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当非遗成为叙事内核,咪咕探路微短剧新未来

今年一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该通知旨在推动文化与科技实现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与新兴的微短剧形式相互交融、协同发展。

作为新媒体领域的“国家队”成员,咪咕积极响应号召,精心创作了一系列“微短剧+”题材的优质作品。其中,咪咕推出的作品《郑和下西洋:沧海新途》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七批推荐剧目。

在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短视频短剧推介表彰活动中,咪咕出品的《我能来回穿梭女儿国》凭借独特文化叙事与精良制作荣获“优秀微短剧”,这一成绩也彰显出微短剧行业向精品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IMG_256

小编留意到,除了这些斩获奖项的作品,咪咕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创作路径——“微短剧+非遗”。这些作品巧妙地让非遗技艺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小小的屏幕之上绽放出崭新的活力,成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沟通的桥梁。

01·非遗入戏:为叙事铺陈文化底色

咪咕精心打造的一系列作品中,巧妙地将非遗元素融入叙事背景与视觉呈现,使其成为作品独特的魅力点缀。

以热播短剧《宫墙厌》为例,这部作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技艺大量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剧中,蜀绣艺人一针一线精心绣制,不仅呈现出了华美飘逸、独具韵味的古典服饰,更让观众透过那细腻的针脚,感受到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该剧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宫墙厌》抖音话题量超过 1.5 亿,在腾讯视频热度高达 18000,还成功上星东方卫视。首播当日,便斩获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率 TOP1 的佳绩,累计分账突破 600 万 +,在 2025 年腾讯分账榜单中位居前列。

IMG_257

而即将上线的作品《枕红妆》则围绕宋韵文化展开创作,在妆造设计上独具匠心,以簪花与珍珠为核心元素,营造出极具古典美学色彩的画面,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宋代的典雅与风韵。

以上数据验证了咪咕在“微短剧+非遗”的战略布局的前瞻性与正确性。这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市场上收获了热烈反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与认可,更印证了传统文化与新兴艺术形式结合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02·非遗为魂:为作品谱写时代深度

在收获既有斐然成绩的同时,咪咕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而是围绕“微短剧+非遗”持续发力、深耕不辍。在近期开机的一系列项目中,非遗文化不再仅仅是点缀,而是摇身一变成为故事的灵魂内核与精神支柱。

其中,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精心打造的《戏比天大》,以及聚焦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创作的《花裙彩面踏春芳》,聚焦非遗国粹京剧、展现追梦青年奋斗历程的微短剧《子龙戏骄阳》,均以创新的手法深度融合并活化非遗文化,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戏比天大》剧组特别邀请了百年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进行全方位专业指导,涵盖服装、表演、妆造等多个维度。“易俗社”社长惠敏莉更是亲自出演,担任剧中精神导师一角,确保非遗文化的专业性与还原度得到全方位保障。

IMG_258

《花裙彩面踏春芳》同样备受瞩目,受到了池州市委宣传部的高度关注,剧组特别邀请专业梅街文化艺术团对剧组进行专业指导。专业梅街文化艺术团负责人、梅街镇刘街社区党委副书记、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许鑫磊还亲自担任本剧的专业指导顾问,对本剧涉及傩戏部分的视觉呈现与文化内核进行全方位指导把关,力求在专业、还原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美轮美奂。

IMG_259

《子龙戏骄阳》则是2024年度高新区(滨江)文艺精品扶持项目,作品改编自咪咕阅读签约作家麦苗的同名文学作品,作为咪咕重点打造的非遗国粹京剧IP,剧集自筹备初期便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IMG_260

03·文脉常新:持续拓展“微短剧+”边界

咪咕持续拓展“微短剧+”的内容边界与叙事维度,不断丰富内容矩阵。《我家后厨通古今》巧妙融合抗战、美食元素与非遗荥经砂器,让历史风云与烟火气息、传统技艺相互交织;《东南枝》也将传统傩戏元素与剧情紧密结合,传递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球神”归来》则通过青春热血的叙事,展现苏超足球的独特魅力与体育精神的时代价值,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体验;《回到三国当名医》突破了传统三国穿越题材的模式,将现代医学知识与古代历史背景相结合,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一系列作品各具特色,不断探索着微短剧与多元文化融合的无限可能。

IMG_261

以“微短剧+”为支点,咪咕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为观众带来更多兼具社会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优质作品,借微短剧讲好中国故事,赋能千行百业!

关键词: 短剧 叙事 内核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