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秋的长春遇上电影的星光,这座“电影城”的光影之门再次徐徐打开。8月23日至28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在长春举行。这座被称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城市,将再度沉浸在电影的璀璨光影之中。
“电影的盛宴,百姓的节日”,这一印刻在长春电影节基因里的办节宗旨,让每一届盛会都成为连接电影与大众的桥梁。本届盛会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建厂80周年,将以“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新征程”为主题,通过六大板块全景呈现华语电影的传承与创新,为影迷奉上一场兼具历史厚度、艺术高度与民生温度的光影盛宴。
长春电影节从诞生之初的探索前行,到如今成为华语影坛的重要坐标,不仅见证着中国电影的发展变迁,更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擦亮“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这张沉甸甸的金名片,让长春这座城市的电影荣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扎根百姓:让电影盛宴走进寻常生活
长春电影节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与百姓有着不解之缘。
本届长春电影节期间,一系列“电影+文旅”特色活动将贯穿城市肌理——从沉浸式电影文化体验区到街头音乐会,从光影夜游到“光影专列”移动博物馆,从书香品读会到社区展演,既延续了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的文化基因,又以年轻化、互动性、惠民生的姿态,让市民与游客在“可触可感”的体验中,感受电影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门前热闹非凡,露天电影展播活动拉开帷幕。《英雄儿女》《党的女儿》《长空之王》《扫黑行动》……一部部经典老片与商业大片,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看。据统计,展映活动覆盖城市核心区、文化街区及社区,计划放映260场次,联动“农影院线”辐射吉林全省4000余场,预计惠及观众超23万人次。
“我在新民大街附近生活了50余年,感受到了这条街的变迁,现在把电影送到家门口,这感觉太好了!”今年70岁的长春市民张录高兴地说。不少年轻人表示,露天电影有一种特别的氛围,和在影院里看感觉完全不一样,很有趣。
若想“把电影带回家”,或体验“白天逛市集、夜晚看光影”的立体玩法,不妨走进城市特色街区与景区。暑期以来,长影旧址博物馆掀起文旅热潮,高峰时日客流量超8000人次。
8月7日,游客在长影旧址博物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长影旧址博物馆将电影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馆内珍贵的影视资料、经典的电影原声、充满年代感的海报等让游客感受老电影中的流金岁月,了解胶片时代电影制作的幕后故事,为游客带来难忘的光影之旅。
“今年,我们还升级了‘长春影视打卡地图’,荟萃在长春取景的30部影视作品及50余处拍摄地相关海报、简介、剧照、现状等信息,并集成了全市的影院信息,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光影体验。”长春市文广旅局局长张辉勇说。
长春“这有山”、“欧亚新生活”、万达广场等特色街区推出电影文创、主题美食等特色市集,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多元需求。长影世纪城、动植物公园、“肆季南河”等景区举办光影秀、无人机表演、夜间演艺等沉浸式夜游活动,打造一场文旅盛宴。
经典的“54路文旅专列”也华丽变身“光影专列”,车内精心布置电影剧照和道具,还推出限量版影视主题文创产品。春城漫游巴士增加电影文化讲解服务,开发融合电影与城市建筑的互动项目,让乘客在出行中深入体验电影艺术魅力与长春文化底蕴。
回溯历史:在光影流转中坚守“摇篮”初心
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创作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经典影片,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春电影节的举办,正是对这份历史荣光的传承与延续,让流金岁月历久弥新。
8月7日,游客在长影旧址博物馆观看电影歌舞剧《白毛女》。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长春电影节始终将传承红色电影基因作为重要使命,每届都会设置经典影片展映单元,让《白毛女》《地道战》等红色经典再次登上银幕。这些影片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时代的见证者,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通过重映,年轻一代得以了解历史、感悟精神,老一辈则能重温青春岁月,在光影中唤起对过往的深情回忆。这种对红色电影的珍视与传播,让“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底蕴得以传承。
在长春电影节的相关活动中,长影的历史总是被反复提及和展示。在今年电影节期间,长影将推出电影节开幕式暨长影成立80周年电影交响音乐会,长影乐团将在长春国际影都金色大厅奏响《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跨越时代的经典旋律。
此外,长春电影节期间,纪录电影《被遗忘的将军》开机仪式、“2025长影之夜”交响音乐会、“光影·动漫·文学:跨界融合 智创未来”主题研讨会、“光影铸魂八十载 经典重映忆峥嵘——长影80周年电影公益展映活动”将陆续开展。在10月底前,长影还将围绕成立80周年陆续推出相关活动。
8月7日在长影旧址博物馆拍摄的字幕组工作间复原场景。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与此同时,长影旧址博物馆打造了三个全新展区,分别为1933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电影事业的奋斗历程展区,并打造田华艺术馆和赵一曼纪念馆临展馆,以此不断丰富长影电影艺术文化博览内容。
历经二十届的发展,长春电影节始终坚守初心,在传承中创新,既不忘却历史,又紧跟时代步伐,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赋能当下:以节为媒焕发“摇篮”新活力
本届长春电影节不仅有《南京照相馆》《长安的荔枝》等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大片,更有《戏台》《小小的我》等兼具人文深度与类型创新的新作。本届“金鹿奖”共设10大奖项,影片征集工作已于8月1日完成,共征集影片150部。
本届“金鹿奖”评奖委员会主席由演员陈宝国担任,导演宁海强、李力持,编剧张冀,演员闫妮,摄影师穆德远,作曲家居文沛担任评委。
资料照片:2024年9月1日,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长春国际影都金色大厅举行。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长春电影节不仅是璀璨星光的舞台,更是推动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焕发“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新活力的重要引擎。它以节为媒,整合资源、汇聚力量,为长春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长春东南部,一座现代化影视基地——长春国际影都初具规模。这里既有仿古建筑群满足年代剧拍摄需求,也有亚洲领先的数字影棚集群。
长春市政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发布了《关于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补充意见》。“政策发布以来,长春净月高新区新引进影视企业达54家,18个影视剧项目在吉林省开机拍摄,200余部以净月区为主要取景地的网络微短剧完成摄制。”长春净月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丁慧东说。
完善的配套设施、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影视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许多电影项目选择在长春拍摄、制作,带动了本地电影产业链的发展,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过去剧组来长春只能取外景,现在从立项到成片都能一站式完成。”一家入驻企业负责人表示,长春电影节带来的政策红利与产业协同效应,正加速长春从“电影之城”向“电影产业之都”转型。
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表示,吉林省将以市场化方式推动长影集团改革创新、振兴发展、做大做强,加快推进长影博物馆延展馆改造提升、长影电影资料馆建设,更好地激活影像、实物资料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此同时,传承电影文化基因,深入发掘、充分利用长春市特色电影文化,培育独特文化气质,办好长春电影节,擦亮“电影之城”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