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上20点15分,电影《李学生》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一经播出之后,小易的留言板顿时就炸开了锅,放眼望去,全都是满满的感动,“李学生”的精神再次通过荧屏感动了全国。很多网友纷纷留言说想对“李学生”有更多的了解,那么小易今天就有幸采访到了我们的《李学生》主演——宋禹!通过小易的采访让你了解更多有关《李学生》台前幕后的故事。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宋老师你好,当初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你决定接下《李学生》这部戏的呢?
宋禹:去年冬天,我接到王虎导演的电话,他说想请我演一个以农民工为原型、讲述“好人好事”的主旋律题材电影,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好演!为什么这么说,现实题材——贴近生活,人物塑造必须真实可信,而我最担心的是这类题材故事情节是否合理?人物会不会是“高、大、全”?台词会不会说教?更重要的是农民工的生活经历离我太遥远......
我是一个生长在军人家庭的孩子,大学毕业考入部队文工团,摸爬滚打了十年,拍摄了很多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也饰演了很多正面人物。我的骨子里不仅有山东人豪爽、刚硬以及不服输的韧劲,同时内心中还充满着浓厚的军人情节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当我看到《李学生》剧本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决定接下这部电影,虽然我知道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离我很远,挑战很大,但是我仍然希望用我的真情实感还原一个真实的平凡英雄,同时用我的人生感悟去塑造一个我心中的“中国好人”!
记者:既然决定接下了这部戏,那么你肯定也为了更能真实的还原“李学生”而做过一些努力,能简单谈一下吗?
宋禹:开机前,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去工地、市场或者招工处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很多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为了省钱顿顿都吃馒头加咸菜,没有地方住就裹着棉被睡在地下通道里;他们很少用钱包,很多人还是会把钱包在手绢里,藏到衣服里面最深处;他们用着很老的手机,一周或者更长的时间才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喜不报忧;想孩子了,就看看手机里或者洗出来的小照片,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会蜂拥而上向招工者努力推荐自己,也会因为始终找不到工作而失落地蜷缩在街头,在他们的眼睛里我看到的是对工作极度的渴望,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明天美好的憧憬......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也全都被我融进了塑造的人物中。同时,为了让自己在外形上更接近人物朴实的农民形象,我从开机前到拍摄过程中每天只吃一顿饭、跳绳1500个,同时卸完妆、洗完脸不去涂抹任何护肤品,晒黑肤色,力求外形消瘦的同时,让皮肤更加干裂、粗糙,皱纹更加清晰。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这些功课和付出都是应该的,这是我们这个职业所必备的要求,只有角色真实才能让人物更好的走进观众的心。
记者:听说当初你为了让人物的感情更加细腻饱满,还特地去看望了李学生的家人们,是这样的吗?
宋禹:是的,当时为了更真实的还原李学生同志铁轨救人的壮举,我去了温州,在李学生的女儿李敏妹妹的陪伴下我去到了他父亲牺牲的地方。站在铁轨旁,听着敏敏讲述着当时目击者还原李学生同志救人的真实情景,我仿佛看到了13年前的那一天,面对飞驰而来的火车,他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冲上去扑倒一个孩子,当他奋力抱起另外一个孩子的时候,火车已经将他撞出......短短十几秒的时间,他用自己的身体救出了另一个生命。那一刻,我感觉空气都凝结了,心情极为复杂。第二天,我带着“李学生”未完的心愿,回到商丘寻根。直到今天我都印象深刻,李学生80岁的老父亲看到我的一瞬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然后他抓住我的手给我讲了很多儿子小时候和外出打工前的事情,他的手久久没有放开,在他的泪水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更真切感受到了那多年未有的心与心的交流。我想,那一刻,老人真的把我当成了“李学生”。
后来敏敏在看完电影后跟我说:“禹哥,爸爸牺牲的那年我才七岁,小时候我觉得他不应该这样抛下我和爷爷。但是看完这个电影,我特别理解爸爸,我觉得他很伟大。特别感谢你们为我留下这样一份珍贵的影像,也谢谢你让我更加了解了他,我感觉爸爸就在我身边,他的笑容很温暖,很亲切!”
记者:电影的拍摄,除了讲究事情真实的还原之外,往往还要有着艺术的打造和感情的升华,《李学生》能够如此的火爆,相信在拍摄时也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可以简单的给我们谈一下吗?
