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短剧行业普遍以7天为周期追赶快节奏产出时,国内精品短剧第一厂牌听花岛却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其出品的四川话短剧《家里家外2》近日在重庆开机,不仅以长达30天的拍摄周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更凭借剧情跨度长、人物场景数量大的特点,在短剧领域打响“大制作”标签。据了解,该剧预计10月2日杀青,尽管拍摄时间紧迫、团队压力陡增,但主创团队始终以“满足观众期待”为目标全力以赴,力求在快节奏的行业环境中,用“慢工”打磨出经得起推敲的作品。
01·探班揭秘:多方齐聚,共话“家”主题的创作初心
9月7日,《家里家外2》举行剧组探班会,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徐华、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副处长袁野、四川省网络视听协会秘书长向东、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汤拥华、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制片人刘菲、主演王道铁、主演孙艺燃等与媒体展开交流。
该剧剧情跨度长,情节、人物及场景数量大,拍摄时间紧迫,团队承受着不小压力,但所有人都在为观众的满意全力以赴,期望《家里家外2》能够不负观众期待。
作为《家里家外》的续作,《家里家外2》延续“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的主题,讲述小家庭的温暖故事:1986年,陈海清和蔡晓艳迎来第三个孩子陈三轮。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家中发生诸多变化,可一家人始终携手努力,共同朝着让生活变好的目标前进。
02·5位编剧3月磨稿,只为延续“家的美好”
“我们太爱这个‘家’的故事了,更想让观众心中的美好延续。”探班会上,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的一句话,道出了《家里家外2》的创作起点。
续集创作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为了既延续第一部的温情质感,又给观众带来新鲜感,5位编剧组成的创作团队耗时3个月,完成了相当于5部普通短剧的工作量。
剧本打磨的过程堪称“精打细算”:一稿哭点密集却过于沉重,让主创自己看了都“心累”;二稿转向轻松风格,又因过于“生活流”显得平淡;最终,5位编剧与总制片人每天围坐讨论,推翻重写第三稿,再对每一集精雕细琢,才敲定最终版本。“拍续集的压力更大,观众的期待是我们必须跨过的坎。”制片人刘菲坦言,团队的目标很明确:放大第一部的优点,用更扎实的故事回应期待。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徐华现场寄语:“希望你们用艺术笔触,把烟火气里的时代韧性写得更动人,在观众心中留下长久温暖。”
03·800套服装+电影级美术,还原80年代川渝味
走进《家里家外2》片场,仿佛穿越回1986年的川渝街头:服装间里,800多套古着按角色分类,从主角衬衫到配角围巾,均经造型团队精挑细选;道具间内,老式收音机、搪瓷杯、二八自行车整齐陈列,连背景小摆件都贴合年代特征。
“真实的年代感,是我们的第一要求。”美术指导钧源介绍,该剧美术工作量堪比电影——9月4日拍摄的一场开业戏,仅几句台词却换了3-4个场景打磨;闪回镜头戏份虽少,细节要求丝毫不减。为强化川渝“在地感”,剧组专门聘请方言顾问指导台词,还邀当地嬢嬢把关生活细节。
造型上,不仅主角有专属方案,群演服装也经过设计搭配,初版方案平均修改2-3次,定妆更是耗时3天,后续还将为长大的角色二次定妆。“回剧组就像回家,所有人都在为‘还原真实’使劲。”主演王道铁、孙艺燃的话,道出了剧组的默契与用心。
04·以“家”为锚,让短剧有温度更有价值
“美感不是第一位的,真实感、真实的年代感才是。”导演杨科南在剧本围读会上的这句话,成为整个剧组的创作准则。《家里家外2》延续了“变化的年代,不变的家人和爱”的核心主题:1986年,陈海清和蔡晓艳迎来第三个孩子陈三轮,随着孩子们长大,家庭里有欢笑也有挑战,但一家人始终携手努力,把日子越过越好。
“对美好家庭的向往,是普世的情感,这种情感自带社会价值。”杨科南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这样说。在探班会上,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徐华也表示,期待《家里家外2》能“用艺术的笔触,把烟火气里的时代韧性写得更动人,在观众心中留下长久的温暖和力量”。
这份对“家”的真挚表达,正是第一部成功的关键——去年《家里家外》凭借细腻的叙事、浓郁的川渝烟火气,收获了观众的广泛好评,成为不少人心中的“宝藏短剧”。如今第二部带着更长的拍摄周期、更精良的制作、更丰富的剧情回归,既有原班人马的情怀加持,又有新角色、新故事的新鲜看点,让人忍不住期待:它能否接住第一部的口碑,甚至实现超越,再成一部“破圈”的温情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