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芒果TV和大千影业进军短剧,搞了场选角直播?

国庆期间,一位新朋友与一位老朋友一起来冷眼做客了。

新朋友是冷眼刚在《老有意思旅行社》对话过的芒果TV微创新中心(文后简称:芒果)。

老朋友则是冷眼专访系列的“常驻嘉宾”大千影业(文后简称大千)。

他们说,他们一起合作完成了一档短剧选角直播项目:《芒着看好戏》。

IMG_256

现如今各大影视平台都开始了短剧赛道的角逐,短剧行业正处在绝对的高速发展期,对演员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然而,芒果却发现,年轻的演员们往往缺乏一个公开、公平、能被看见的舞台。

传统的选角模式相对封闭,他们想构建出的是一套更高效、更有互动感的“内容生产生态”,一方面可以让演员在初始阶段就能被更多观众甚至制片方看到,另一方面芒果也希望能邀请观众直接参与创作的源头,真实的为短剧创作带来更多的意见反馈。

而接到了项目合作的大千导演团队也一直对直播的节目模式跃跃欲试。此前的综艺《闪亮的日子》每一期节目都会进行直播。大千也已和抖音合作了多个项目,对抖音的内容生态、玩法早已了然于心。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

一档完全以直播为内容形式,囊括了10余个热门短剧IP,饶雪漫、吴夏帆等各大知名编剧、导演坐镇选角的项目《芒着看好戏》就这样诞生了。

直播主要环节为:演员形象展示——经典影视剧片段演绎——导演加戏——即兴表演。每场约14-18位演员现场参与选角面试,表现优异者可获得导演颁发的“好戏卡”,并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真正的IP短剧拍摄中。

直播形式也很有趣,是在直播领域几乎没有人使用的分屏形式,观众可同时看到演员的呈现和导演的reaction及点评。而在演员表演过程中,观众也可以参与其中,选择“过”或“咔”为演员的表演打分,决定演员的去留。这样的形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不少同行的效仿。

那么,第一个吃螃蟹的他们究竟是怎么策划的这一创新项目?

芒果TV微创新中心孙雨田小组,大千影业《芒着看好戏》项目组齐聚冷眼展开了对谈。

既不懂短剧,又确实不怎么看直播的冷眼问出了第一个略有些冒犯的问题:

冷眼:直播的受众和综艺的受众是不是不太一样?例如我自己就不是直播的受众,我很难看下去的。

大千:非常不一样,直播的核心特质就是:及时性、互动性。

一是,受众停留时间短,如果观众进来十秒之内,他不知道你在干嘛,他绝对会走。

二是,直播里观众就盼着第一时间反馈,你说句话马上有回应,这样才能留住人,而且流程必须简单,规则一句话说不明白就放弃。

冷眼:那面对受众的不同需求,我们内容策划逻辑是不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大千:是的!我们在一开始策划时就明确了一点:我们是《芒着看好戏》的直播间,不是《芒着看好戏》的综艺。

我们不要搞特别花的东西,我们就是要集中让大家看到这些人的演技,这个是一个出发点,第二个出发点可能就是我们发现综艺里边太过于弯弯绕的东西,它在直播里是无法被GET到的。

例如我们一开始想过说是不是要男生女生,组成一个CP 亮相,然后在后续的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新的 CP 线,但深入推导后我们发现它们和直播的生态并不契合。直播间根本不需要综艺里的故事线和发展,甚至开场都不能铺垫太多。我们每次开场词稍微长一点,就会被观众问“怎么还不开始选”。

所以一上来就得说今天选什么人、角色画像咋样,说完直接进选角流程。没铺垫、没埋钩子这些传统综艺的手段。

冷眼:而且我们的画面也需要非常抓人。

大千:是的,这其实是很关键的一处设计。我们需要有一个一下子就能让选手被人们记住,甚至被营销号剪卡段的画面。我们直播间的光都是用的影视打光,不是普通直播很平的打光,而且我们会要求摄像老师一定要卡近景,我们录制现场,导演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怼近点。

因为看直播的很多用户,可能就是躺在床上,拿手机看,如果是一个全景的话,观众会看不清演员的表现,我们给的近一点,观众一点进来就能看到一张漂亮的脸,而且脸上的情绪会非常直观,勾人,就能给观众一种演员面对面在眼前演戏的感觉。

IMG_257

冷眼:我们直播间有一个很亮眼的双屏设计——观众可以直观的看到演员的表演和导师的reaction。甚至这个设计已经被后续一些公司做选角项目时直接效仿了。我们当时是如何敲定的这个设计?

