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的推动下,全国首部金融犯罪警示教育微短剧《暗礁!》于今年8月正式面世。该剧以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真实保险诈骗系列案为原型,通过19集×3分钟的极致叙事,将司法案例与影视叙事相融合,实践“短剧+法治”的普法新范式。
《暗礁!》的创作根基深植于司法实践的第一线,剧集以2023年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保险诈骗系列案为原型,这一真实案例中,被告人勾结亲友,通过伪造事故骗取保险金达数百万元,案件涉及面广、手法专业,具有典型的警示教育意义。
“三个不改编”原则下的创作坚守
创作团队在将真实案例转化为影视作品时,坚持了“三个不改编”原则,不弱化犯罪危害、不美化犯罪动机、不简化司法程序。这一原则确保了法治教育的准确性和严肃性,避免了为追求戏剧效果而牺牲法律真实性的常见问题。
不弱化犯罪危害体现在剧集对犯罪后果的真实呈现,剧中主角陈涛从一场偶然的交通事故开始,在汽修店老板“返点维修”的提议下初尝骗保甜头,最终一步步滑向深渊。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情节推进,而是对犯罪危害性的层层揭示:从最初的经济损失到最终的人身伤害,剧集通过真实展现犯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金融犯罪对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全面破坏。
不美化犯罪动机是剧集的另一重要特点,创作团队没有采用常见的“悲剧英雄”叙事模式,而是客观呈现了犯罪嫌疑人如何从普通公民蜕变为罪犯的过程。剧中没有为犯罪行为寻找合理化借口,而是通过细致刻画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展示了贪欲如何逐步侵蚀人性,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过程。
不简化司法程序则体现了对司法实践的尊重,剧集完整呈现了检察机关从受理案件、调查取证到审查起诉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数字化建模、大数据比对等现代检察技术手段的应用,展现了检察机关“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工作理念。这种对司法程序的真实还原,不仅增强了剧集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也为公众了解司法工作提供了窗口。
法律要件的剧情化拆解
《暗礁!》的创作团队与浙江省三级检察机关联合审片,将《刑法》第198条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创新性地拆解为“伪造事故-虚增损失-骗取理赔”的行为链条,使法律知识通过剧情自然流淌。
这种法律要件的剧情化拆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保险诈骗罪作为金融犯罪的一种,其构成要件较为复杂,普通公众往往难以准确理解。剧集通过具体案例的场景化呈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可视化的行为模式,大大降低了法律知识的理解门槛。
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在坚持“三个不改编”原则的同时,创作团队也注重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影视创作毕竟不同于司法文书,需要在保持法律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并非随意发挥,而是在法律框架内的创造性转化。
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体现了这种平衡。主角陈涛并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化形象,而是有着复杂心理动机的立体人物。他最初只是希望通过骗保缓解经济压力,但在贪欲的驱使下逐步陷入犯罪深渊。这种人物弧光的设置,既符合真实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也增强了剧集的艺术感染力。
同样,剧中检察官形象的塑造也避免了“高大全”的刻板印象,而是通过日常工作场景的还原,展现检察官作为法律监督者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这种真实而立体的人物塑造,使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能够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自然传递,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感。
《暗礁!》采用了“检察官审查+嫌疑人自白”的双线叙事结构,这一创新手法实现了司法实践的可视化呈现,既保持了法律专业的严谨性,又增强了剧集的艺术感染力。
检察官视角:还原司法实践全过程
剧集通过检察官第一视角,完整还原了保险诈骗案件的办理历程。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法治影视作品中检察官形象的模式化倾向,通过日常工作细节的呈现,展现了新时代检察官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它也为公众了解检察机关工作提供了直观窗口,增强了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剧中特别突出了数字化时代检察工作的新特点,通过大数据比对、数字化建模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剧集生动展现了检察机关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办案质效。这些场景不仅增强了剧集的现代感和专业感,同时也通过案件警示观众:金融犯罪已趋于专业化、链条化。
