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破圈背后:一部短剧何以吸引了千万粉丝博主们零片酬出演?

IMG_256

“蓝马甲”公益短剧《屋檐之下》

入选“2025新媒体公益慈善文化传播”十大案例

老问题遇上新载体:公益短剧回应银发困境

你有没有想过,每天刷短视频的父母,可能正身处骗局的漩涡?

《城乡老年数字素养差异调研报告》显示,近三成乡村老人“怕”用智能手机——“怕麻烦儿女”、“怕被骗”、“怕不安全”;但同时,近六成人每天刷短视频超过3小时。

在人口老龄化与数字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银发群体站在数字鸿沟的两端:一边是“不敢”,一边是“沉迷”。

IMG_257

(图为权威媒体报道)

而当这样的社会议题,撞上如今最火的微短剧,会发生什么?

2024年12月,新华网、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与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行动做了一次暖心的尝试:三方联合打造了国内首部助老公益微短剧——《屋檐之下》。

这部短剧只有6集,每集3分钟,却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它讲述一位独居奶奶面临“黄昏恋”陷阱和“杀猪盘”骗局的经历,透过年轻租客和蓝马甲志愿者的视角,在温暖、轻快的节奏中,把防诈知识、数字适老与亲情陪伴融入生活场景,实现了“老问题”与“新载体”的有效对接。

没有说教,只有故事;没有刻板宣传,只有真实共鸣。

不少网友评价:“终于有一部可以放心转给爸妈的短剧了!”

IMG_258

(图为短剧海报)

跨界融合是关键:

构建“内容+公益+传播”创新机制  

《屋檐之下》的成功源于其突破传统的跨界协作机制,“神仙组队”的共创模式从多方面为短剧的爆火埋下伏笔:

新华网引领内容深度:主流媒体提供权威背书与内容策划,确保公益叙事真实可信、符合主流价值观;

中志联联动新媒体志愿者:中志联新媒体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邀请 @张越、@小豆花、@氧化菊、@大能、@秦鹏不会玩、@河卜卜的momo酱、@赵健、@开心小宝贝 等千万粉丝达人出演与推广,带动年轻观众协助“跨代传播”。

蓝马甲直击银发痛点、激活社区场景:蓝马甲行动从公益一线反馈银发人群的真实需求,并深入社区,打通线下点映、讲座、防骗活动,实现剧内外联动。

IMG_259

(图为中志联联动新媒体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

这种“媒体 + 公益组织 + 平台 + 创作者”的共创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正能量+大流量”的微短剧新模式:不再是纯娱乐导向,而是真正让内容有价值、有温度、有回响。

达人发动+话题发酵,

一场跨代际的传播接力  

《屋檐之下》能爆火出圈,离不开一群“很懂传播”的志愿者达人。

这也是第一次有公益短剧能够聚集这么多千万粉丝达人!

出演短剧的8位达人,他们全网粉丝超1亿,发布花絮、拍摄彩蛋、带头转发,带动年轻观众把剧“送”给爸妈。

IMG_260

(图为短剧拍摄花絮截图)

话题#一生节俭的奶奶竟打赏男主播#、#短剧屋檐之下# 相继登上抖音、微博热榜,播放量超4600万,相关阅读破2.4亿!《屋檐之下》也成为抖音短剧榜为数不多上榜的正能量剧集。

它成功把“公益助老”变成了一个跨代际的沟通现场——年轻人愿意转发,老年人愿意观看。

不只是一部短剧,

更是一次短剧行业的“价值升级”  

很多人说,微短剧只有“爽”没有“心”,但《屋檐之下》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2024年10月,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管理提示》,指出部分微短剧为吸引眼球故意制造冲突、设计狗血情节,传递违背时代潮流、不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引发舆论关于中老年人沉迷、微短剧收割中老年人的担忧。

在监管鼓励与行业自省并行的背景下,《屋檐之下》是第一批将目光聚焦老年人群数字困境的短剧,示范了短剧不仅可以“强情节、快节奏”,也可承载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

IMG_261

(图为该剧已获来自中国记协和抖音平台的荣誉)

《屋檐之下》不只是一部短剧,更是一次跨界协作、价值引领的行业实践。它证明了好内容可以与好初心结合,短剧也可以成为传递温暖、推动共益的强大媒介。在行业走向规范、追求优质内容的当下,社会价值与新媒体创作将拥有无限的共鸣可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