宋禹:好的,电影《李学生》在还原真实人物的同时,的确做到了艺术的再塑造,这需要我不仅要从语言、动作、表情上给予了这个角色最接近真实特点的解构,同时还要用表演满足观众对李学生的一切想象,比如憨憨的一笑和眼神中不掺杂质的火热与执着,这些可以展现人物的质朴与善良气质,让人有着绝对的信任感。我在影片中设计了五次吃糖的情节,在什么环境中、怎样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方式剥开糖纸、拿糖、吃糖、体会吃糖的感觉......我希望观众能够通过五次不同细节上的处理,体会到一个糙汉内心细腻的一面。在台词方面,我做了减法,能用行动做的绝对不用嘴说,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简单、质朴、接地气,一定是这个人物内心中最真实的语言:在离开餐厅需要找工作的时候,他说:“有难了我可以一个人扛着,但是有好事了我是绝不会忘了大家的。”在劝张老板接下程老板订单的时候,他说:“在关键时候帮他一把,他会记你一辈子的好。”等等。演员要对故事情节的挖掘及镜头的分寸感都有一定经验的积累,而这种经验的积累正是靠着演员对角色的付出与不断的磨练。
记者:在拍这部戏的过程中,最让你记忆深刻的画面有哪些?
宋禹:拍摄中最记忆深刻的是就是李学生捡到钱包,为了等失主,在雪地中足足等了一整天。仅仅是这一个镜头,为了达到特殊效果,做到精益求精,我身着单衣在零下十几度、飘着雪花的环境中,从白天到晚上一动不动地蹲了几个小时,而当导演喊停时,我已经很难自己站起来了。”
拍完这个戏,我有长时间都没有走出来,这个人物已经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体验过剧中火场救燃气罐以及铁轨上救人等几场戏,我更加敬重这位枰然的英雄,那种情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记者:通过对电影《李学生》的拍摄,请你谈一下你心目中李学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宋禹:一个字“善”。善的本义范围很广,不仅仅是热心、仗义、助人,还包括宽容、诚信、担当......正是李学生骨子里乐行“小善”的本性,才有面对呼啸而来的火车,纵身一跳的“大善”,而这样的英雄壮举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于长期外化于形的优秀品质。他善良、单纯,没有私心,心底透亮:当看到小偷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发声制止;当餐厅老板出事,工友为了工钱要变卖东西,他因为仁义而强硬阻止,还带着大家继续找工作;当张老板只能提供一个人的工作,他又因为不能自私独享而婉拒工作;当工友富贵跟保安打架,他不仅出面向对方老板道歉,还为他做担保求情;当其他公司用双倍工资邀请他,他却坚持要守信义,明确地回绝;当他捡到了皮包发现巨款,即便自己再需要钱,他仍然在大雪中蹲在原地苦苦等待失主......他的做人原则就是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歪心思,就连救人也完全是一种本能。
记者:电影《李学生》能够受到大家的如此青睐,你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宋禹: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凝结那么多人的泪水,就是因为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事迹真实平凡,他的生命点滴打湿了观众的心灵,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我希望观众能看到一部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赞美之词、全是寓理于事的生活琐事和再简单不过的纯粹的电影。电影《李学生》正是如此。
记者:电影拍摄完成之后,你最想通过这部电影向大家传达什么?希望这部电影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应?
宋禹: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时代,总有向善的主流。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平凡的好人”,我希望通过我的演绎让英雄重生、我更希望通过我的交流和分享让更多的朋友找到努力拼搏的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今天电影商业化的市场中,我们这部小成本、正能量的主旋律电影依然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感谢观众们对我塑造的这位平凡好人的认可,也感恩能有那么多的朋友支持帮助这部电影。
记者:通过演绎“李学生”这个角色,你感觉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宋禹:李学生的壮举温暖了温州和商丘两座城市,而他的“好人精神”温暖的是整个中国。我从李学生身上学到更多的就是善良有爱、诚实守信以及无私奉献等的好人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把爱化为行动,将温暖持续传递!电影拍摄结束,我将全部片酬捐给了李学生同志的家人;影片上映后,我往返河南二十余次做宣传,并以个人的形式组织影院包场、校园放映、见面交流会近40场......和影院的观众、机关企业的职工、学校的师生、城市的义工们讲述电影台前幕后的花絮,和他们分享我的创作心得和十年来的成长经历以及人生感悟。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而我能做到的就是把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2019,让我们一起“将爱化为行动,让温暖持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