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聚焦数字化叙事与地域文化重塑,探讨网络微短剧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创新应用。【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梳理网络微短剧数字化叙事的逻辑架构,深入分析微短剧的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和叙事手段,并结合具体案例揭示网络微短剧如何凭借其独特的创新优势促进地方文旅的发展。【结果】文旅微短剧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结论】未来,微短剧行业仍需深耕本土化内容创作并加强优质内容的传播意识,推动数字化叙事和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地方文旅产业的持续繁荣。
关键词:网络微短剧;地方文旅;数字化叙事;地域文化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5.02.001
本文著录格式:刘思蓉,胡峥,贺琛 . 数字化叙事与地域文化重塑:网络微短剧与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J]. 中国传媒科技,2025,32(2):13-17.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网络微短剧赋能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20241055407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琛(1974—),女,湖南宁乡,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刘思蓉(2001—),女,湖南湘乡,硕士研究生,湖南工商大学,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胡峥(2004—),男,湖南常宁,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
导语
近年来,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加持下,网络微短剧凭借其体量轻、节奏快、表现力丰富的独特魅力迅速崛起。微短剧成为国内最具活力、最受关注的新兴视听节目类型,大量微短剧项目匆匆上马,质量参差不齐,引发广泛关注和批评。在此背景下,如何善用网络微短剧这一节目类型,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微短剧行业发展必须关注的重点。
2024 年 1 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为微短剧与地方文旅产业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 [1]。2024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时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融合命题,“微短剧 + 文旅”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为微短剧精品化发展开辟了新赛道。本文尝试从网络微短剧的数字化叙事特征与地域文化重塑视角进行研究,总结网络微短剧与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经验,提出微短剧行业实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策略。
NO.1
地域文化与微短剧数字化叙事的逻辑架构
地域文化是一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长期积淀的独特文化形态,其内容涵盖地方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方言语言和历史记忆等,是区域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表达形式。数字化叙事是指借助数字技术与媒介实现信息表达与传播的叙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多模态呈现、交互性与共享性,能够打破传统叙事的线性限制,实现内容的动态化与传播的即时化。地域文化与微短剧数字化叙事作为通过现代数字技术融合地域特色与文化精髓而构建起的创新传播模式,以短视频平台为叙事场域,以网络微短剧为叙事载体,以地方文旅资源为叙事内容,这一逻辑架构不仅展现了叙事过程的动态性与系统性,也是叙事结构在现代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外在呈现与表达。通过这一架构,地域文化得以在微短剧的数字化叙事中生动展现,与观众形成深度互动,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1 短视频平台是地域文化的数字化叙事场域
作为一种根植于移动智能终端之上的新型社交应用,短视频 APP 为用户提供了利用智能手机录制短视频(通常不超过 30 秒)的功能。这些视频不仅便于用户进行快速编辑和美化,更关键的是,它们无须像传统摄录设备那样需先上传至互联网平台才能传播。短视频 APP 能够直接与各类社交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用户在完成拍摄与制作后,能立即在社交网络上与好友共享其创作 [2]。短视频平台为地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推动了文化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与叙事内容创新,借助智能手机、5G 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用户能够轻松记录和发布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内容,创新的数字化生产方式突破了传统文化记录的专业门槛,普通用户也可以成为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非遗技艺、方言歌谣等都能够通过短视频得以展现和保存。比如抖音平台向年轻一代展示了“打铁花”这一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了贡献。短视频平台也为普通用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创作者通过剪辑、配乐、视觉符号等多模态手段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意义,深化了文化的符号价值,丰富了传统地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手法和唯美的视听语言,将川北地区的传统民俗和手工技艺传递给全球观众。
1.2 网络微短剧是地域文化的数字化叙事载体
