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规模的提前炒作,《延禧攻略》的爆款让人猝不及防。截止目前,这部爱奇艺的独播剧已经斩获了146.8亿点击量,傲视整个暑期档。
一时间,“延禧攻略”似乎成了公众话题,“魏璎珞”、“富察皇后”、“尔晴”纷纷登上热搜。《延禧攻略》的影响还传到了海外,甚至还出现了“尔晴提前死在越南”的奇观。《延禧攻略》全部70集的链接也早早传遍了朋友圈。该剧出品人兼制片人于正也因此再次成为整个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
据笔者观察,这部剧的大部分观众之所以会被吸引,主要因为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剧情足够有冲击力,并且能够引发公众的共情。其中魏璎珞睚眦必报的性格给观众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爽感。这些似乎就是大部分观众喜欢上《延禧攻略》的原因。
但根据艺恩数据显示,除了这些因素之外,实际上还有几点对于《延禧攻略》的成功非常重要。
低龄化,让九千岁女性成为剧集的“扬声器”
众所周知,如今的网剧市场,“得女性者得天下”,艺恩数据显示,《延禧攻略》观众82%为女性。而这其中,“九千岁”女性尤其重要。这部分人群是社交媒体上的主力军,引爆这个圈层,就能提升整部剧的热度。
回看《延禧攻略》,不难发现片方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其实做了不少有意识的安排。比如,剧中的女一号魏璎珞的扮演者,于正就选择了之前名气和流量都并不高的90后演员吴谨言。而且魏璎珞从一开始就展示了类似“怒怼上级”、“有仇必报”等非常“得90后人心”的情节。
此外,在很多细节处理上,《延禧攻略》也适当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皇宫内的姐妹情,这虽然非常不符合历史现实,但却迎合了90后女生的认知——“姐妹才是永恒的,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虽然宫斗剧是一群女性在一个男人面前争宠的故事,但这个话题却意外的具备了现代女权的色彩。
这样的安排在九千岁女性人群中形成了一定的圈层效应。艺恩数据显示,收看该剧的人群中,1-17岁观众占6.06%,18-24岁观众占了21.21%,25-30岁观众占33.33%。1990年以后出生的观众大约占据总观众的60%,这三个数字在同类型剧中均处于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延禧攻略》的微博超话、弹幕数量等数据也都非常醒目。其中微博超话粉丝量为9万,阅读量则达到了119亿。而最能代表观众看剧时互动情况的弹幕数量也超过了107万,其中“大猪蹄子”这个火遍社交媒体的词几乎就是被《延禧攻略》一手缔造的。
凭借在剧情、人设等方面的优势,《延禧攻略》成功的降低了受众年龄段,让“九千岁女性”成为了本剧的“自来水”和“扬声器”。
让人物成为话题,让话题接连不断
炒作话题是大部分剧在宣传过程中都会用到的方式。然而很多片方的努力最终却都收效甚微,有的即便是能够引发热议,但却无法获得足够长的长尾。很多剧都能在开播前炒出话题,却在剧集播放中段烟消云散,话题缺乏持续性,没有释放出足够的长尾效应。
《延禧攻略》的话题营销就做的相当成功。区别于大部分剧集,《延禧攻略》并没有把所有话题都集中在男女一号上。虽然戳中观众爽点的魏璎珞和“大猪蹄子”乾隆获得了不少关注,但下场悲惨的富察皇后,黑化并率先死于越南的尔晴,善于算计的高贵妃、纯妃、苦等璎珞的傅恒,甚至是璎珞的侍女明玉等人物也都随着剧集的深入,逐渐变成了话题。
艺恩数据显示,《延禧攻略》截至目前(8月28日,下同)共有超过107万条弹幕。其中涉及璎珞,皇后,皇上的分别有3.8万,4.8万和3.5万条,提及高贵妃、纯妃、明玉的弹幕也分别有1.8万,1.8万和1.2万条。“富察皇后走了”、“尔晴,我劝你善良”、“明玉的逆袭和悲剧下场”还成了热门话题,并成了许多自媒体的选题。这也正是虽然很多角色都纷纷下线,但该剧热度却始终没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包含“大猪蹄子”的弹幕达到了5.5万条,超过所有人物,延禧攻略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和《延禧攻略》对人物特性是有关的。不难发现,不只是主角,剧中很多配角都非常有典型性。比如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的高贵妃;外表白莲花,内心阴暗的尔晴似乎就活在我们身边,她们各自代表了真实社会中的一类人。这样的人设大大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提高了话题度。
这样的情况与去年的《人民的名义》有类似之处,“侯亮平”、“李达康”、“高育良”,甚至是“祁同伟”,“陈海”乃至更小的角色都成为了话题。当时甚至传出了“能上两场戏以上的演员都火了”的说法。正是在这种全民级别话题的助力下,这两部都成为当季爆款。
当然,《延禧攻略》的成功也绝不仅仅只靠营销手段而已。吴谨言、秦岚、谭卓等演员不错的演技也为这部剧加分不少。
此外,剧中的小人物虽然完成逆袭,但其中也会遭遇不少挫折。好人不会一直好,坏人也有坏的理由,这样的剧情安排相对更加合理。目前豆瓣上7.2分的评分在宫斗类型剧中也算是高分,这也同时体现了观众对这部剧整体上的认可。
当然,《延禧攻略》还远远达不到完美,其在人物塑造,剧情设置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况且,如今宫斗剧的黄金时代已经逐渐远去,现实主义回归的呼声越来越响,观众的口味也已经被一部部佳作大大推高了。未来想要成为爆款,就一定要在题材选择和内容创作上寻求突破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