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微短剧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以“破局立新——以创新火种照亮微短剧精品之路”为主题,探讨如何以创新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会上集中发布了四项行业重要倡议与计划,到场嘉宾就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蓝图一一陈述想法与意见。

在论坛发布环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公安部新闻宣传局、国家安全部办公厅、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共21部;联合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指导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微短剧工委会发布了《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发布了“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精品短剧推介”剧目。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

01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内容题材丰富,涵盖法院、检察、公安及国安、司法等多个法治领域。
有聚焦正当防卫,反映中国法治进步铿锵步伐的微短剧《命悬一念》、创新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少年合议庭》、深化司法便民服务的《夜间法庭》等,也有直面防卫与伤害界限的刑事检察剧《错轨》、聚焦直播带货虚假宣传案例的微短剧《良心守卫》、看反诈民警为百姓守好最后一道防线的《心盾》、聚焦反对网络暴力,重视女性权利的微短剧《天罗地网》等,更有讲述了两代国安人历经抗战烽火硝烟和当代谍影迷情的《安全距离》以及聚焦基层司法行政所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等。
微短剧与普法宣传双向奔赴,也藉由微短剧的蓬勃发展让法治建设理念用这一流行文化产品深入人心。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王志为到场嘉宾和观众详细介绍了“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精品短剧推介”作品,作为全国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品牌,持续聚焦精品孵化和创新引领,本次推介的短剧作品令人期待。

王志表示,本次推荐作品从源头上优化内容供给,精心设计了12条大赛道,已经有前100部优秀作品的40名优秀创作者。前15部隐秀作品脱颖而出进入总决赛,他们将在今天下午进行最后角逐。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阚平则为大家深度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启动仪式”相关项目规划。
阚平则提到,近年来,微短剧作为文化的新业态广受关注和欢迎,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更应有所作为,该项目由中国广电联合会出品,聚焦中国传统文化,打造历史题材微短剧精品。希望通过这些弘扬民族文化传承的作品将来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

02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六位来自一线平台的领军人物分享了他们对微短剧精品化概念的理解。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主题为《品质升级:撬动微短剧产业发展新支点》的演讲中表达了对过去一年来,整个微短剧行业高速高质发展的欣喜,也感受到行业变化对各位短剧从业者自身发展带来的挑战。而当整个短剧行业主动按下“品质升级键”时,又会带来怎样的发展?

乐力认为红果短剧和抖音平台在广电总局指导下,3次提升平台审核标准,严厉打击低质雷剧,促进创作者不断打磨剧本,摒弃以往简单猎奇的创作套路,更加注重剧情逻辑性和人物丰满度与故事内涵。不仅如此,在制作层面,内容创作者为契合用户更高的审美与更严苛的审核要求,加大了在场景搭建、服装道具、拍摄剪辑等方面的投入。进而涌现出一批精致细腻的微短剧内容。
这一系列的改变,让微短剧在观众心中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吸引了更广泛用户层、年龄层,更多元背景的观众群体。
如今品类泛化让微短剧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刚需”,在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实现内容的创新与突破。
同时,“微短剧+”模式让全民创作从梦想变为现实。红果短剧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与激励计划,为创作者提供资金支持。让更多人参与到微短剧行业的发展中来,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推动“微短剧+”模式不断拓展延伸,与更多领域实现融合,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乐力认为,主动提高标准不是自我设限,而是打开更大市场的钥匙;品类创新不是分散精力,而是挖掘行业潜力的途径;全民创作不是降低门槛,而是汇聚行业活力的源泉。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分享了《探索微短剧与长剧的创新协同》的交流意见。他表示近年来爱奇艺在长短剧联合开发上做出了一些探索,并重点以《唐朝诡事录》的长剧与微短剧开发为例,阐述了矩阵式内容开发背后的两个创作逻辑和一个协同思考。

