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短剧以6.96亿用户规模与2024年500亿元市场规模,成为文化消费领域的“新蓝海”,其内容生态中的问题也愈发凸显。雷人剧情频现、霸总人设失真等乱象,不仅消解了文艺作品的审美价值,更潜藏着误导公众三观的风险,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精准纠偏由此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微短剧的内容失范已形成突出痛点。剧情创作中,“盲人送外卖”“植物人怀孕”等违背常识的设定屡见不鲜,《迟先生太太到处跑》等作品将猎奇当创意,完全无视现实逻辑与人文关怀;人物塑造上,经典霸总形象退化为“霸道蠢材”,要么充斥“100亿收购公司”的浮夸表达,要么出现“优先救治小三”的价值观扭曲情节,与现实中专业精英形象相去甚远。这类内容以“爽点”为唯一导向,对青少年群体的思维逻辑与价值观养成构成潜在危害。
面对行业乱象,广电总局打出监管“组合拳”。在制度建设层面,正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明确对雷人剧情、失真人设、哗众取宠片名等问题的纠偏路径;在管理实践中,推行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将微短剧按投资规模与传播优先级分为三类,实施差异化备案与审查,对首页首推作品强化总局复核。同时,通过专项治理与常态化监管,下架违规作品,并依托“白名单”制度要求所有上线作品标注许可证号或备案号,从传播环节筑牢内容防线。
监管的核心目标,是推动微短剧实现“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的品质升级。总局通过精品创作扶持计划、重点题材规划引导等举措,鼓励创作者聚焦新时代实践,在选题策划、话语表达、技术融合上创新突破,引导行业从“流量至上”转向“内容为王”。唯有如此,才能让微短剧既保留轻量化传播优势,又承担起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优秀文化的社会责任,在规范中释放更大的文化与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