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上午好!
非常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宣部电影局向本次论坛的隆重举办表示祝贺!向参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承办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协办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电影局表示衷心感谢!向各媒体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新力量论坛的举办,正值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正值全国电影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之际。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电影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回信不仅是对田华等8位电影人艺术成就的勉励,也是对中国电影120年奋斗历程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殷殷期许。诚如总书记所说: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们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时代的见证和精神的传承。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用心血和汗水塑造的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田华等8位艺术家为代表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品质,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学习。作为新一代的电影人,我们要始终牢记中国电影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崇德尚艺,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将丰富的创作实践与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努力创作出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我们要紧紧抓住出好作品这个中心环节,始终坚信:电影依旧是人类讲故事的最高形态,依然是人类艺术皇冠上的那颗璀璨明珠。始终坚信:电影行业以作品为本,好电影一定能够把观众请回电影院,好电影一定能够重新回到观众的掌声中。我们要深知,中国电影走到今天,光荣与梦想一路照耀,但也一直伴随着困难与挫折。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通过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创新来获得中国电影更恒久的生命力。惟其如此,才能为优秀电影的不断涌现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才能不负总书记的重托与人民的期待。
中国电影新力量已经走过十一年光荣的历史。此刻回望,我们满怀欣喜地看到,当年论坛上那些意气风发、怀揣梦想的年轻电影人,如今已然成为中国电影当之无愧的中坚力量!他们用扎实的创作、独特的视角和不懈的探索,在银幕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推动着中国电影艺术水准与工业水准不断攀升。更令人振奋的是,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壤上,电影新力量迅速成长。从今年广受欢迎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中我们看到,像饺子、申奥、於水这样充满锐气与想象力、同时又脚踏中国大地的创作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突破创作的固有边界,用作品证明了中国青年电影人新的创造力与市场号召力。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新近的电影展和创投中,一批更年轻的00后创作者崭露头角。这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正是中国电影未来最坚实的根基!
时代浪潮奔涌不息。当我们为已有成就欣喜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影产业正站在一个充满机遇也遍布挑战的关键路口,它不仅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突破,更关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电影领域里如何创造新机、阔步前行。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是观众代际更迭。以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观众已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情感连接点,都与前代观众显著不同。同时,受互联网影响,前代观众与他们一样,都渴望更强烈的共鸣、更新颖的表达、更真诚的沟通、更沉浸的体验,更渴望在电影中看到活生生的现实与人的关系。
二是技术革命加速。人工智能、虚拟制作、云计算、XR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与应用,深刻改变着电影的创作、制作、传播乃至定义本身。技术不仅是工具,更在重塑美学、拓展边界。
三是竞争格局剧变。短视频、微短剧的崛起,以其碎片化、强互动、高黏性的特点,前所未有地争夺着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电影这门“长叙事”的艺术,如何在“短平快”的洪流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是每一个电影人首先要面对的巨大难题。
四是国家战略召唤。我们正朝着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宏伟目标坚定迈进。实力强大、抗风险能力显著的电影企业如何更好成长,更加公平、更加竞争有序的超大规模市场的包容性如何更好形成,电影产业园区、基地建设、最新科技如何更好有效赋能,产业扶持政策如何更好精准施策,电影经济的相关性开拓如何更好反哺电影产业,而且电影作为最具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载体,在展现国家形象、传递文化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如何承担不可替代的责任等等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
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的使命,正是聚焦于这场深刻的变革,探讨年轻一代电影人如何肩负起推动中国电影迈向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远未来的责任。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中国电影的方方面面——从创作理念到技术应用、从市场拓展到文化输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新力量”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创新性地融入!这不仅关乎电影产业自身的繁荣发展,更是电影强国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新力量不仅仅是新涌现的个体创作者,更应成为一种面向未来、推动整体发展、系统性变革与创新的新力量。我想,我们希望的新力量,它应拥有以下新力量的品质:
