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短剧行业的“冰与火”:平台盛宴与创作者生存战

11月24日,红果短剧发布的10月分账报告勾勒出一幅繁荣图景:平台总分账突破7300万元,2家工作室当月分账破千万,5名个人编剧分账超百万。

然而,就在这份光鲜报告发布的几天前,44岁的导演高俊在完成一部短剧的拍摄后猝然离世。他转战短剧后日薪仅1000元,猝死后公司提出的抚恤金是1万元,加上工资共计1.6万元,家属还需签署免责协议才能领取。

一边是短剧市场规模突破600亿元,创造近64.7万个就业岗位的繁荣景象;一边是平台单月分账规模突破7300万的行业盛况,一边是创作者“日薪千元、猝死抚恤仅一万六”的生存困境——短剧市场虚假繁荣的表象下,正上演着一场极为残酷的财富分配战争。

1

01  行业虚假繁荣:流量红利下的价值分配严重失衡

短剧行业在短短几年内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初现萌芽,到2023年小程序剧创造数千万元流水,再到2025年形成“小程序剧、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三足鼎立格局。

表面繁荣下,利益分配机制却极为扭曲。平台成为最大赢家,以红果短剧为例,其平台观看量突破30亿,5月平台总分账规模突破5亿元。

然而,制作方往往只能获得总收益的10%左右,其余90%需用于投流费用。这种“赚十块投九块”的模式,使创作者沦为平台的“流量佃农”。

更为严峻的是,短剧行业正在形成显著的“头部效应”。行业内仅5%的短剧能达到分账门槛,而中腰部演员待业率已升至43%。

02  结构性问题:恶性循环的“血汗工厂”模式

短剧行业已形成完整的“血汗工厂”式生产链条。一部80-100集的剧集拍摄时间被压缩至4-7天,日均工作18-20小时成为常态。

“微短剧拍摄周期短、成本低、变现快,从立项到上线也就几周时间”,一位行业演员透露,“为节约成本,微短剧剧组的全部班底有时只有10多个工作人员,大剧组也不过60多人”。

投流成本高企是行业另一大痛点。2025年热门时段广告位CPM已飙升至300元,较2023年翻倍,头部公司利润率从15%-20%压缩至5%以内。

在监管层面,短剧行业也存在明显缺失。行业至今未建立标准化劳动合同体系,多数剧组未购买保险,从业者面临“起诉成本高于讨薪金额”的维权困境。

03  破局关键:2C模式与AI技术创新带来的希望

短剧最初的活力源于其初步验证了直接面向用户的可能性。小程序剧“前几集免费,后续付费解锁”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2C试水。

2C模式的真正价值在于“穿透平台,直连用户”。ReelShort通过“剧本本土化+演员本土化+场景本土化”策略,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性成功。这种深度本地化的2C策略,使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减少对中间渠道的依赖。

IMG_257

AIGC等新技术的兴起为短剧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水母智能通过AI技术生成漫画和动漫短剧,实现单部剧收入超30万元。AIGC不仅降低制作成本,更重要是使小团队也具备直接面向用户的能力。

新腕儿的主理人陈中在上周杭州的短剧大会上呼吁“不要错过漫剧”:1、漫剧成本低太多了,投资几部失败了也没啥。2、快手漫剧日消耗破400万,魔方一个月消耗破2300万。大盘每天消耗在3000万。3、短剧走过的路,漫剧还会走一遍。付费漫剧跑上半年,免费漫剧跑下半年,再卷向海外。4、市场会逐步从低级漫到精品漫。5、短剧媒体平台,发行平台,制作公司,都已经两条腿走路了

红果短剧推出的分账机制代表了一种有益探索。该模式将演员、编剧的收益与播放量、用户互动等市场表现深度绑定,形成了“内容合伙人”生态。有演员通过此模式实现单剧预估分账达150万元。

04 未来出路: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与规范化

短剧行业已进入“精品化、专业化、体系化”的新发展阶段。随着政策引导与市场自我调节,业内共识日益明确:无论流量逻辑如何演变,只有内容回归、创作为本,才是行业行稳致远的根本。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5年初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推动微短剧与文旅、电商、普法、非遗等领域深度融合。这一举措为短剧行业打开了超越传统流量变现的多元价值通道。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透露,平台年内已三次大幅提升审核标准,倒逼创作者摒弃猎奇套路,转向打磨剧本逻辑与人物塑造。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推动行业从“成本洼地”的流量竞争,转向“品质高地”的价值竞争。

技术赋能将进一步深化行业变革。区块链分账系统的测试,可能将结算周期从7天缩短至2小时,提升分账透明度。AIGC技术的应用则有望降低制作成本,预计2025年自动生成短剧占比将达30%。

结语:从“平台寄生”到“价值共生”

短剧行业的真正突破,不在于制造更多爆款,而在于构建更公平的价值分配机制。当行业从“流量为王”走向“价值为王”,创作者必须重新掌握主动权。

高俊的悲剧绝非个案,而是系统性问题的缩影。当前,行业正站在重构的十字路口:爱优腾从防御转向拥抱短剧,政策从约束转向引导,AI从工具升级为协作者——这一切都在推动短剧生态的深层变革。

未来的赢家,绝不是最擅长榨取流量的平台,而是能建立公平机制、让创作者有尊严分享价值的生态共建者。监管层面已开始行动,广电总局强化分类审核;平台也推出新型分账模式,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而更大的变革,在于创作者能否真正践行2C思维,直接连接用户、建立品牌、善用技术杠杆。当短剧与网文、游戏、电商联动,形成“内容+消费”的闭环生态,分账收益将更加多元可持续。

短剧不会消失,但它亟需一场价值回归的革命。唯有当创作尊严被尊重,当创新不再以生命为代价,这个行业才能告别“人血馒头”式的虚假繁荣,走向真正的健康与成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