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4个没名字的小动物,第一次做了主角就干了件大事,让无数年轻人为之泪流满面,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股 “浪浪山”热潮。
根据网络平台数据,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上映以来,累计票房已突破十亿,成为2025年暑期档票房黑马,创下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记录,也冲进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前十。
近年来,《长安三万里》、“哪吒”系列等优质动画电影迭出,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票房热度与讨论热潮。国产动画电影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
(一)
影像的终极魅力,或许不在于对现实的完美复刻,而在于对人类精神世界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诗性呈现,进而实现从“美学共赏”到“情感共鸣”的有效传播,动画电影亦如是。
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与现代叙事策略,是国产动画电影受到观众欢迎的前提条件,而对神话IP的创新叙事,是国产动画电影创造新奇观赏体验的关键所在。
以哪吒IP为例,《大闹天宫》中白白胖胖的恶童哪吒,《哪吒闹海》中英气逼人的哪吒,《哪吒传奇》中可爱的儿童哪吒,《新神榜:哪吒重生》中机车风的酷帅哪吒,《非人哉》中的呆萌哪吒,《十万个冷笑话》中的童颜肌肉男哪吒……每一个哪吒,都具有时代社会心理意义的解读空间,也生成了新的文化意义。
“我命由我不由天”、叛逆又热血的哪吒形象,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了更具象的呈现。这种对传统文化既尊重又创新的态度,既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人物,又充满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丰沛想象力,使国产动画电影既能够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需求,又能给人以新奇的观赏体验和审美享受。
(二)
看似虚拟的动画世界里,紧密联系的是现实生活。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或许在于其在精神层面的写实,这种观照现实的触感,能够引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脱胎于2023年的爆款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第一话《小妖怪的夏天》,而《小妖怪的夏天》则是以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无名小妖为主角,通过底层视角“反套路西游”,重新讲述“取经”故事。
《浪浪山小妖怪》中小猪妖等角色,就像现实生活中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他们怀揣梦想、历经挫折、不断成长,这些故事和情感让观众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同时,师徒四人的高光剪影与四小妖潦草形象的反差感,精准戳中观众笑点,展现出故事的喜剧张力。这种喜剧与动画的结合,提升了角色与故事设定的表现力,同时放大了IP的生命力。
这种与观众的共情、共鸣,同样是《长安三万里》的成功密码,比如李白、高适虽然是盛唐的诗人,但是他们少年时候的壮志凌云、壮年时候的豪迈乐观和晚年时候的豁达开怀,以及他们几十年的真挚情谊,都能不同程度打动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产生共情。
(三)
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国风”魅力,不仅来自剪纸、水墨画等多种中式美术风格的创新运用,同时也在于它的表达思维、叙事方式和文化底色是中国的。
《罗小黑战记2》在画面表现上,借鉴了中国写意手法,通过淡雅的色彩、写意的线条和留白的处理,营造出空灵、宁静的意境。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参考了中国古建筑中飞檐翘角、亭台楼阁等风格,并巧妙地将山水云雾等自然元素融入其中,构建出富有中式特色的奇幻世界。
《聊斋:兰若寺》在《崂山道士》篇章中,首次将毛毡风格运用到国产动画电影中。凭借独特细腻笔触,为传统文化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呈现,给观众在大银幕上构建出一个从人间到仙境的“前所未见”的毛毡世界。而这背后,是创作团队在山西实地考察了27座古寺建筑、从敦煌壁画提取传统色系的用心钻研。
从《长安三万里》到“哪吒”系列,再到今年暑期档水准颇高的动画电影群像,这些高票房影片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注入中式审美并对传统故事进行创新讲述,更能激发观众对国漫的关注。乐见未来会有更多“爆款”国产动画电影,以独特的方式阐释传统经典、满足社会审美需求。在实现市场和社会的“双赢”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文/李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