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内容消费的碎片化趋势加剧、微短剧已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增长极。保定市于2025年4月发布《保定市支持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二十条措施》,从内容创作、场景供给、人才引进、资金补贴等维度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明确将打造“中国北方微短剧生产基地”写入城市产业发展规划。
保定地处京津冀核心腹地,尤其涿州市作为“京畿南大门”,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仅30公里距离,京涿高铁每日41班次、22分钟直达北京的通勤能力,使其完美承接北京影视资源的溢出效应。例如,北京福拉沃影视公司总经理花佳楠指出,从北京至涿州的拍摄团队运输成本降低50%,且演员经大兴机场抵涿后可直接进入拍摄,极大优化了制片流程。相较于北京的高昂运营成本,保定在场地租赁、人力资源、住宿餐饮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符合条件的影视企业提供最长6年租金全免政策,直接降低企业初期投入。
据调研,同类微短剧在保定拍摄的综合成本仅为北京的50%-60%,这种成本效能吸引大量京津冀企业入驻——涿州微短剧产业基地已注册25家企业,其中70%来自京津冀地区。保定拥有260余处历史古迹和多元城乡景观,从三国文化遗址(如涿州桃园三结义故地)到现代城市风貌,为微短剧提供丰富的IP素材与取景资源。例如微短剧《“小”三国·欢乐英雄传》依托本地文化IP,上线一周播放量破千万,凸显“在地化叙事”与“真实烟火气”的内容竞争力。
微短剧《“小”三国·欢乐英雄传》在保定拍摄
影视团队在涿州电影博物馆拍摄微短剧
涿州辽塔文化园向微短剧拍摄开放
可供微短剧拍摄的酒店庭院外景
《二十条措施》的全链条激励框架
保定市通过政策精准施策,覆盖创作、拍摄、制作、传播各环节:
创作端:对反映保定历史文化、入选国家或省级扶持计划的剧本,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
拍摄端:对年接待剧组达到一定标准的场地提供最高10万元补助;
平台端:鼓励基地建设与人才培育,如设立涿州微短剧产业基地、保定新闻传媒中心创意制作基地。
涿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细化产业服务、人才引进等细则。例如,高新区招商局联动职业院校开设影视专业定向班,为行业输送中端技术人才,同时通过京津冀人才流动机制吸引高端创作团队。
政策明确强调内容导向,鼓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文化结合,避免低俗化竞争。通过设立微短剧协会(如孙朋涛任会长的保定市网络微短剧协会),推动行业自律与资源整合。
涿州影视制作服务中心
该中心由本地资深从业者孙朋涛牵头建设,核心功能包括:
取景地数据库:系统整合保定31类场景资源(如企业办公室、学校、古迹),提供标准化取景图册与联络通道;
后勤保障体系:通过集中采购为剧组提供优惠住宿、餐饮及器材服务,降低协调成本;
拍摄协调机制:快速对接场地方(如学校、企业),确保拍摄效率而不影响正常秩序。
中心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场地预约、政策咨询、剧组备案的线上化,缩短前期筹备时间。花佳楠案例中,从提出场景需求到确定考察范围仅需一周,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以上。
保定规划建设2个微短剧基地,其中涿州基地聚焦制作环节,保定创意基地侧重内容孵化与后期制作,形成功能互补。同时,依托保定职业院校资源,建立产学研协同机制,如马帅导演团队与学生实践项目对接,培育产业新生力量。
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数据,2024年微短剧直接或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岗位。在保定,剧组入驻刺激本地餐饮、住宿、交通消费,同时推动演员、剪辑、策划等岗位需求增长。预计至2027年,保定将培育30家以上规上微短剧企业,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
保定原创剧《驴火了》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其取景地西大街、易水湖等成为网红打卡点,验证微短剧的“种草”能力。涿州电影博物馆等文化地标通过剧组取景扩大知名度,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引流双赢。
保定微短剧产业基地通过服务标准化、政策协同化,为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化提供案例。例如,北京企业将制作环节转移至保定,保留创意研发在京,形成“前端创作+后端制作”的区域分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
保定以政策为引领、区位为依托、服务为基石,正快速崛起为北方微短剧产业核心区。其成功关键在于: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与制度性成本吸引企业集聚,通过文旅融合与人才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保定需进一步强化内容原创力、拓展发行渠道、防范同质化风险,以期在2027年达成150部精品微短剧产出、全产业链生态成熟的目标,为中国影视产业转型升级贡献“保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