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活动 / 正文

“See·新力量”北京电影短片周大师课举办

8月19日至20日,“See·新力量”北京电影短片周大师课举办。电影大师课旨在为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创作者搭建一座与行业顶尖前辈深度对话的桥梁,实现代际之间的经验传承与创意激荡。

IMG_256

8月19日至20日,“See·新力量”北京电影短片周大师课举办。电影大师课旨在为怀揣电影梦想的年轻创作者搭建一座与行业顶尖前辈深度对话的桥梁,实现代际之间的经验传承与创意激荡。导演王瑞、穆德远,编剧束焕现场授课,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出席活动,活动由北京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杨萍主持。

IMG_257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

董昕表示,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关键一年,电影市场欣欣向荣,我们在观影热潮中举办了这次活动,希望青年电影创作者能够乘势而上,学有所获,共同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蓄能发力。

王瑞:创作不停、避免盲从、保持心态

IMG_258

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王瑞

导演王瑞为青年电影创作者答疑解惑。在提到短片与长片的区别时,他认为,二者容量与叙事方式不同,长片并非短片的简单拉长,而需要更加复杂的线索和矛盾设置。短片拍摄能够锻炼现场调度、团队协作等能力,为长片创作积累经验。青年创作者要不断写作、修改剧本,为可能到来的机会做好准备。

在短视频、短剧等视听产品兴起的当下,许多电影创作者迷茫是否要进入竖屏短剧的赛道。王瑞认为,创作者无论介入何种业态,都应该潜心研究,了解自己的初心与目标,避免盲目跟随,否则容易失去自身价值。

“作为创作者有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不比寻常人高。”他提出,电影创作者要始终保持“普通人”心态,深入生活,了解人性,才能创作出能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切勿因名利而自视甚高。作为导演,要多听不同意见、拓宽思路,形成自己的创作理解;在所涉及的题材中深入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才能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

IMG_259

穆德远:练好电影制作基本功

IMG_260

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穆德远

穆德远教授以《电影制作基础》为题为学员授课,他提出,电影的本质是“用影像讲述的故事”,电影制作人要练好“剧作+影像”的基本功。

“剧本创作的原动力均来自自己的生活的真实感受。”穆德远认为,好的故事事件单纯而不简单,要能展现创作者凝视现实的冷静、直面内心矛盾的勇气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作为导演的一个核心,知识面不压身,你懂的越多越好。”穆德远指出,导演是电影创作的核心,需要掌控全局,因此知识面越广越好,看电影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实操过程中要懂得决策与取舍,在明确核心任务后保证整体作品品质,而非追求单个镜头的完美。

演员是台前的关键,穆德远认为,导演应了解演员需求,帮助演员排除杂念,避免过多限制,让表演自然流动。

IMG_261

束焕:克服编剧本能,注入导演思维

IMG_262

编剧、北京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束焕

编剧束焕以《编剧当导演的12条建议》为题与学员分享经验。在剧本创作阶段,他指出,要有镜头思维,要“敢于不写对白”;要注入导演思维,让人物有压力,如果现场不够生动,可能是人物动机不够强;要让剧本有足够的容错率,习惯于修改剧本。

“当你走出电影院不是复述剧情而是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时候,说明情绪做成功了。”束焕认为,作为导演要牢记三要素:冲突、危机或困境,以及情绪,单场戏至少需满足其一。他指出,导演要做一个细节控、要及时看素材、要带跟组编剧。

“要保持和演员的良好关系,让演员信任你,甚至爱上你。”束焕指出,作为导演,要明确演员的任务——在规定情境中按角色的逻辑真实地生活;要让演员在角色中找到自己;要有意识地产生、无意识的呈现。束焕指出,要做好人物小传、人物关系小传。人物要鲜明、生动、独特,“引起共情的不是可爱,而是真实。”

IMG_263

本次大师课共吸引短片创作者、影视评论家、青年电影人等近200人次到场听课。

本届短片周从4月21日开始启动,将历时半年完成全部过程。其以“看见新作品,发现新题材,关注新群体”为重点,含短片评审表彰、大师课、优秀作品展映等环节。接下来,短片周将进入短片评审复评阶段,敬请期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