔21年后(1997年,今村昌平《鳗鱼》)再度获得金棕榈大奖。
这部获奖影片在内地激起的涟漪不亚于国产电影,因为它的内地版权被路画影视收入囊中,至于这部影片的关注度有多热,在周五下午采访的两个小时内,在路画影视总裁办公室,我遇见了四波记者和记者留在桌子上的名片。当然,拿下这部影片的内地版权,路画影视总裁蔡公明坦言“花费不菲”,而且这不菲的价格是在奖项公布之前,如果是获奖之后,那蜂拥而至的采购方和水涨船高的价格也可想而知。一同拿下内地版权的还有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影片《迦百农》,在此次戛纳电影节中收获了评审团奖。
为什么“看中”的是这两部影片?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几年内地市场中家庭类及情感向影片的表现,2017年,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内地以黑马之势收获了近13亿的票房,豆瓣口碑更是高达9.1分;2018年同样来自印度的《神秘巨星》票房达7.47亿,豆瓣口碑7.8分:“情感向”影片的升温也展现在动画电影中,如“必备纸巾”的《寻梦环游记》,票房12.12亿,口碑也高达9.1分,国产动画中的《大鱼海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情感成为凝聚影片的重要加分项。这样日益成熟的市场和观众观影口味的多元、影片品质、内涵的回归逐渐建立了“天时、地利”的大环境!
回归到这两部影片本身,《小偷家族》改编自真实事件,影片主要讲述了生活在东京社会边缘的一户格格不入的家庭的故事,透过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出不被察觉或者逐渐淡忘的亲情和温暖,影片的内核是是枝裕和导演最为关注和擅长的社会现象和家庭矛盾;《迦百农》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新颖的切入点、普世价值的传递成为两部影片的共同属性,“我们相信,中国观众越来越关注影片的品质和内涵,而这正是我们在戛纳电影节的目标:寻找一些真正能够打动中国观众的影片,带给观众最触动心灵的观影体验。”
对于此次收获满满,路画影视蔡公明表示是“意料之中的勇气和决断的结果”,对于国内市场的明确认知为戛纳之行明确了方向,成行之前早已经锁定了《迦百农》这个项目,而对于《小偷家族》的接触在达到戛纳后才开始,能在从接触到公布奖项之前完成版权的达成,可以说是“速战速决”,蔡总对此也表示,对于符合公司筛选标准的项目,其他同事甚至可以拥有决策权,这样的胆略真的是需要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独到的眼光,当然这期间也少不了或多或少的运气成分。
版权的尘埃落定只是内地之行的开始
按照内地政策完成各项审查,循序渐进的推动项目的进展,路画影视正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加速两部影片与内地观众的见面,或许在不久的上海电影节会有意外的惊喜出现,目前,《小偷家族》在豆瓣的评分已经达到8.5分。而《迦百农》的北美版权被索尼拿下,将在12月4日公映,或将为冲击奥斯卡做准备,两部影片在全球市场的后续表现也将为其内地走向持续加温!
虽然戛纳之行收获颇丰,但在国外电影节市场的项目选择上路画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不同的项目属性决定了接触项目的时机,对于较为成熟的全球性项目需要早期介入, 抢占先机;而对于一些“内向型”影片更适于深入接触后、按照先期市场反馈进行判断。以往电影节的获奖影片在内地的市场表现较难做到票房、口碑两不误,对于这种现象,蔡总表示,被各种标签界定的影片划分出了较窄的受众面,因此在内地市场出现了票房天花板,但是“情感和家庭”作为共同的纽带在市场中更容易激起共鸣,“抓”住更多的观众。
1993年,第46届戛纳电影节上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获得金棕榈大奖,也成为唯一一部内地上映的金棕榈影片,历经25年,我们已经看到了第二部的希望。在获奖的第二天,导演是枝裕和的法语新片正式定名《凯瑟琳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Catherine),并曝光剧情,这将是是枝裕和首次讲述一个在日本之外发生的故事。对于导演后续作品,蔡公明表示会持续关注,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合作推进,仍然希望可以在《小偷家族》接受市场反馈后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