叙事载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与传播媒介,展现了多元化的叙事形态,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素材及视频资料等。数字化叙事技术依托于数字交互手段,通过灵活多变的叙事策略,将各类叙事载体融会贯通并多元化应用,构建出一个涵盖多角度、全周期、立体化的叙事环境。这种叙事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地域文化传播的多样性与表达路径,为受众群体提供了全面深入的阅读感受,进而加深了受众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 [3]。例如微短剧《薪火旌阳》通过现代视觉艺术手法,深入挖掘旌阳文化元素、传统技艺、传承守护等故事,从非遗传承人与国潮网红的视角,以“看见非遗、认识非遗、体验非遗、传承非遗”为主线,纵览旌阳地域文化特色、民俗风情、非遗传承,为观众呈现一个立体、丰富的旌阳非遗画卷,激发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又如《来福建,欢喜就好》带着观众沿着一号滨海风景道,走过福州、厦门、漳州、福州、宁德等地,将全省九市一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美食文化、非遗民俗等文旅元素和产品融入剧中,打造欢喜自在、充满烟火气的“闽式生活”文旅空间。微短剧通过网络平台,以“精简”的篇幅展现了宏大的视野与深邃的情怀,实现了小中寓大、由小及大的艺术效果。因此,要充分利用好数字化叙事技术增强微短剧的表现力,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1.3 地方文旅资源是文旅微短剧的数字化叙事内容
叙事内容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独特阐释,它由叙述的实质性内容、叙述所采用的言语表达以及具体的叙述动作行为共同构成 [4]。地方文旅资源作为文旅微短剧的数字化叙事内容,其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美食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构成了地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微短剧的叙事中,地方文旅资源往往通过符号化的方式进行艺术呈现,将地方文化的核心元素转化为可识别的视觉符号和叙事主题,文化符号通过故事情节的铺展、人物的塑造、空间的营造以及道具的运用等形式呈现,成为其意义构建的关键要素。例如,微短剧《大理的夏天》以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为背景,将其自然风光、民俗活动与现代青年的旅行故事结合,赋予了地域文化更具情感吸引力的叙事形式。其次,地方文旅资源在微短剧中不仅作为叙事的背景存在,更是文化情节的关键驱动力,创作者通过将地方节庆、传统技艺或美食制作等文化情境融入故事情节,形成了文旅资源与叙事逻辑的深度嵌合。例如,文旅微短剧《一梦枕星河》将剧情发展与苏州非遗、苏式生活、古城保护更新的“苏州方案”等相结合,彰显了当代苏州“双面绣”的绝伦之美,用“小”形式传播好中国故事的“大”价值。
NO.2
文旅微短剧的数字化叙事策略
文旅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传播形式,通过短小精悍的叙事结构和视觉化的内容呈现,将地方文旅资源与现代叙事语言相结合,形成了网络微短剧发展的新赛道,开创了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数字化叙事策略通过对内容、时空和手段的综合设计,呈现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数字化叙事策略实现了文旅资源从地方性到全球化的跨越,为地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2.1 叙事内容:在地性叙事的文化符号表达
在地性叙事是一种强调与特定地点紧密关联,通过将故事的发生背景设定在特定的地点或场景中,来增强叙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关注地点的物理特性,还关注地点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人们的情感体验。文旅微短剧通过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地方习俗融入微短剧的剧情中,能够显著提升观众的审美感受。例如,《等你三千年》这部作品,通过重现一段历史故事,选取男女主人公初次相遇的场景作为切入点,巧妙地将“负荆请罪”这一典故融入其中,生动地展现了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深厚文化底蕴 [5]。自然景观是文旅微短剧景观叙事的基础,而文化景观的情景化叙事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的历史深度与社会意义。“景观叙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景观设计,可以再现场地的历史感,唤起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记忆 [6]。例如,以西安古城墙为背景的微短剧,通过角色在古城墙上的活动展现历史与现代生活的交织,赋予文化景观以动态的叙事功能。
此外,文化资源的符号化表达能够赋能文旅微短剧打造文化 IP,通过提取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传统和特色美食等元素,将其转化为视觉符号或叙事核心,能够构建清晰的文化记忆点。以微短剧《南辕北辙的我们》为例,该剧巧妙地将剧情推进与西安的城市风貌相融合,充分展示了诸如西安城墙、大唐不夜城的璀璨夜景、大唐芙蓉园的秀美风光以及西安电影制片厂区域的独特魅力,生动呈现了陕西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的非凡吸引力 [7]。
2.2 叙事时空:“快节奏”与“慢生活”的平衡
在叙事学研究中,叙事时空是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叙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与空间结构及其表现方式。微短剧以紧凑的叙事和快速的情节转换吸引观众,然而,当应用于文旅领域时,需要深入挖掘并传递地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如果过分强调剧情的戏剧性,观众可能只会停留在对剧情的探讨阶段,而对文旅的关注微乎其微;而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旅元素的展示阶段,刻意弱化剧情,则可能沦为一部宣传片,更有甚者,仿佛“贴片广告”,让人难以入戏。
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在快节奏与慢生活的平衡上做得非常出色,既让观众感受到了剧情的紧张感,又让他们领略到了慢生活的美好。该剧通过治愈系慢生活与非遗美食文化的融合,展现了主人公的自我成长。剧中张弛有度的节奏和层层反转的剧情让观众直呼过瘾,同时也让四川人的生活方式和诸多非遗美食走入了大家的视野。《你的岛屿已抵达》在“快节奏”的叙事中构建出“慢生活”的叙事空间,展现都市白领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倦怠,借由旅行到海岛开启一段慢节奏的旅程,通过海岛风光、慢生活方式和岛屿居民的悠闲状态,反衬出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与焦虑。
2.3 叙事手段:沉浸式 + 交互式叙事增强传播效果
