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芒果模式:微短剧成为民族融合与文旅繁荣的“轻载体”

你的下一个旅行目的地,会因一部微短剧而改变吗?

都市女孩陈天心带着「生命倒计时」的心事,第一次踏上甘肃甘南的土地,眼里满是迷茫 —— 她以为这只是一场「告别世界」的最后旅程,却没料到,阿尼念卿山的雪会落在她心里,融化掉积压很久的焦虑。

与此同时,桑科草原上,藏族小伙多吉仁钦、贡布嘉,藏族姑娘桑吉措陪她感受甘南的美景与藏族文化,正是这些汉藏同胞间的细碎烟火,让陈天心慢慢走出人生低谷,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而这场双向奔赴里,甘南的草原和人文特色,也借着《山有九色念卿》这部微短剧,真正走进了千万观众心里。

IMG_256

9 月 22 日起登陆湖南卫视、芒果 TV 的这部作品,是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推荐项目,更是甘南与芒果 TV 首次影视合作的关键尝试。它没有走「风景 + 符号」的叙事老路,而是用一套「芒果模式」,在民族融合、文旅繁荣、经济共荣三个维度,交出了一份既接地气又有深度的答卷。

当这部微剧用细腻的故事打动观众时,我们不禁好奇:这套「芒果模式」里,民族融合该怎么「融」出新意?文旅繁荣如何跳出口号落到实处?这场跨越屏幕与现实的合作,又能为甘南、为芒果 TV 带来哪些长远价值?

IMG_257

一问:这部微短剧的民族融合,「新」 在何处?

微短剧的体量有限,提到其中的民族题材,很多人会先想到「镜头扫过雪山草原,主角穿民族服饰走个过场」的呈现 —— 这种表达不是不好,是少了点能走进心里的温度,观众看过后只记得「风景美」,却记不住「人」与「文化」,难免觉得有些「虚」。

而《山有九色念有卿》恰恰打破了这种创作惯性。它让「民族融合」跳出「符号化」的局限,不再是藏服上的纹样、草原上的经幡这些孤立的元素,而是变成观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共情的故事内核。

这份突破,藏在三个「实」里,每一个「实」都踩着内容创作的痛点,也踩着观众的情感点。

第一个「实」,是创作端的「共创实」—— 让不同民族的主创真正「扎」进故事里,而不是「挂名参与」。

IMG_258

主创团队里,集结了汉、藏、回、白族成员。藏族主创们面对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的剧情,会琢磨如何用藏族青年真实的状态来呈现;汉族主创们则会结合都市观众的认知,把「原生家庭创伤」这样的当代议题,和甘南的文化语境结合。

比如天心面临「生命倒计时」,对「个人生命价值」难免困惑,最终在藏服设计、高原足球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场景里找到答案。「各民族用自己的视角搭台,讲共同的故事」的方式,让民族融合有了扎实的创作根基,也让故事里的文化不再是「硬塞」的知识点。

第二个「实」,是剧情里的「细节实」。

剧集以现实主义风格还原甘南的人物与风景,比如保留演员自然的眼袋与黑眼圈,如实呈现户外实景的原始色彩,连百姓居所的光线质感不添加滤镜,让都市观众直面这片土地的本真。

再如整部剧里,没有一句「我们要团结」的台词,却处处都是汉藏共生的温暖。天心刚到甘南,多吉主动教她做藏族美食糌粑;带天心去拉卜楞寺时,会细心提醒「无论这里是否有人,都要遵守当地的文化规定」;天心也会和藏族姑娘桑吉措根据地方特色的吉祥花纹,搭配布料设计藏服款式;就连高原足球赛上,各族年轻人一起奔跑欢呼,也没有强调「民族差异」,只展现「共同热血」。

这些小细节,就像生活里的「家常事」,没有刻意设计,却让「汉藏融合」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观众仿佛也经历过的日常,心里自然会生出「原来融合可以这么自然」的共鸣。

而第三个「实」,是价值上的「双向实」。融合不是「一方跟着另一方走」,而是汉藏文化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天心带来的汉族审美,给了藏服设计新的活力;而藏族同胞的文化坚守,也给了天心治愈的力量。她之前总觉得「生命快到尽头,做什么都没用」,直到拥抱甘南的美景人文,让她突然明白,生命哪怕只剩一段时间,也能做有价值的事。

IMG_259

于是,她拒绝多吉和贡布两人的表白,决定 「宣传汉藏文化融合」。这不是剧本强行「升华」,而是她真的在和藏族同胞相处中懂了:汉族的现代思维能让涉藏地区文化「传播的更远」,藏族的传统智慧能让都市人「慢下来」,融合能让两边都变得更好。这份「双向滋养」的价值,让民族融合不限定于短暂的剧情亮点,而是一份能留在观众心里的长久感动。

IMG_260

二问:文旅繁荣,怎样才能不止是一句口号?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的一员,《山有九色念有卿》最难得的地方,不是停留在「让观众想打卡」,而是「让观众想带着对融合文化的理解去打卡甘南」。先让观众共情到「民族融合」的内核,再把这份情感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动能,让「追剧打卡」 跳出「拍张照就走」的观光一日游,变成有温度、有深度的体验。