大千:我们今天一聊,我才后知后觉的发现,可能上下分屏的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源于我们团队的综艺基因。

因为我们此前咨询过电商直播团队,他们和我们说,分屏是直播间几乎不会用的手段,他们会觉得有点老土。但可能做综艺出身,我们会下意识的觉得,要有甲乙方相互reaction的视角。

冷眼:做多机位做惯了。

大千:是的,反而是我们的一个返璞归真吧,在电视行业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但纯直播间这种形式很少,几乎没有。

冷眼:我们刚才聊到直播需要及时性和互动性,我们对内容流程的优化、画面的呈现、分屏实时reaction的设计都保证了直播所需的及时性,那互动性我们是如何处理的?

大千:我们在直播中加入了观众“过”和“咔”的投票设计。我们的直播选角有两轮流程,第一轮完全把交话语权给观众,只要观众投票“过”超过 70%,演员就能进下一轮;

第二轮则把选择权交给导演,观众投票仅作参考,导演会结合专业度和对角色的判断,决定是否给演员好戏卡。

投票权百分比的分配其实是有我们的思考在里面的。60% 不够服众,70% 不算过高,演员达到了有成就感,观众也会认可 “七成支持能进下一轮”,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很科学。

冷眼:我觉得这个也算是综艺人的基因所在,其实是竞综的逻辑,看似简单,但其实玩了一番在里面。

IMG_258

冷眼:我看到直播里除了观众的弹幕,其实现场偶尔也会有导演团队给选手的欢呼和互动,这是现场偶发的反应,还是参考了直播带货的中控形式?

大千:是大家默契的自发行为。我们这群源于《闪亮》的人,本来就很会给情绪价值。演员来试戏大多很紧张,我们希望直播间有人情味。主持人上场时会喝彩,每位演员表演完也会鼓掌喝彩,这是尊重也是加油,毕竟线上的及时反馈演员可能看不到,现场得让他们感受到“有人关注、演得挺好”。

冷眼:我们的选角流程是符合业内标准的吗?

大千:我们是基于演员实际试戏和艺考的标准流程进行设计和提炼的。在这个大框架下,再针对抖音平台属性和直播受众需求进行优化。

例如剧组试戏一般会提前给到实际的剧本片段,但我们参考了演综的模式,把试戏内容改成了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影视片段。演员一进来自我介绍后,会有一个形象展示流程,一般流程是正面、侧面、背面展示,但我们借鉴了抖音短视频变装类的设计,把这个板块改成了前面所说的更好看更养眼的模式。

而且,我们对来说,我们对演员本身的选择也比较谨慎。

冷眼:可以展开讲讲吗?

大千:我们之前有想过为了直播间留存率,去做一些吸引眼球的东西,比如说选一些戏剧冲突更强、形象抽象的人物来参加面试。但我们发现每个来试镜的演员并不是抱着来参加节目玩一玩的心态来的,他们会非常认真的准备试镜,珍视这个机会。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直播间也能最大程度尊重演员的用心。哪怕有一些抽象演员,可以帮我们吸引一波流量,但我们拒绝了以这样的方式去操作,我们想保证直播间是专业的、舒适的,大家能好好的面,有一个好的结果。

冷眼:现在项目结束了,从结果论出发,《芒着看好戏》真正做到我们一开始期盼的:给年轻演员更多舞台和机会了吗?

芒果:我们认为是给到了。在这3个月的24场直播中,共有400多位演员获得了展示机会,6位演员已经正式进组拍摄了,覆盖了4部短剧。

同时,所有参与演员也都进入了大芒短剧人才库,我们在第一时间把演员资料、试戏片段同步给了大芒短剧的各位制片人及演员统筹,后续也会通过标签化特质,例如角色要求、演技风格、外形适配度等,为演员在大芒短剧快速匹配到合适的角色。

IMG_259

冷眼:我们刚才聊到,综艺和直播的受众不一样。我们这次的直播尝试,有为芒果TV吸引到更多直播圈层的受众吗?

