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入局千亿微短剧,南京准备好了!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示《第四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项目库遴选入库项目》,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参与的“中国-东盟微短剧内容平台”(精品内容衍生开发与海外传播类)、“‘孝乐华夏’智慧老年多屏内容服务”(产业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拓展类)双双入库!

IMG_256

无独有偶,在2024年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增的“AIGC电影短片”单元中,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作品《流浪月球:最后的种子》一举拿下优秀奖。令人惊讶的是,这部获奖作品是由该公司的9位程序员在72小时内利用自研的Kino-AIGC平台制作完成,展现了南京企业在AIGC视频生成领域的强劲技术实力和创新活力。

IMG_257

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数字化产业增速超30%。在这条新赛道上,南京正以独特优势吸引全国资本目光——政策红利、人才储备、技术基建如何为投资者铺路?一文读懂南京的“数字引力”。

01

风口已至

微短剧与数字化浪潮的“南京机遇”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文娱产业格局,微短剧作为其中最具爆发力的新物种,已从“流量生意”跃升为融合“内容+技术+消费”的超级赛道。

权威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主要视频平台上线微短剧超1350部,各类小程序和App平台总量更突破23000部,市场规模已站上500亿元台阶,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大关。用户付费意愿的持续攀升,印证了其强大的商业潜力。

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AI、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剧本智能生成、数字人表演、AI剪辑、多语言自动翻译与分发……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重构短剧生产全流程。

“推出更多高品质的短视频、网络剧、网络纪录片等网络视听节目,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国家层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近期发布的《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更是为行业注入强心针,推动短剧赋能文旅、非遗、电商等千行百业。

南京,这座底蕴深厚的“数字名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时代机遇。早在国家政策东风劲吹之前,南京已于2022年前瞻性出台《文化和旅游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2-2025)》,提出构建全域数字化文旅生态的目标。如今,面对微短剧的千亿风口,南京凭借其完善的数字产业基础、丰厚的科教资源以及精准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正全力构建覆盖“创作-拍摄-制作-发行-衍生”的全产业链服务生态,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微短剧产业高地。

在这里,不仅是内容的沃土,更是技术与资本的交汇点,一个充满活力的微短剧产业新高地正在加速崛起。

02

选择南京

产业、人才、政策构筑的“黄金三角” 

为何是南京?答案在于其无可比拟的产业生态、人才储备与政策红利所构成的“黄金三角”。

产业生态完善,数字底座坚实。南京明确“数字名城”战略定位,拥有江北新区、江宁高新区等国家级数字产业集聚区。字节跳动南京研发中心、阿里云创新中心等头部科技企业纷纷布局,为短剧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如云计算、大数据、AI算法)和广阔的流量分发平台。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巽谷·短剧文化产业园等专业化载体相继落成,提供从实景棚、高频拍摄场景到后期制作、技术实验室的一站式服务。

人才与技术双擎驱动,创新源泉涌动。南京坐拥53所高校,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实力雄厚,南京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则为影视制作输送了大量编剧、导演、表演、后期等专业人才。南京艺术学院更率先与江苏有线共建“AI影视内容创作孵化基地”,推动AIGC技术在剧本创作、数字人生成等环节的落地应用。此外,南京在5G网络覆盖、AI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为短剧的高效制作(如云端协作、实时渲染)和精准分发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保障。浦口区打造的“高校实训—企业孵化—产业落地”闭环模式,正让产学研无缝衔接成为现实。

IMG_259

“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就是大学生写、大学生拍、大学生演、大学生制作的一部剧。所以可以说,高校是开始全面介入到微短剧创作的整个流程中间。”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王方说。

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多方持续加码。比如:浦口区设立规模超亿元的微短剧产业专项基金,对优质项目给予从前期孵化到拍摄制作的资金支持;发布首批10个免费拍摄取景地,大幅降低制作成本;举办“剧荟浦口”大赛,特等奖奖金高达30万元,激发创作热情。江宁区则致力于培育数字文化企业上市梯队,目标到2025年推动1-2家相关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为创作者和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03

成功密码

多维支撑与创新动能 

政策的精准扶持与优越的产业生态,已在南京这片热土上结出累累硕果,孵化出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印证了其短剧产业模式的可行性与巨大潜力。

剧查查热力值日榜第八名,拼多多榜单蝉联多日第一,单周各平台累计播放破1.5亿次……近日,由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入驻企业想见文化出品的短剧《破碎的爱人》上线首周表现亮眼。