文旅微短剧通过沉浸式叙事和交互叙事两种手段,不仅提升了故事的表现力和体验感,还显著增强了受众的参与度与地方文化的传播效果。有的文旅微短剧注重沉浸式叙事营造真实感与代入感,通过高清画质、三维镜头切换与拟音技术,将地方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或民俗活动以视觉和听觉的方式高度还原,使受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地方文化与故事情节。观众能够借助 VR 设备沉浸于虚拟环境之中,与剧中角色进行互动交流,并探索那些未知的剧情场景。此外,他们还能利用手机等便携式移动设备,通过扫描特定的图案来激活 AR 特效,从而让剧中的人物与场景仿佛“跃然”于屏幕之外,无缝融入现实的生活空间。例如,《邯郸梦之 AI 我别走》巧妙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博物馆进行深度融合,不仅以一种创新的形式为其赋予了崭新的活力,还充分展现了科技在推动文化传播及艺术创作方面所蕴含的巨大潜能,进而显著增强了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力 [8]。
交互叙事强调受众的主动参与和反馈,通过互动设计进一步增强文旅微短剧的传播性和文化植入效果。在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巧妙设计结合微短剧剧情的互动环节,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到剧情发展之中,从而在现场即时体验并享受由互动反馈所带来的愉悦感受。为了重现微短剧《恋恋茶园》中男女主角在树下祈福许愿的经典场景,古堰画乡的千年古樟树被精心打造为地标性景点。剧组特意在古樟树下设置了围栏,并配备了“祈愿带”供游客尤其是情侣游客祈福,以此延续他们在观看剧情时所产生的沉浸体验与情感共鸣 [5]。
NO.3
网络微短剧赋能地域文化重塑的效应
变革、重塑地域文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为了确立地域文化适宜的文化核心,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原始状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以及当地民众的整体素质,以此作为制定文化核心的基础与依据;此外,需着重彰显地域文化与其他地区相异的独特性,以此激发地域内部群体对自身特色文化的自豪感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追求与传承。同时,也要确保外界能够深刻感知并认可这一地域文化所独具的价值与特色,从而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与认知度 [9]。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文化传播与消费的重要形式,凭借其快速传播力与多样化叙事方式,为地域文化的重塑与再生提供了新的媒介路径。
3.1 文化特色:体现“在地文化”特色,凸显文旅品牌价值
文旅微短剧区别于以娱乐为导向的微短剧,在于借助独特的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的视听表达,将地方的风土人情与文旅特色巧妙地融入具体角色与故事情节之中。文化品牌与地域性格的视听塑造是文旅短剧爆红的基础,微短剧为全国各地的文旅品牌带来了新的宣传机遇和发展空间。
微短剧作为网络化影视与短视频深度融合的视听网络模式,在激活文旅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地区,微短剧产业的介入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如引入非遗项目苏扇制作流程的《一梦枕星河》,强化了“风雅苏州”的文旅形象;再如微短剧《飞扬的青春》一剧生动展现了其取景地曹村镇那如画的田园景色与迷人的河道风光,并特邀当地民众参与演出,以原汁原味的演绎方式,充分展现了该地的独特风情与非凡魅力 [5]。在 2024 年春节期间,伴随着该剧的热播,曹村镇迎来了近 20 万人次的游客量,相较于 2023 年同期,实现了超过 30% 的显著增长 [10]。这种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不仅提升了地方文旅资源的认知度,凸显了地方文旅品牌价值,还有效推动了地方文旅的市场化发展。
3.2 文化传承:文旅资源的“视听创造”,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文旅微短剧通过“视听创造”将文旅资源转化为具有叙事张力的故事场景,以故事人物为载体,传递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与情感脉络。此类剧作不仅活化了历史遗存的精华,还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焕发其文化生命力。一方面,网络微短剧利用高清影像、无人机航拍与沉浸式音效技术,真实再现了地方文旅资源的场景细节,为文化的视觉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故事化的情节设计与角色塑造,微短剧将传统文化元素嵌入叙事框架,使其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融入观众的情感体验。文旅微短剧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通过视觉语言的多样化和叙事内容的地域性,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比如微短剧《又见敦煌》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生动地还原了敦煌壁画中“飞天”的形象,展现其轻盈舞姿和灵动神态,使观众得以在视觉上直观感受到这一文化符号的美感与生命力;同时,《又见敦煌》以个人故事承载文化传承,剧作通过叙述一位年轻艺术家因偶然机缘来到敦煌,并逐渐被其文化魅力吸引的故事,深化了观众对敦煌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情节设计将个体成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主人公的探索与感悟,传递了敦煌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3.3 文化创新:融合现代创意表达,激发地方文化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11]。”文旅微短剧通过融合数字化技术与跨媒介叙事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创新表达。利用 AIGC、元宇宙、5G 等前沿技术,突破媒介边界,创造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体验,激发地方文化的新生力量。这种创新不仅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也为地方文化的长远发展拓展了新的传播路径与空间,赋予其在数字时代中的持续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
