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从“快生长”到“精深耕” 南京微短剧“抱团”发力

250余家相关企业,1500余部优质精品佳作,上线24小时播放量突破5亿,国家级奖项“拿到手软”……南京微短剧爆款迭出,已全面闯入短剧这个千亿级赛道。

10月20日下午,南京微短剧产业联盟成立仪式暨产业链资源对接活动举行,旨在助力南京在短剧赛道上实现从“快速生长”到“精品深耕”的关键转型。

百部佳作亮实力:

多部作品获国家级认可

今年以来,南京微短剧作品屡创佳绩。由南京百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短剧《何苦相思煮余年》上线24小时播放量突破5亿,成爆款短剧;《神兽河行纪》《世界因你共温凉》《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流量风云》等多部短剧入选国家“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美食来敲门》创新“微短剧+文旅”模式,播放量突破2500万;首部基层司法题材短剧《司法所里的故事》获得广电总局精品创作传播工程项目扶持。

活动现场重磅发布了“2025年南京微短剧片单”,近百部微短剧作品,涵盖都市情感、女性成长、家庭情景、古风权谋等多个领域。

值得期待的是,一大批新剧即将到来。

由头条视听(江苏)传媒有限公司打造的“苏超”主题短剧《苏超球王》国庆节期间全网上线,收获近2000万热度,其第二部短剧《将军好球》正在加紧摄制,即将上线。

由千宸嘉澜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重生之回到八零当厂花》等微短剧作品即将上线。该公司还将同步启动百部精品短剧计划,仅11月就有《向阳一路花开》《南城旧事》《衣锦绣华年》等10部作品将开拍。

由南京电影协会首次承接的国家级科普短剧项目《云端筑路者》10月16日正式在南京开机。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市级平台参与并承接中国科协发起的微短剧项目,是以东南大学飞行汽车研究团队为原型的科普类短剧。该项目还有江苏省科普中心、东南大学10多名教授专家共同参与。

全链发展显优势:

文学之都成短剧“六边形战士”

南京微短剧产业勃兴,得益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人才资源、产业生态、数字技术、创新实力与政策红利所形成的比较优势,这座“文学之都”已成为微短剧领域实打实的“六边形战士”。

目前,南京已集聚近260家微短剧及相关企业,2022—2024年累计出品微短剧1500余部,营收达40亿元,初步形成“上游IP孵化—中游影视制作—下游精准分发”的全链条布局。

其中,涌现出百川文化、北斗智影、炫佳科技等一批表现突出的“链主企业”——百川科技打造的两款短剧App覆盖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活超20万,海外市场盈利持续增长;北斗智影AI创作者中心汇聚约6000名创作者,以模式创新降低出海门槛,实现规模化收益;炫佳科技《流浪月球:最后的种子》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奖项,技术创新与市场口碑双丰收。

南京微短剧产业聚势快跑,也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发力。近年来,南京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创作者和企业提供坚实支撑。秦淮区依托江苏网络文学谷打造“秦淮有戏”微短剧中心,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浦口区积极搭建共享平台,针对产业痛点成立“南京网络微短剧综合服务中心”,从剧本创作、拍摄场地、宣发推广、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江北新区将打造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建成逾3000平方米实景棚,整合近30个高频拍摄场景及100多个外景拍摄场地,实现“剧本创作—拍摄—剪辑”全流程本地化,真正实现“带剧本来,带成片走”等。

这座承载着约3100年建城史的世界文学之都,因数字技术的革新,正日益显现其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联盟赋能开新局:

实现“48小时场景响应”服务

南京微短剧产业联盟的成立,更是为南京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据了解,该联盟是由南京百川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南京花笙书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花生短剧)、江苏网络文学谷、南京天影宁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南京炫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发起成立,首批会员近百家。

南京微短剧服务小程序“南京‘剧’好”也在活动现场首发。据悉,该小程序旨在打造覆盖影视制作全流程的服务生态,让影视创作从0到1的每一步都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联盟将进一步整合全市产业配套资源,联动产业载体实现‘48小时场景响应’服务,推动南京微短剧产业形成‘全链条赋能、全要素保障’的生态体系。”该联盟秘书处负责人周正说。

活动现场,在行业交流和趋势环节,众嘉宾从政策导向、行业生态、数据支撑、技术应用、文学赋能等维度,聚焦微短剧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为南京微短剧产业找准发展方向、突破创新瓶颈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专业参考。

活动结束后,还举办了微短剧产业专场资源对接会。微短剧企业就项目合作、资源共享、技术支持、业务方向等方面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构建产业协作新生态。

关键词: 短剧 南京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