一是拥抱新观众、深耕未来的创作力量。由于Z世代是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设备深度绑定的一代,由于他们的青春尚未“被定义”,其所面临的普遍成长困惑和痛点尚未有电影给予细致的描绘,他们对自身文化更加自信,对视觉奇观、情感共鸣、价值认同有着怎样独特的期待,都需要电影人去深入理解他们的精神图谱和情感密码。孵化“新力量”的核心在于创作思维的更新换代,题材、视角、叙事方式、情感表达,都需要我们放下固有思维,真正以“新”对话“新”。这要求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世界,在题材选择上更加接地气、更加富有生活质感;在主题构建上避免陈词滥调,探索更具社会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的新锐观察、精准呈现核心价值观的普遍意义;在人物塑造上,跑得太快的脚步要停下来,要回到电影的文学属性上,更多关爱人,揣摩人的喜怒哀乐、揣摩人的成长和命运;在叙事方式与情感表达上,要敢于打破框框,用更符合年轻观众接受习惯的语言,讲出贴近时代脉搏又饱含真情实感的好故事。
二是需要拥抱技术变革、开拓未知领域的新力量。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的年代。人工智能(AI)、虚拟拍摄、虚拟现实(VR)、云协作等概念,以及更成熟的数字视觉特效、高格式影像技术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应用。技术不再是单纯的锦上添花,它正在深刻改变电影创作的逻辑与方法。国家电影数字资产平台正在聚集影像资源,推动数字资产和三维场景重建模型更广泛利用;剧本生成辅助工具可能帮助我们拓展灵感边界,理解其对故事叙述和角色塑造的影响;虚拟制片可以在三维空间中自由构建场景,大幅提升制作效率和视觉表现力,解决传统电影制作中的痛点;云协作让跨地域团队无缝对接成为可能。电影新力量理应是这场技术变革的弄潮儿,需要保持敏锐的技术嗅觉,积极学习、勇于探索,并思考如何将这些新生事物有机地融入到电影艺术表达中去。这不仅仅是追求炫酷效果,而是要探索中国电影独特的技术美学路径。
三是在激烈竞争中坚守文化的力量。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媒介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用户黏性,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播生态,挑战着电影作为“长叙事艺术”的独特地位。面对电影核心价值受到影响,电影新力量更需要警惕文化表达的肤浅化与娱乐至死,绝不简单地模仿跟风,相反必须具备深刻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作品中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要深刻认识到:电影不仅是健康的娱乐,更是记录社会发展、反映人性复杂、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的观看形式最符合人性内心的需求,它独一无二地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让观众在封闭黑暗的环境里获得一次赤诚坦率的灵魂交锋,获得平凡生活中难得的深度思考、审美体验、情感升华,更能突破人生局限。这是电影的独特优势,能否拍出这样的电影,考验电影人,更考验电影新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文化中的现代价值,使电影成为观众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要以更敏锐的心灵捕捉社会热点与现实议题,但不做简单化和标签化处理,而是要寻找到抚慰人心的表达;表达与市场从来不是矛盾的,要平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相信价值观决定价值,让具有思想性的作品能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要坚定发挥电影“深度叙事”“审美体验”“凝视人性幽微”和“集体情感共振”的核心优势,同时积极借鉴短视频、微短剧在传播效率、用户互动、精准触达等方面的长处,探索电影IP的多元化开发与新形态表达,坚定电影经济的本质就是授权这一理念,在融合中进化,巩固电影在文化消费中的核心地位,并将“跟着电影去旅游”“跟着电影品美食”“跟着电影赶大集”等电影+的方式拓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是新力量必须拥有破解当前关键难点、实现电影强国梦想的力量。优质的电影企业是电影产业强大、建成电影强国的基础,与好莱坞相比,我们的电影企业大都风华正茂,正处在集聚能量奋力拼搏的时间点,哪怕遇到了暂时的挫折,也只是青春期的疼痛。我们希望更多的电影企业,树立远大理想、奉行长期主义,以现代企业制度加速锻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旗舰企业;同时要繁荣多元创新生态,支持更多中小企业和特色工作室,形成“大树”与“丛林”共生的健康格局。电影全行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全国统一开放的电影大市场,并通过分线竞争发行来突破困局,共同努力使之成为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大市场,成为充满活力、竞争有序的大市场。电影的产业扶持政策要摆脱政绩思维,借鉴世界主要电影大国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经验,使电影拍摄、制作与旅游、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相连。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电影新力量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更具活力和创新性,需要有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学习、吸收世界电影的优秀经验,比如好莱坞的工业化流程管理或欧洲、日本电影细腻、独特的叙事手法。为此,要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探索国内国际两个电影市场的规律。一方面,深耕本土市场是根基:电影首先要和中国观众情感共鸣,继续巩固和壮大国内电影票房市场,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其次,勇拓国际市场显担当:积极探索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方式,寻找全球观众共通的情感和价值;创新发行和推广模式,让电影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进世界观众的心中。通过电影,让世界更全面、更立体、更真实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电影的魅力,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相通。
同志们、朋友们!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力量,中国电影异彩纷呈。而今天,培育新苗、开辟新境、承载更大梦想的重任,需要新的电影新力量们勇敢而自信地接过接力棒。面对新观众、新技术、新竞争,面对2035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犹豫与守成没有出路,唯有拥抱变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胸怀天下,才是中国电影生生不息、建成电影强国的正道!
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始终是发现、培育、连接中国电影新力量的重要平台,更是凝聚共识、共赴使命的加油站。让我们在这里坦诚交流、碰撞思想、分享洞见、携手前行,共同迈向中国电影更加波澜壮阔的未来!
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