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一集,共19集,总时长近54分钟……用如此简短精悍的短剧体量,承载普法教育的深度内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暗礁!》做到了。
9月5日,这部由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指导,嘉兴九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联合多方出品的全国首部金融犯罪警示教育微短剧《暗礁!》,在多个平台上线。
该剧以真实保险诈骗系列案为蓝本,积极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
通过“政法机关+专业团队”合作共创,资深检察官全程参与打磨剧本,《暗礁!》精准还原骗保、贷款包装等细节,让观众在沉浸剧情的同时普及法律知识。
在《暗礁!》之前,九州推出过国家安全题材的《向南去》。此外知识产权保护题材的《蓝剑行动》也已经拍摄完成。这次九州聚焦金融犯罪,将“短剧+法治”打造成了主旋律系列的IP矩阵。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九州也证明了微短剧不仅仅是观众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更是多元价值观的表达形式和传播媒介。
01《暗礁!》如何柔性普法——双线叙事+群像故事
响应广电总局发布“微短剧+”创作计划号召是容易的,但稍有不慎就容易做成有名无实的“命题作文”。《暗礁!》的做法是遵循讲好故事的逻辑,在此基础上将法融入到剧情中。
《暗礁!》开头第一集以犯罪嫌疑人陈涛被抓为引入,接着展开了“案件审查”与“真相揭秘”的两条主要叙事线——前一个聚焦于陈涛如何走上犯罪道路,以及如何把身边亲人都拖进泥沼;后一个聚焦于检察官王宇及其助理侦破案件的过程。
第一条线是人情,第二条线是法理,两条线相互交织,通过短剧的形式,把人性的普世情感和理性的法理观念结合起来。
这两条主线要在短短19集的剧集中展开,并且梳理清楚并不容易。叙事线一多意味着出现的人物也会增多。
所以,这部短剧中一共出现了12个角色,且角色之间一环套一环,一个引出下一个。在许多短剧行业人士看来,竖屏短剧能够展现的角色是十分有限的。一个原因是受到屏幕画幅限制,另一个是受剧集时长限制。
《暗礁!》里,从一起看似普通的保险诈骗案展开,通过对陈涛的审问,接连引出汽修店老板刘天宝,陈涛母亲和陈涛二舅等陈氏亲戚。通过检察官的视角,层层递进展开多条人物支线,抽丝剥茧揭开金融犯罪链条。
从观众角度看,检察官查案这条线,也是一个悬疑点。《暗礁!》也遵循了竖屏短剧的传播规律,几乎每一集结尾都设置钩子,每隔几集就有一个反转。比如第一集结尾时出现了“叶繁繁”这个角色,而她的身份(幕后boss之一)到最后一集才揭开。
这种前呼后应还有不少,第三集结尾时催债的团伙找上陈涛,闯入他家,威胁要告诉他妈从而逼他还债。在最后一集也揭露了这个催债团伙和幕后骗保团伙是张有虎安排的同一伙人,目的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拉陈涛下水。
在破案剧情的引导下,观众希望了解犯罪人动机,并揪出大boss和幕后犯罪团伙,这个叙事让观众处于“猜测boss-印证观点”的状态中,所以能够沉浸进去,把传统法治说教变成潜移默化的法理知识吸收。
而在陈涛走上犯罪道路的叙事线层面,剧情融入亲情爆点,包括陈涛母子和刘清田父子之间的情感。陈涛将其母亲拉入骗保环节后,却让母亲真的出了车祸,最终导致母亲离世。陈涛母亲最后的遗言是,“出来后,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些观众在评论区称被母亲的话感动。这条线将人之常情融到剧情,观众也能感受到人性中的幽微与复杂。
02 法治题材,微短剧也要上桌
从国家层面出发,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和基础性工作。从1986年以来,已完成了七个五年普法规划,步入了“八五“普法时期(2021-2026)。普法教育自然也是广电总局的宣传重点。
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在法治领域也做出过不少作品,包括长剧和电影。从早期的《秋菊打官司》《马背上的法庭》,到近些年的《我不是潘金莲》《巨额来电》《孤注一掷》《反诈风暴》系列、《第二十条》等,这些作品聚焦于农村普法、电诈、网络诈骗、法律条例适用性等题材。
