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上市公司集中发力AI 短剧 技术革新与内容回归下的影视新赛道

当一部完全由AI主导创作、制作的短剧全网播放量突破2亿次,当十余家A股上市公司集体涌入这一领域,当“小时级”制作周期与低成本优势颠覆传统影视流程——AI短剧正以迅猛之势,重塑内容产业的格局。从博纳影业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到快手的《新世界加载中》,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影视变革,不仅带来了效率与成本的革命,更在经历“技术尝鲜”后,逐步回归叙事核心,开启行业发展新周期。

IMG_256

01

技术破局:AI重构短剧制作全流程

AI短剧的崛起,首先源于其对传统影视生产链路的颠覆性改造。在过去,即便是一部12集的短剧,也需经历策划、剧本创作、选角、置景、拍摄、后期等十余环节,制作周期往往以“月”为单位,且成本门槛较高。而AI技术的介入,让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以国内首部获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为例,博纳影业在制作时彻底摒弃了传统流程,将创意、剧本、人物生成、后期等核心环节全部交由AI完成。创作团队无需撰写完整剧本,只需通过与AI“对话”,上传世界观设定、故事素材,AI便能逐步理解叙事逻辑,生成角色形象、情节走向甚至分镜画面。据博纳影业影视制作副总经理曲吉小江介绍,“AI的不确定性在创意初期反而成了优势,它能提供更多元的创作方向,团队只需做好筛选与微调”。最终,这部12集短剧实现全网播放量超2亿次,印证了AI制作模式的市场潜力。

IMG_257

效率与成本的优势更让AI短剧具备规模化复制的可能。业内人士透露,借助AI技术,单集短剧的制作周期可压缩至“小时级”,较传统方式缩短90%以上;成本方面,几人规模的小团队依靠AI工具,就能完成过去需数十人、数百万预算才能实现的科幻、玄幻类作品——这种“轻资产”模式,不仅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更吸引了昆仑万维、华谊兄弟等企业纷纷布局。

02

资本入局:上市公司抢占新风口

随着AI短剧从“尝鲜”走向“量产”,资本市场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赛道的潜力。据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A股公司通过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平台搭建等不同路径切入AI短剧领域,形成“技术+内容+渠道”的多元化布局矩阵。

技术侧,昆仑万维率先推出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支持30秒长视频生成、多主体场景搭建及首尾帧衔接,为创作者提供全流程工具支持;内容侧,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王中磊公开表示,公司已储备7部AI短剧、1部AI电影,部分项目已完成制作待上线,同时探索“AI+真人表演+CG”模式,试图以低成本实现“大片质感”;而国脉文化则通过垂直领域深耕,累计制作240集AI短剧,全网播放量突破7000万次,其即将上线的AI漫剧《寻尊行动》,进一步瞄准年轻受众市场。

IMG_258

短视频平台的加入更让产业链趋于完善。抖音、快手不仅是AI短剧的主要播放渠道,更主动参与上游创作:快手推出可灵AI平台,提供视频与图像生成工具,同时通过“星芒短剧”品牌孵化优质内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也入局制作《美猴王》等AI短剧,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正如国脉文化党委委员陆玮仑所言,“AI短剧是与年轻一代深度对话的全新媒介”,这种“技术赋能内容,内容吸引用户,用户反哺产业”的生态闭环,正成为资本持续加注的核心逻辑。

03

行业转向:从“技术炫技”到“叙事为王”

当技术门槛逐渐降低,AI短剧行业开始显现新的趋势:单纯比拼“AI制作”的阶段已过,回归内容本质、打磨叙事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新焦点。

早期的AI短剧多以“技术展示”为核心,虽能快速吸引关注,但也暴露出短板——人物表情僵硬、情感表达单薄、剧情逻辑松散等问题,让部分观众评价“惊艳但不持久”。随着行业成熟,创作者与企业逐渐意识到,技术只是工具,真正打动用户的仍是好故事。曲吉小江坦言,“现在所有制作公司都在追求叙事质量,从人物微表情的细腻度到剧情的完整性,大家不再把技术放在首位,而是回归影视作品的核心——讲好一个故事”。

这种转向在企业的创作实践中已有所体现。博纳影业在筹备《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二季时,便在AI技术基础上,重新融入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通过精准的质量控制,提升作品细节与叙事严谨性;华谊兄弟在AI项目中加入真人表演元素,也是为了弥补AI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让内容更具感染力。此外,国脉文化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发现,其AI短剧60%的观众为18-35岁群体,这类用户“既关注技术新鲜感,更看重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这一洞察也推动行业从“快餐式娱乐”向“深度内容”转型。

04

未来展望:技术与内容的双向奔赴

AI短剧的爆发,本质上是技术革新与内容需求共振的结果。一方面,全球AI技术的迭代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高效的工具;另一方面,Z世代对碎片化、个性化内容的需求,为短剧形态创造了广阔市场。但行业要实现长期发展,仍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技术层面,如何提升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尤其是人物情感、剧情逻辑的自然度;二是内容层面,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挖掘AI在题材创新、文化表达上的潜力。

从目前趋势看,“AI+工业化”“AI+垂类内容”或将成为破局方向。前者通过电影工业化的标准化流程,弥补AI的不确定性,实现“技术效率”与“内容质量”的平衡;后者则通过聚焦科幻、国风、悬疑等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正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将AI技术与考古文化结合,既展现了技术魅力,又传递了文化价值。

随着更多企业加入,AI短剧或将从“风口赛道”成长为影视产业的重要支柱。当技术不再是噱头,而是服务于内容的工具;当资本不再盲目追逐概念,而是深耕叙事与用户需求,AI短剧才能真正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为内容产业注入持久活力。

=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