IMG_261

这种转化不是偶然,而是形成了两个层层递进的 「价值闭环」,每一个闭环都把屏幕里的故事,变成了现实里的文旅场景。

第一个闭环,是「剧情场景→文旅体验」的转化 —— 剧中场景不再是「背景板」,而是能让游客「重走故事路」的体验点。

剧里的每一个取景地,都和故事深度绑定:阿尼念卿山不是「只拍了雪景」,而是天心和多吉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剧中多吉在这里救了迷路的天心,还跟她讲「阿尼念卿山是神山,会护佑善良的人」的传说;桑科草原不是 「只拍了绿色」,而是天心和桑吉措找到藏服设计灵感的地方;临潭县的江淮遗风街区,不是「只拍了老房子」,而是剧中天心帮当地老人卖手工荷包的地方,本身就是一段互助的暖心故事。

而顺着这个逻辑,推出「九色同款主题路线」,再加上「剧情还原」 的体验,就完成了「因剧情有情感,因情感有体验」的转化,文旅从「走马观花」变成了「情感参与」。评论区里,有观众留言「看剧时就想要是能去甘南走一走就好了」 —— 这些真实的反馈,就是文旅繁荣最实在的证明。

第二个闭环,是「非遗→消费产品」的激活 —— 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带走的文化记忆」。

剧中天心和桑吉措讨论的藏服,其实是许多非遗的一个缩影。如同大多数非遗一样,因为宣传和曝光不足,只能「躺在」传承人手里,只有少数游客来了「看一看、摸一摸」,却因为不够了解而与非遗擦肩而过,传承人们也愁「怎么让更多人知道」。

IMG_262

这部剧的热播,给了藏族非遗「活起来」的机会。拉卜楞地区的藏服手工作坊、甘南地区特色的首饰工坊,可以在线下店增加体验区,还可以开通线上店铺。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不少藏服来自品牌「蕃巴秀」,这些藏服此前曾亮相于 2025 年该品牌在夏河县「甘加秘境」举办的藏模大赛;除了藏服,唐卡、藏香这些非遗也可以借一借热度。景区里的唐卡体验店、藏香工坊都可以产出具有甘南地区特色的纪念品。这些「可体验、可消费」的非遗产品,不仅让游客 「带走了文化」,也让传承人有了更多收入,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的双赢。

IMG_263

三问:这场合作,对甘南和芒果 TV 来说,意义不止于「一次成功」?

「芒果模式」的核心,从来不是「拍一部剧、带一波热度」这么简单。它像一个「齿轮」,一旦转动起来,就能带动甘南和芒果 TV 形成「经济共荣」的良性循环。

对甘南来说,是「短期热度」和「长期动能」的双重收获;对芒果 TV 来说,是「模式验证」和「IP 延伸」的双重突破。这场合作的意义,远不止一次「短期成功」,而是双方未来发展的新起点。

先看对甘南的价值——

短期里,文旅热度直接带动了消费,让当地人的「钱包鼓起来」,从民宿、藏餐馆到景区、市集,这部剧让甘南变成了游客消费、散心的大热门;

IMG_264

长期里,这份热度变成了「品牌认知」和「人才回流」,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微短剧带火甘南」的效应,让「圣境甘南」的品牌不再只是「区域知名」,而是被更多全国观众知道 —— 有游客说「不同于青藏高原的雄健壮阔,现在跟随剧情了解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以柔和秀美著称」;而品牌认知的提升,又带来了「人才回流」,此前外出务工的甘南年轻人看到家乡文旅火了,纷纷选择回来。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把外面的经验带了回来,比如线上运营、游客服务,为甘南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再看对芒果 TV 的价值——

据了解,此次创作打破微短剧常规,由《小巷人家》责编仲曼曼等长剧核心班底操刀,后期团队也有来自正午阳光的班底保驾护航,奠定了专业基底。而这次与甘南的首次合作不只是「赚了热度」,更是验证了「微短剧 + 地方文旅」的可行性,为后续发展找到了「内容赋能地方发展」的新路径 —— 通过一部剧,既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又带动了地方的文旅和经济,「双赢」模式,比单纯的「播放量」更有意义。

IMG_265

而且,这次合作积累的经验,还能「复制」到其他项目上:比如「民族融合叙事」的经验,以后做云南、新疆题材时,就能借鉴「共创实、细节实、价值实」的思路;比如「政企文联动」的经验,这次和甘南文旅局、广电部门的合作流程,以后和其他地方合作时,就能少走弯路。

对芒果 TV 来说,这不是 「一次合作」,而是 「一个新起点」—— 它证明微短剧可以不只是「快消品」,还能成为「连接屏幕与现实、连接文化与经济」的载体,这为芒果 TV 在微短剧赛道上的差异化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为行业提供了「内容赋能地方发展」的可复制范本,让微短剧从娱乐产品升级为推动区域协同、民族共生的文化载体。

结语

中国的大地上,还有无数像甘南这样的地方,那里藏着鲜活的民族文化,也藏着「让更多人看见」的渴望;微短剧这种轻量化的内容形式,恰好能成为「连接这些地方与观众」的桥梁。

「芒果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它打开了「影视 + 地方 + 民族」三方共赢的大门:对地方来说,有了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的新渠道;对影视公司来说,有了新的内容赛道和 IP 价值;对民族来说,有了文化传承的新方式。

从甘南开始,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微短剧。而每一部这样的剧,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播」,一次「文旅的激活」,一次「经济的共荣」。这就是「芒果模式」最珍贵的地方 —— 它让「小体量」的微短剧,承载了「大格局」的社会意义。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