两个创作逻辑:
一、开发中首先保证了确定性叙事,这里面包括了核心设定的确定性,叙事节奏的确定性和情绪节奏的确定性。
二、联动开发的关系是平视,甚至是共创的,主要是因为两者在IP共享、创作模式、价值协同等方面呈现出双向赋能、相互促进的特点。
一个协同思考:
通过合理的排播将唐诡的故事价值最大化。
杨海涛认为长剧短剧微剧相互补充,为的就是给观众提供更丰富、更全面的观赏体验,共同构建起可持续的内容再生产体系。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带来的分享主题为《价值深耕-精品共荣以“十分”匠心,共筑短剧精品创作新生态》,她表示短剧行业现在已经迎来了“提质减量、价值升维”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并坚信“长期主义”是通往未来的唯一路径。

腾讯在线视频多年来坚持以“价值罗盘”锚定创作方向。坚信秉持一个理念:短剧之“短”,在于形式,绝非价值之“浅”,要让每一部作品都经得起社会与市场的双重检验。坚守“正能量、精制化、新体验”的创作准则。
在品质为基的追求上,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强调色彩浓烈的视觉美学与剖析人性的表演深度。在创新为翼的探索中,依据“烟火气、少年气、新鲜气”三大方向不断突破。
同时,以“雨林生态”滋养创作沃土。致力于为短剧打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为优质创作提供充足的“养分”。
李啦透露,今年6月腾讯视频对横竖屏短剧的合作策略都进行了全面升级,在横屏短剧部分推出了更丰富的合作模式和厂牌激励。对于纯分账独播项目,在分账超100万后,每天额外给予15%的分账补贴奖励金;在厂牌激励策略下,涵盖了制作方、导演、编剧和IP四个维度的激励,奖励金额最高可达500万元。
在竖屏短剧部分也推出了成片合作策略、剧本激励策略和精品定制项目后验播出激励策略。其中,竖屏短剧成片合作方的收益由基础分账加激励分账两部分组成,根据不同的合作性质制定不同的单价;在剧本激励策略下,单剧本最高可获奖励22万元;对于精品定制项目,还会进行不同梯度的后验奖励,最高可达20万元。
同时坚持全链路赋能,从IP开发、制作支持到运营推广、商业化变现,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真正实现与生态伙伴的共生、共创、共荣。将科技视为驱动产业进化的核心动能,始终坚持科技服务于创意、情感与艺术的理念。
在创作端,AIGC辅助剧本、虚拟制片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更专注于创意本身。在用户端,通过眼动仪、皮肤电等技术,让用户情绪产生的黑盒变得可视化,从而辅佐短剧内容和营销的优化。在用户体验端,个性化弹幕、互动观剧等功能,也深化着用户的情感参与和沉浸体验。
芒果TV大芒计划工作室总经理周裘此次论坛发表主题是《微芒成炬照初心-天生青春铸精品》。他认为微短剧不是风口,是阵地。避免追逐短期流量泡沫,将微短剧定位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新载体,让微短剧创作向上提质,坚持品质引领,树立创新标杆。创作要抓住观众情绪,让他们看进去之后再传递想要输出的核心价值观。

抓共鸣、立生态。在芒果TV的用户中,有72%的用户是不到35岁的女性,以年轻化视角讲好这个故事,让“她情绪”成为“她力量”,让比学赶超成为日常。持续推动微短剧的精品化发展,让创作者与平台健康双赢地成长。
另外,在产业上,通过微短剧+链接文旅、品牌,打通选角直播和微短剧后链路带货,这或将成为行业共识。
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江表示,自2022年至今,公司实现了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运营的成功转变。