芒果:刚开始《芒着看好戏》的大部分受众是原有的“芒系受众”、“短剧受众”,而在整个项目进程中,直播间的用户结构开始变得非常多元化,很多传统剧集未覆盖的短视频用户也开始关注我们。

而且我们高黏性粉丝生态也在逐渐形成,直播间观众会主动讨论演技与角色适配度,在直播结束后依旧在评论区不停催更。我们也正在规划为“好戏卡演员”在芒果TV站内孵化他们的创新内容,拓展新的观众群体。

冷眼:我们看到这次直播选角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带货”的新尝试?未来“选角”和“带货”要怎样更好地融合呢?

芒果:这次尝试可以概括为一次“内容直播+电商带货+艺人种草的破壁融合”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共同打造一个高度沉浸、高互动的,可以让用户边看边买的新消费场景。

在选角环节,我们可以根据角色设定提前预埋与之相符的“剧组好物”。直播试戏过程中,演员的妆容、服装、配饰、道具、场景等,都会自然地成为产品的种草点。

而且,我们的直播带货不是生硬地“叫卖”和“逼单”,我们可以以“演员化妆师的美妆神器后台揭秘”、“演员保温杯里泡什么?”、“xxx主角同款穿搭”等为主题,由导演、演员、化妆师等剧组成员“现身说法”,极大地增强产品的可信度和场景感。

在此之上,还可以做“追剧好物”的延伸:除了剧组好物,我们还会穿插推荐给观众“追剧搭子”。比如,看我们追剧时搭配什么零食最惬意?晚上追剧用什么护眼灯?让带货内容与观众的看剧体验无缝衔接。

IMG_260

冷眼:那《芒着看好戏》未来有机会变成固定IP吗?

芒果:我们肯定是希望把它打造成固定IP,且稳固住“选角+直播”这样的模式生态。

《芒着看好戏》1.0阶段结束后,我们也进行了深度复盘,2.0阶段会希望在保留用户喜欢的“过or咔”的投票互动之外,再进行一些创新。 

比方说,在场景上拓新,不局限于室内演播间,去到户外、高校、文旅场地,以及类似横店的影视城等,让场景更沉浸式,互动性更强;

选角嘉宾上,除了会继续邀请知名导演、制片人外,还会有成熟短剧主演空降直播间;

内容板块上,我们还计划启动“校园到剧场”的直通培育模式。给学院派新秀设置“学院专属赛道”,让他们直接接受市场和观众的检验,同时让高校老师、资深导演、演技导师提供指导,实现“教学-实践-反馈”的闭环。

IMG_261

冷眼:最后,回顾整个项目,我们认为最项目最成功的部分是什么?

芒果:我们认为最成功的部分其实有两个,一是在整体模式上构建了一个“用户主导、产业反哺”的良性内容生态闭环,真正把选角权交还给了用户,用户不仅是观看者,更是内容的生产者。而且,传统的短剧生产模式是“制作-上线-宣发”,用户是在成品出来后被动接受。我们想在剧本开发阶段,就将这些IP的“选角”过程本身,打造成一个持续性的直播内容事件。通过直播的互动,为IP提前积攒第一批核心粉丝。所以,它本质上是将后期宣发的一部分功能,前置到了创作的最开端。

第二个是我们探索的“选角+直播”的可产品化路径,“直播”的形态与“选角”的专业场景结合,所迸发出的商业与内容潜力,产生了非常大的价值。

冷眼:那对于大千而言,你们满意自己本次的答卷吗?或者说,这一次的尝试,有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吗?

大千:我们之前对直播更多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这次也是我们作为综艺团队第一次做完整的直播项目实战。可我们反而是在新尝试的过程中,印证出了一条综艺内容+直播融合逻辑,即在综艺人对内容判断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抖音用户心态、观看习惯,就会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答案。

所以我们希望如果业内同行看到这篇文章的话,也能给大家一些信心,我们这些做综艺的人,长年累月的积累是没有错的。不管未来在任何平台、做任何形式,只要掌握了对应的规则,凭借我们对内容的把控能力,交的答卷是不会差的。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