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短剧+文旅+直播:成都探索文创产业融合新模式

9月16日,由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与四川省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联合主办的四川网络文学产业推介会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举行。活动以“网聚万千 产融未来”为主题,吸引近百位网络文学领域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产业新机遇。作为网络文学内容的重要新形态,微短剧成为全场关注焦点。

IMG_256

▲项目签约现场

西南五地协同发展

成都打造西部微短剧产业基地

在推介会上,四川省广播电视局详细解读了四川网络视听产业扶持政策;成都传媒产业集团解读了《中国西部微短剧产业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建设集内容制作、海外发行、推广投流及投融资于一体的微短剧产业集群,集聚60家以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年产值超30亿元。

四川、重庆、西藏、贵州、云南五地网络作家协会代表还联合发布《西南地区网络文学协同发展倡议书》,呼吁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区域资源,凝聚合力推动西南地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为微短剧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支撑。

阅文集团和咪咕数媒的企业代表也分别进行了精彩推介。阅文集团代表分享了共创文旅IP新生态的理念与实践,通过将网络文学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IP品牌,实现互利共赢。咪咕数媒代表则聚焦微短剧精品内容生态及重点合作项目,介绍了其在微短剧领域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规划,为网络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项目签约环节,四川网络文学产业园和时刻互动签约短剧基地建设项目协议。双方将探索网络文学与短剧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从作家创作到剧本孵化再到拍摄落地的完整转化链条。与以往松散的市场对接不同,这一合作将根据市场需求定向孵化剧本,推动微短剧走向专业化、精品化。

成都八角沃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湖南予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一年内联合出品100部网络微短剧。依托成都繁星大片场的多元化拍摄场景与文旅融合模式,叠加予乐文化的制作与演员资源,双方将形成“内容+场景”的合力,推动短剧生产提速扩量。

短剧+文旅+直播

产业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

八角沃克执行董事、总经理杨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繁星大片场将成为未来签约合作的重要承载地。该基地位于成都传媒集团运营的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内,拥有超过3万平方米的室内拍摄空间和100多个高频场景,涵盖公检法机关、医院、酒吧、机舱等布景,可满足都市、悬疑、校园等多类型题材的创作需求。

IMG_257

▲八角沃克执行董事、总经理杨琼

杨琼介绍,繁星大片场的最大特色在于“短剧赋能文旅”的模式。“园区本身是文旅景区,短剧拍摄不仅盘活了非高峰时段的景区资源,还能与商户联动,实现双赢。”为便于剧组入驻,园区配套建设了青年旅社、酒店和价格亲民的食堂,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共建生态。“例如,小黄鸭无动力乐园由民营资本投资兴建,我们为其叠加短剧取景功能,最终实现深度绑定。”

园区还在探索“短剧+直播”的融合路径,通过“世纪舞·成都”官方抖音号,每晚都有短剧演员登台演出并进行团播互动,既增强粉丝黏性,又拓展了内容传播的新渠道。

参会作家代表粉笔琴表示,这种合作模式让创作者更直接地参与制作落地。“作家可以近距离观察拍摄,更直观地理解镜头语言,从而提升剧本的可执行性与市场适配度。”随着园区与25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为更多青年编剧、导演和演员提供实训机会和展示舞台。杨琼强调:“剧本是短剧的核心,成都必须夯实剧本孵化和人才培养,才能形成持续的吸引力。”

IMG_258

▲参会作家代表粉笔琴

从政策扶持到区域协同,从内容创作到场景落地,从文旅融合到产业签约,成都微短剧产业正加速构建全链条生态。随着繁星大片场等基地的不断完善,粉笔琴认为成都正逐步形成复合型短剧产业体系。“过去短剧多依赖横店等传统基地,如今成都正在打造自身特色路径。对年轻人而言,这里不仅是实现影视梦想的起点,更是文旅与影视深度融合的创新试验田。”她说。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