因此,现在的点众有两重身份:
既是平台,也是创作者。目前每年生产1000部竖屏微短剧。同时旗下有河马剧场,属于专业垂直微短剧平台,现在也有6000万以上月活。
双重身份让点众科技分为不同视角看待微短剧的未来:
一、创作者的精品化首先应该是内容价值观的精品化。首先内容价值观必须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
二、打破“竖屏短剧再怎么做也不可能做出横屏的质感”这种认知,破除信息茧房,要对优质的剧进行重点推荐。
李江认为微短剧的终极使命是让短成为凝练的艺术,它的终极使命,是从流量的附庸,升华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品格和人文关怀的新艺术门类。
快手磁力引擎内容消费业务负责人米娜携平台观点《守正创新·生态共荣:快手与行业同绘微短剧精品新图景》登场,她从行业认知、业务实践和未来探索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她认为微短剧正从“流量快餐”迈向“价值盛宴”——用户不再只求“即时解馋”,更期待“营养与回味”。
这一转变背后,是用户与市场的双重跃升:
目前行业用户规模已达6.95亿,超过外卖人群;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相关企业近10万家。这组数据既印证了赛道活力,也呼唤更理性的发展路径,微短剧必须告别“野蛮生长”,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在规范中实现创新。
从业务演进看,行业正经历三大关键转变:
一是用户需求升级。从“碎片消遣”转向“深度情感共鸣”。内容成功的关键,不再依赖爽点堆砌,而在于真实贴近人心、引发共情,并借助精良的叙事与悬念设置,实现用户喜爱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二是商业模式转型。短剧从“付费投流主导”转向“多元生态经营”。一年前行业80%利润来自付费短剧投流,如今分账、会员、品牌、出海等模式已逐步崛起,甚至占了大家的半壁江山,“内容驱动长期价值”正逐步替代“流量快钱”逻辑。
三是内容形态拓展。过往说“一切可短剧”,进化到现在是“短剧可一切”。新技术的结合在更好的体验上实现了一些比如人剧互动的新体验,持续催生新的爆发点。
作为微短剧行业先行者,快手始终坚信:
唯有以“合规”夯实沃土,用“创新”培育精品,行业生态才能持续繁荣。
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用”,推动微短剧从“流量逻辑”向“价值逻辑”升级。在内容上,聚焦现实题材,融合文旅传播与城市治理主题。 在技术上,依托大数据与AI建立智能预测模型。智能预测模型能够辅助内容推荐、剪辑优化与爆款预判,逐步实现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懂人”的跨越。
米娜表示,现在是入局微短剧最好的时候。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对平台,选一个内容生态独特,商业路径清晰的平台。
03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行业平台负责人,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破解内容同质化和坚持人文为本主题,分享交流通过内容、形式、推广、商业模式等全流程创新推动精品微短剧创作传播。
第一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破茧成蝶”—从“同质化”迈向“百花齐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杨乘虎担任对话主持人。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影视负责人曾映雪、咪咕数媒党委书记/董事长于航、天桥短剧联合创始人杨文静、九州文化联合创始人/总经理仲佳奇、山海星辰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李鸿坚、麦芽传媒副总裁梁飙、上海听花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品牌公关总监夏晓艳等七位嘉宾参与了本次对话。

第二场圆桌对话的主题是:“人文为本”—从“情绪表达”到“情感共鸣”。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容量短剧副总裁/总编辑胡朝清、燃剧社首席编剧徐然、杭州星链无限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穆裕、酱油文化创始人黄浩男、听花岛演员韩雨彤等六位嘉宾参与了本次对话。

两场对话中,嘉宾们就微短剧创作同质化现象及现象背后的问题形成、创作趋势及人文表达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各方意见集中在微短剧行业发展至今,创作者的整体创作风向与观众/市场的审美提升之间的转变,这种变化既有行业思维的内在动因,也有用户审美提升的被动改进。
总体上来说,微短剧“精品化”趋势已然形成,从业者亟待在新形势下更加侧重于“微短剧+”,即深化行业整体制作水平。通过与会嘉宾的前沿分享,就微短剧的破局与立本展开深入交流。

而微短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一条需用匠心和耐心不断反复磨合的道路。
本次论坛在相关部门领导和文化主管单位的共同协作下完成,行业内人士的坦诚分享,更让所有人意识到尽管微短剧整体市场产值和影响力依旧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仍需各方人士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不断打磨好剧,讲好故事,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认可。

栏目导航 
甘公网安备 620105020003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