检察官视角的叙事贯穿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司法理念,剧集没有停留在个案办理的表面过程,而是深入展现了检察官在案件办理中的证据审查、法律适用和自由裁量等专业判断过程。
嫌疑人自白:犯罪心理的深度剖析
与检察官视角并行的是嫌疑人的自白线索,这一视角通过犯罪嫌疑人的内心独白和心理变化,深度剖析了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警示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
剧中主角陈涛的心理变化轨迹具有典型意义,陈涛母亲为帮儿子多次充当“受害人”,最终在假车祸中重伤离世,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亲情如何异化为犯罪帮凶的过程;参与骗保的亲友因“人情世故”失足,则展现了社会关系网络如何成为犯罪蔓延的渠道。这些多元化的心理视角,共同构成了犯罪心理的立体图谱,增强了警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双线交织:法治精神的立体呈现
这种叙事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既保持了司法视角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又融入了嫌疑人视角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使法治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成为多视角的价值碰撞。
在法庭戏等高潮场景中,双线叙事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检察官揭穿“套路中的套路”的专业分析,与犯罪嫌疑人幡然醒悟的情感爆发形成强烈对比,光与暗交织,留白与爆发并存,使法律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情感的震撼,大大增强了警示教育的感染力和记忆力。
法治教育不仅是法律知识的普及,更是法治思维的培养和法治信仰的树立。通过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剧集引导观众超越简单的善恶二分法,从多个维度思考法律与道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深层转变。
《暗礁!》作为全国首部金融犯罪警示教育微短剧,其价值不仅在于题材的创新,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传播新范式”。这部剧集的创作和传播实践,标志着中国普法教育正经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深刻变革。
数据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亿,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6分钟,使用行为呈现“碎片化、竖屏化、倍速化”特征。剧集以“一杯咖啡的时间”“一站地铁的路程”为单元,这种碎片化传播模式具有传统普法方式难以比拟的效率优势。以往一场线下普法讲座覆盖200人需3小时,如今一段3分钟视频可触达数十万网友,传播呈“指数级效应”。更重要的是,碎片化传播符合现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通过一次次上滑屏幕的“追更”行为,法律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传递,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的转变。
《暗礁!》没有采用传统普法教育的说教模式,剧中设计的多处情感冲突场景都具有强烈的警示教育意义,陈涛母亲为帮儿子多次充当“受害人”,最终在假车祸中重伤离世的情节,深刻诠释了“法律底线不可破,亲情不能成为违法的挡箭牌”的道理;参与骗保的亲友因“人情世故”失足,印证了“法律意识淡薄是最大的风险”。这些情节之所以能够产生强烈的警示效果,正是因为它们触动了观众的情感神经,使法律知识不再是外在的条文,而是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
每集3分钟的容量要求叙事高度浓缩,创作团队采用“高密度信息+情感共鸣”的策略,确保每个短剧单元既有独立的故事性,又承载足够的法律信息量。剧集还巧妙运用了悬疑叙事手法增强情感张力,通过案情推进的悬念设置和反转设计,剧集保持了较高的观赏性,使观众在追剧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法律知识。这种“借悬疑节奏讲正义,用短剧模式普法条,以社交逻辑谈底线”的创作策略,代表了新媒体时代普法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创作层面,浙江省三级检察机关的深度参与确保了剧集的法律专业性和司法真实性。检察机关不仅提供案例素材,还参与剧本审读、拍摄指导和成片审核,确保剧集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法律专业的检验。专业影视团队的参与则保证了剧集的艺术质量和传播效果,使普法教育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
创作团队表示,将继续在内容创作、叙事表达和传播渠道方面协同创新,提升学法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持续放大影视作品在法治素养培育中的价值效能。这种持续创新的机制,将推动普法教育从单一作品生产向系统生态构建的转型升级。
《暗礁!》的创新实践表明,新媒体时代的普法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涉及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接受机制的全方位变革。通过专业影视与司法机关的深度协同,通过艺术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统一与情感化叙事的有效结合,普法教育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