可见从普法规划开始至今,影视作品一直是重要的普法媒介。只是在影视行业,也有新媒介不断迭代,而竖屏短剧就是最新的影视媒介形式。所以,所有的普法故事都值得,也应该用短剧再讲一次,讲述符合当下国情的法理故事。
《暗礁!》中主要贯穿的是“假车祸骗保”和“白户骗贷”等犯罪行为。常见的“假车祸骗保”包括自导自演制造交通事故(虚构碰撞事故、制造单车事故),或夸大损失、伪造旧伤,谎报车辆被盗等骗取保险公司理赔款。在操作方式上犯罪人通常选择偏僻、无监控路段,勾结无良修理厂。
这就是剧中陈涛和刘天宝反复犯罪的手段。在第五和第六集中,陈涛从自己母亲下手,到了第八集以后,他就从身边的亲戚下手,让他们把自己的车辆交出来制造伪事故。这种犯罪方式在当今社会中并不少见。今年5月份,上游新闻还报道了一起一上海汽修厂自导自演事故骗保的案件——用面包车16次撞9辆豪车,涉及金额达300万。
此外,《暗礁!》中还展现了由“假车祸骗保”引出“白户骗贷”。“白户”通常指征信记录空白的人群。在陈涛“没车可撞”时,刘天宝提出让他去怂恿他的亲戚贷款买车。最后陈涛母亲背上20万的贷款。
在创作中,《暗礁!》揭露这些犯罪手法时,获得了检察机关专业背书,开启了"政法机关提供案例+专业团队影视化创作"合作创作模式。因此,不仅是事件有真实案例依据,剧中所涉及的法律法条、作案手段、判刑依据等专业层面的展现,也都有专业团队指导。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通过短剧这种轻量化的影视内容了解和熟知犯罪套路,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同时,这也是微短剧作为最新影视媒介的社会使命。微短剧也需要回应时代。
从《向南去》到《暗礁!》,再到《蓝剑行动》,九州的法制三部曲从不同议题切入,回应的不只是国家号召,更是社会问题。对短剧公司来说,这是一家公司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03 “微短剧+”IP布局,一种行业新方向
从2024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到今年年初的“微短剧+”六大创作计划,政策引导下,“微短剧+”的题材日益丰富,超越了早期“霸总”、“逆袭”等同质化套路,更深入地融入社会议题和文化内涵。
仅在2024年,广电总局就发布了162部推荐剧目。这些作品涵盖了乡村振兴、历史文化、非遗、文物、国家文化公园、产业发展、城市文明、景区与生态文明等多个方向。而今年,政策加码后,“微短剧+”赛道更加如火如荼。各地政府也开始积极打造微短剧产业集群,通过设立产业基地、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吸引企业和人才。
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里,大量的“微短剧+”作品涌入市场。不过一些作品仍然流于形式,甚至“文旅”“非遗”等元素成了装饰的噱头。不过九州提供了自己的解法,依托强大的IP运作能力,建立“微短剧+”IP矩阵。
当前短剧市场中,九州许多爆款短剧都是通过改编爆款长剧、知名小说等优质IP。因此,在“微短剧+”赛道,九州仍然可以延续IP优势。如改编自《庆余年》的衍生剧《庆余年之帝王业》、改编自长剧《九重紫》的《昭世录》,及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大冲运》。这些短剧也均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昭世录》开播6小时播放量破600万、春节期间全网播放总量超19亿。
此外,在“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领域,九州也推出过众多优秀作品,如《南风知君意》《余生有你·静享安好》《上海爱情地图》《美好不过食光》等。
此次在“微短剧+法制”方面,九州率先成为国内首个覆盖"国家安全-知识产权-金融犯罪"的法治短剧IP矩阵的企业。
当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还在探索如何推出某一部“微短剧+”的爆款时,九州已经开辟了“微短剧+”IP的矩阵打法。这也是“微短剧+”的产业升级、跨界融合和生态共建的一次创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