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抗日战争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仅20天,票房就突破23亿元,刷新暑期档历史片纪录,同时以豆瓣8.7高分赢得观众广泛赞誉,被赞为年度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现实题材佳作。而这部电影的编剧之一,是从甘肃临洮走出去的“战争叙事高手”——张珂。
张珂出生于甘肃临洮,电影学硕士,师从著名编剧邹静之,现任陕西科技大学教师,并担任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重庆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代表作包括《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志愿军》三部曲等重量级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飞天奖、白玉兰奖等大奖。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张珂再次展现其“微观历史”叙事之长——以一家南京城中的小照相馆为视角,用照片和底片作为穿越时空的线索,揭开那段不容忘却的民族记忆。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通过普通人的坚守与抗争,实现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同频。
“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谈起创作理念时张珂这样说。为撰写剧本,他牵头组成四人创作小组,每日在微信群中分享资料,累计研读近千万字文献、上万张历史图片,观看多语种纪录片与专业书籍,深入梳理亲历者口述史。“这不仅是一次创作,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告慰。”
这份执着,与他从小浸润的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张珂4岁离乡,但根脉从未断过。父亲张文琳是西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与中国现代史教授,母亲马勤是英语教师,曾执教于临洮一中。家中的学术氛围与历史意识,无形中为他埋下了创作的原点。
在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张珂特意安排战士在冲锋前向家乡告别的一幕喊出“甘肃临洮”——这不仅是一处剧情细节,更是他对故乡的深情致意。
如今,张珂虽定居西安,但仍心系临洮。采访中他表示,“临洮的人文底蕴,是我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希望未来能把更多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带上银幕。”
从黄土高原到银幕光影,张珂用笔尖连接历史与个体、家与国,也让一个甘肃小城临洮的名字,透过电影的温度,被千万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