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从拟人幻想到社会写实:AI短剧正在换挡升级

当下,AI生成内容的浪潮汹涌而至。短视频平台上,AI绘画、AI音乐、AI小说层出不穷,而在其中爆红的一个分支,就是“AI短剧”。它们有时是以宠物拟人的奇观打动人心,有时则直接以社会议题为题材切入,形成了鲜明的两极:一端是“比熊殿下”“复仇橘猫”这样的萌宠霸总短剧;另一端,则是《晴空之下》、《坐标》这样带有写实意味的实验作品。两类内容的流行与交错,不仅折射出用户心理的演变,也揭示了AI内容产业从“情绪快感”走向“社会叙事”的路径。

IMG_256

一、用户心理:从“情绪寄托”到“价值共鸣”

萌宠拟人短剧的走红,离不开当下年轻人强烈的“情绪代偿”需求。在都市高压和人际疏离的环境下,猫狗不再只是宠物,而是寄托情感的“陪伴者”。AI技术赋予它们人格设定和剧情命运——“傲娇霸总”“深情王爷”或“复仇娇妻”,让用户在熟悉的宠物形象中获得戏剧性的满足。这是一种即时性的情绪释放,也是内向化的孤独消费。

但与此同时,用户对AI短剧的期待开始升级。《晴空之下》和《坐标》这样的作品,将AI生成与社会写实结合起来,叙事不再局限于“情绪快感”,而是试图再现真实世界的困境与细节——城市空间的记忆、青年人的生存焦虑、代际冲突与社会议题。观众在其中不只是被动接受“爽感”,而是产生“被理解”的价值共鸣。

这意味着,AI短剧的用户需求正在从“陪我解压”转向“和我共鸣”,这是一个从个体情绪向社会叙事迁移的显著信号。

二、产业逻辑:从“低成本批量”到“IP精耕”

“AI萌宠霸总”的生产模式几乎是“流水线化”的。图像生成、语音合成、剧本模版化,几乎无需摄影机和演员,就能批量输出一批短剧。这种低成本、快产出的模式,让MCN机构和个体创作者都能迅速入局,短期内制造爆款。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同质化严重、情节雷同、观众疲劳。过度依赖情绪消费的“爽感内容”,注定难以长久。

未来,真正具备竞争力的方向在于 IP精耕与跨界融合,从宠物拟人到现实题材,从个体情绪到社会议题,形成差异化表达,通过“AI+现实”的混合模式,增加真实感和用户黏性。

在这种模式下,AI短剧不再只是“生产速度”的竞争,而是回到“内容质量”和“叙事深度”的竞争。

三、社会意义:从“孤独代偿”到“现实议题”

萌宠短剧的流行,本质上是一种孤独代偿。它满足了当代人在情感寄托上的缺口,却也容易沦为“情绪收割”,加剧个体化、内向化的消费倾向。

而写实类AI短剧则打开了另一种可能。无论是《晴空之下》的AI场景塑造还是《坐标》的AI整体叙事,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一种社会实验:它让人看到AI如何被用来重现现实空间,书写故事,让AI从工具转化为“文化表达渠道”,也让观众有机会通过AI短剧去思考社会问题。

这种转向的意义在于:AI短剧可能不只是“快餐文化”的代名词,而有潜力成为“社会叙事”的新载体。它既能记录城市和社会变迁,也能放大个体和群体声音,甚至可能成为未来公共叙事的一部分。

IMG_257

结语:换挡时刻,真正的竞争在内容

从萌宠拟人的幻想,到社会写实的探索,AI短剧正处在一个换挡时刻。短期来看,萌宠与霸总的结合或许仍会制造流量奇观,但长期而言,能否打造可持续的内容生态,才是产业能否长红的关键。

在未来的内容版图中,AI短剧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生成速度”,而在于能否创造出能被记住的角色、能被共鸣的故事、能被延续的文化符号。

真正的升级,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叙事逻辑的更新。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