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迎接北京冬奥会……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卫视频道共开设纪录片栏目124档,播出纪录片1034部,累计播出纪录片116181集。为大时代立传、为大历史留影,作为“国家相册”的纪录片,在这一年里既用纪实镜头为国人留下集体记忆的难忘瞬间,也用自身发展见证着新时代的阔步前行。
值此年终岁末之际,中国纪录片网、视听中国、纪录中国-纪录片产业服务平台、广电时评共同发起,联合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策划推出系列原创文章,从政策动态、题材类型、制播平台、专业节展、国际传播等不同角度回顾盘点过去一年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状况,梳理现状、总结经验、归纳特点,抛砖引玉,以期共同为推动国产纪录片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王伊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在2021年迎来新的发展态势。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淀,在这一年里,多部优秀自然生态类纪录片进入公众视野,呈现出数量攀升、质量优化的鲜明特点。
视角多元,紧扣时代记录生态变迁
作为呈现真实自然,描绘生物百态的影像载体,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以其独特的主旨题材建构和生态美学风格,在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力。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深刻生动的生态文明建设,给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广阔丰富的内容资源。
2021年诸多优秀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频频出圈。《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聚焦青海这片瑰丽的土壤,展现当地的独特生态地貌和生物多样性的魅力,勾勒出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良性关系。纪录片《松花江》对松花江流域的地理历史、人文水文、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记录,呈现出新时代东北人勇于创造、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时代风貌。
系列纪录片《野性四季:珍稀野生动物在中国》以中国国宝级野生动物为主角,讲述了华夏大地上关于野生动物鲜为人知的中国故事。《雪豹的冰封王国》作为其开篇之作,将镜头聚焦于险要的世界屋脊之上,为世人道出了一个关于野生雪豹真实直白却也温情脉脉的故事。跨越大江南北拍摄而成的《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将广袤的中国国土下丰富的生态奇观一一纵览。这些优秀的作品用纪实的语言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成就。
叙事创新发展,还原自然生态的多样性
如果说视听呈现是自然纪录片影像意义表达的第一层面,那么叙事则是自然纪录片影像意义系统的第二层面。将镜头对准自然万物,更加考验创作者对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
观众看自然类纪录片不仅是学习自然界的知识,感受动物间的爱与力量、残酷与坚韧,还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学习,对生命的反思。纪录片《雪豹的冰封王国》将叙事视角转变为雪豹本身,而不是人类寻找雪豹的故事。纪录片《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放大了偶然捕捉到的动物日常、以平视的角度为自然生命赋予身份,串联人类与动物的共通情感,让作品变得生动有趣,也激发了观众的共鸣之情。
越来越多的原创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频频出圈的背后,是叙事理念的创新变革,在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更加深刻地剖析、回答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诗意故事。
技术赋能影像,彰显人文色彩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在视听语言的表达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全新的拍摄技术与数字化后期制作,为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打开了想象空间,虚实、光影、动静结合的呈现也让观众在纪录片中感受一场场视觉盛宴。
真实记录苍鹭生活、生存的《鹭世界》,摄制组用五年坚持、坚守,带给观众独特的视听体验。为了捕捉到悬崖之巅的苍鹭鸟巢,摄制组在三门峡湿地保护区几十米高的山崖和数十米深的河沟中来回跋涉,蹲点坚守,片中展现的母爱和生命力令人动容。在制作过程中运用杜比全景声等三维环绕声技术,呈现64个独立扬声器的内容,结合声音对象打造出动态的声音效果,呈现出近似“自然声”的效果,成为中国第一部全景声自然电影。
《自然的力量·大地生灵》摄制组深入野生动物生活的腹地,用动力三角翼长距离跟随大雁迁徙,还采用超级微距摄影、超高速摄影、4K红外感应摄影机、水下4K无人机、8K延时摄影等多种科技与摄影手段,长时间地蹲守,最大程度降低对动物的干扰,才得以真实地记录下它们最隐秘的生活和最生动的瞬间,呈现出一幕幕自然伟力造就的奇观。以技术赋能美学想象,用生态人文主义作为美学追求的自然生态类纪录片,通过充分发挥机器人技术、移动延时摄影、超精细热像仪和超高速技术等优势,挖掘出了自然界内在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随着拍摄技术的进步和叙事手法的成熟,自然纪录片的镜头离大熊猫、长臂猿、雪豹等“明星”物种越来越近。当我们将镜头拉得更广一些,便可以从更多维度观照“人与自然”这一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未来,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也将在传播渠道和形式上依托互联网这一传播阵地,不断尝试更多赛道的模式创新,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观念,向世界彰显“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