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当下,电影艺术、技术、产业和传播方式快速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8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电影行业从业者交流对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电影“暑期档”佳作频出,《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表示,在日常的创作当中,他注重对社会题材的发掘,同时也比较擅长用现实主义手法构思剧情、拍摄电影。“我认为电影不仅是一个娱乐产品,更是一种传播社会价值、传递正能量的工具。”
申奥说,《南京照相馆》讲述了1937年在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几名普通市民为了将侵略者的罪证照片公之于众,与侵略者斗智斗勇的故事。“希望这部影片可以让观众在光影当中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亮相见面会时,还带着一个特别的“朋友”——最近上映的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周边毛绒玩偶“小猪妖”。“小猪妖是《浪浪山小妖怪》主角之一。这部电影讲的是小猪妖成立了一个‘草根取经团’,冒充唐僧师徒4人一路取经、自我成长的故事。这是一部动画片,也是写给我们当代成年人的寓言。小猪妖和我们一样,怀揣梦想,通过坚持和努力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王隽说,自己是看着上影的故事片、上美影的动画片和上译厂的译制片长大的。“能够在承担着光荣的中国电影传统和历史的地方工作,我感到十分自豪。”
追光动画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制片人、动画师宋依依介绍,她担任制片人的项目有2023年上映的《长安三万里》,今年暑期上映的《聊斋:兰若寺》,以及正在制作、预计明年暑期和大家见面的《三国第一部:争洛阳》。“在追光,我们有一个大家一直坚持的理念,就是中国团队为中国观众讲述中国故事。怀揣这样的初心,我们立志做出世界一流的动画电影作品。”宋依依说。
如今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碎片化信息传播的竞争,电影如何继续保持特点、发挥优势?
申奥认为,电影能给观众带来大银幕沉浸感、强烈的画面特效冲击感和独特的视听体验等,同时还具备无法替代的社交属性。“我们作为电影工作者,要拓宽电影受众的圈层、年龄、地域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人性更细腻的认识。”
站在影院经营者的角度,贵阳越界影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开放认为,面对挑战,电影行业可以做好以下3点:第一,沉浸式观影体验是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强化大银幕的声画优势;第二,强化影院的社交属性,通过丰富的活动等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第三,做好“票根经济”,结合“电影+文旅”“电影+美食”“电影+体育”等,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促进电影和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电影行业从业者也提到了AI对电影制作的赋能作用。
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魏明表示,AI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也是一种手段,但是始终要由人来进行控制。人在控制的过程中,输入的是情感、审美和自己的体验。
魏明提到,他们公司成立了人工智能部门。“我们要不断更新和扩充对AI认知的边界,让AI工具更好服务于电影生产,通过AI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和延展性。在制片管理层面,我们也正在努力把人工智能融入电影项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