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2025郑州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郑举行。会上,作家刘震云发表了对短剧行业的看法。
刘震云是知名的中国作家、编剧,代表作《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一句顶一万句》等。
托起短剧行业内容基地的,是庞大且辛苦的网文作家、编辑们。他们从网文中走来,用一个个晚上的码字,一个个观众的评论,练就了自己对用户的了解,对内容的掌握度。这些网文作家所受的文学熏陶,多是从刘震云此类传统作家的学习中而来。
在郑州大会上,刘震云给出了新的视角理解短剧:短剧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他指出,如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分别成为各自时代的艺术标志,短剧的短,契合了当下碎片化的生活脉搏,是一场碎片化的文艺复兴,背后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与艺术智慧。
以下为刘震云发言全文:
短剧市场突破了500亿。大家喜闻乐见一定有原因,那就是它与时代相契合。
中国历史上一些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都和历史的原因、时代的原因相结合,有时候会是时代的催生物,像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短剧最大的特点是短,可以和时代的碎片化结合起来,所以我们说短剧是碎片化的文艺复兴。
但是,正是因为短,其实创作起来并不容易。
比如说短剧要在5分钟的时间里,说好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起承转合,确实有自己的艺术规律。
其实短阅读的方式在历史上也有的,有时候短短几十个字就可以讲一个非常生动、别开生面的故事。
比如说《世说新语》《太平广记》,有一个故事说开了一个客栈,这个客栈的烧饼特别好吃,烧饼是麦子做的。
别的地方的麦子需要长三个季节,春、冬、秋,夏天才可以收割,但是他那里一夜丰收。因为种麦子不在田野,就在自己的炕边。
这样的麦子磨成面,做成烧饼,路过的客人一吃,就会变成一头驴。
有一个客人发现这个秘密之后,他自己打了一个像他一样的烧饼,他吃的时候和三娘子调换了一下,三娘子变成了一头驴,他把三娘子带走了,终结了三娘子的恶行,非常的幽默。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故事也特别有意思。
王羲之有一个儿子王徽之。有一天夜里下雪,他突然想念自己的朋友要拜会,他马上就划船去找他。等天明的时候大雪纷飞找到了朋友的家,但是他转眼回去了。人家问到了家门口为什么不进去?他说我乘兴而来,兴竭而归。
非常幽默,非常有意思,反映了这个人的世界观和态度。
河南具备发展短剧的基础条件,这里有许多适合改编成短剧的故事。比如河南戏曲中常有紧凑的舞台调度设计。
以《穆桂英挂帅》为例:上一场戏演员还穿着家常服饰,下一场需立刻换为出征戎装,换装时间仅有两分钟。五六个人围着演员帮忙,场面十分紧张。衣服还没换好,开场的唱腔就已响起,演员一边换衣服一边唱开场,衣服换好后便立刻上台。
短剧发展好的话,需要作者不断的创新,需要平台不断的创新,也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创新。
我们河南文联对于发展文学艺术的话有8个方针,开明开放、包容创新。也是我们这个方向努力的。欢迎大家来到河南,来到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