IMG_260

该剧中部分场景取自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南京想见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董浩轩表示,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的配套措施能够非常好地满足企业的拍摄需求,除了食宿,园区里有很多的内景影棚,在拍摄时大大减少转场的压力,“园区的政策也是非常丰厚的,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希望,也拿到了很多实打实的好处。这对我们日常的生产经营是非常有帮助的。”

IMG_261

作为全国首个数字化场景共享基地,扬子江数字视听园区以“场景即服务”理念构建核心竞争力。园区已建成产业孵化器、场景拍摄基地、短剧公寓和视听发布中心等功能载体,自有60+拍摄场景涵盖总裁办公室、客厅、医院、法院等场景,合作100+外部场景资源,并与其他影视服务基地合作将场景库开放共享。

据悉,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以炫佳科技KINO模型为底座,已成功获批江苏省首个AIGC视频生成技术应用实验室,目前正在开展剧本创作、多模态视频生成等技术攻关。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秦林介绍,在这里,企业真实遇到的困难、发展过程中的天花板,不管是人才、资金、还是各个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积极的反馈、得到切实的解决,“这就代表营商环境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这些细微的感受让我们愿意留在南京。”

另外,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与江苏华博在线联合制作、在南京浦口响堂村取景的短剧《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则是南京“短剧+文旅”融合的标杆之作。该剧将乡村创业故事与当地非遗陶艺、银壶技艺等文化元素巧妙结合,情节生动有趣。它不仅成功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更在播出后带动了响堂村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热度飙升。

游客沿着剧中取景地打卡,体验非遗项目,实现了线上流量向线下消费的有效转化。这证明了优质短剧对地方文旅资源的强大赋能作用,也为南京各区县利用短剧推广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IMG_262

同样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的,还有以非遗金箔锻制技艺为独特载体的微短剧《金箔奇缘》。全剧共75集,每集2分钟,取景地独具特色,涵盖南京市栖霞区的栖霞山、栖霞古镇、龙潭带子洲等地,将当地的秀丽风光与人文底蕴尽收剧中。

这些鲜活案例,是南京短剧产业链政策有效性和生态吸引力的最佳注脚,展现了从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到商业变现的完整闭环正在南京高效运转。

04

多方聚力

共筑短剧产业发展新路径 

把“镜头里的好故事”,转变为“镜头外的生产力”。站在产业爆发的新起点,南京已清晰擘画微短剧产业的未来蓝图,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机遇广阔。

去年5月,江苏有线与南京艺术学院共建的AI影视内容创作孵化基地在南京揭牌。未来,基地将加快AI技术在影视内容创作孵化方面的创新应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内容生产、场景应用、市场拓展,推动微短剧行业降本增效、量质齐升,为文化和数字艺术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IMG_263

今年5月,南京市浦口区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签约活动举行,长三角微短剧产业学院、长三角微短剧研究院正式揭牌,巽谷·短剧文化产业园落子浦口高新区,2025江苏“微短剧+”创作大赛暨“剧”荟浦口·第二届网络微短剧大赛同步启动。此次签约活动是微短剧产业迈向“专业化、品牌化、精品化”的生动实践,政府联合高校、企业和平台,聚力内容深耕、生态共建和价值转化,以微短剧为支点撬动文旅、科技、消费协同发展。

对于创作者而言,南京提供全链条投资机遇:在内容端,江苏省“微短剧+”主题创作计划开放版权合作;在技术端,AIGC实验室招募视频生成算法伙伴;在制作发行端,扬子江园区、巽谷产业园等专业拍摄基地寻求优质制作团队入驻,而南瓜剧场等发行平台期待携手探索合作,共同拓展海内外市场。在衍生端,非遗、文旅、电商等场景急需IP运营机构……

在王方看来,相比短剧产业发展较快的西安、郑州、杭州等,南京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微短剧经过前面的野蛮生长之后,现在开始逐渐走向精品化发展的道路。南京在这个时候开始在短剧产业上发力,可能会更稳健一些。”

夕阳映照下的浦口响堂村,游客们沿着《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的取景路线拍照打卡;数公里外的巽谷产业园内,新入驻的短剧团队正在AI剧本工坊调试参数。南京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超亿元基金扶持,更提供从人才实训到海内外发行的完整生态。

超亿元产业基金蓄势待发,免费取景地图虚位以待,顶尖实验室技术开放共享,头部平台渠道全力护航。南京,这座融合千年文脉与数字基因的城市,正以最完善的产业链生态、最澎湃的创新动能、最诚挚的开放姿态,拥抱微短剧的黄金时代。

关键词: 短剧 南京 准备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