AIGC 技术能够参与微短剧的剧本生成、场景构建以及角色塑造,提高创作效率,降低创作成本。传统的剧本创作往往依赖于编剧的个人经验和创意,而AIGC 技术则能够基于大量的剧本数据和观众偏好分析,自动生成符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的剧本。比如在微短剧《中国神话》中,AIGC 技术被用来挖掘和重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生成了既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剧本。此外,利用 AIGC 技术,制作者可以快速构建出逼真的虚拟场景,无须实际拍摄即可呈现出复杂的视觉效果,在微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中,AIGC 技术被用来复刻和想象古蜀文明中的神秘场景,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NO.4
网络微短剧与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启示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时代文旅宣传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为地方文旅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创新的路径选择。其在叙事内容、叙事时空与叙事手段上的发展实践,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
4.1 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微短剧叙事内容
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关键和根本立足点是精心打造一批高质量、具有影响力与引领力的内容作品。内容是微短剧的核心,也是吸引用户的关键 [12]。以往众多微短剧作品往往取材于追求快节奏的网络“爽文”,这导致了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及创新动力的匮乏。更为甚者,部分作品过度渲染人物的欲望与冲突,并借助简单、直接的途径来解决这些矛盾,从而有意无意地让观众产生依赖感 [13]。近期,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微短剧的创作趋势亦发生了显著转变。一批旨在反映社会真实面貌、弘扬主流价值观、展现地域风情的优质微短剧应运而生。例如,描绘大学生回归故里助力乡村振兴的《飞扬的青春》,刻画青年自主创业历程的《广东夜曲,食光蜜旅》,聚焦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梦枕星河》与《我的归途有风》,以及深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与历史文化传承的《河姆渡的骨哨回响》等作品,均在这一潮流中脱颖而出 [14]。这些微短剧作品在内容选题、类型设定及情节构建上,巧妙地将乡村振兴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大考古发现等现实题材与地方故事相融合,以昂扬向上的叙事风格传递正能量,充分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微短剧应基于真实的地域文化,进一步深入挖掘地方历史、风俗、语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避免形式化、标签化的表达;同时聚焦具有地方特色和辨识度的文化元素,如特定的民俗节庆、建筑风貌、美食文化或自然景观,塑造鲜明的地域形象;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时,应结合当代观众的价值观与审美需求,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与融合。
4.2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优化微短剧叙事时空
叙事时空的设计是文旅微短剧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受众对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体验深度。地方文旅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微短剧提供了广阔的叙事空间。在叙事时空的构建中,应注重体现地方文化的“在地性”,结合地方历史背景、地域风貌与民俗风情,创造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叙事场景。同时,通过快节奏的内容推进与慢生活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实现叙事时空的平衡,使观众既能感受到文化的深度,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情感投入。例如,以一段旅程为线索,在短时间内展现地方美景、美食与文化活动,既增强了叙事的紧凑感,又凸显了地方文化的悠长意蕴。
4.3 善用新兴传播技术,创新微短剧叙事手段
AIGC 技术的持续升级及与微短剧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质内容生产力,打开了微短剧行业发展的新空间,使其成为数字内容的新锐力量 [15]。为了充分发挥网络微短剧在描绘新时代中国城乡风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作用,我们必须将数字技术与艺术表达视为构建中国故事视听叙事的基础框架,并激活两者的双重驱动力,以提升数字叙事的艺术呈现力。在制作层面,网络微短剧正积极探索与游戏、VR 等新型媒介的融合路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融入也将促使网络微短剧的制作流程更加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从而进一步拓宽创意与想象的边界。同时,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来辅助创作者进行时间线性内容的大纲构建、数据搜索以及分镜脚本设计,小型制作团队能够高效地构建出质量上乘的纪实类作品拍摄计划与叙事结构框架[16]。此外,网络视听平台、长短剧集制片方、电影制片厂、MCN 机构等多方力量正积极融入网络微短剧的产业链布局中,与此同时,地方文旅部门也携手专业机构,充分利用各自在地域文化挖掘与视频内容创作上的专长,共同推动网络微短剧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7]。
随着视频平台兴起,网络微短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正成为新兴趋势,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商业价值。成功的“网络微短剧 + 文旅”项目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效果,为文旅产业带来了新活力,为产业共赢带来了新机遇。未来,网络微短剧创作需要继续丰富叙事内容,优化叙事时空,创新叙事手段,促进观众从内容消费到文旅消费的价值转化,由此形成微短剧与文旅发展之间彼此互补、相互推动、能量传导的逻辑闭环 [18]。通过情感叙事、技术融合和传播策略的全面优化,微短剧将成为推动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 罗海韵 .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N]. 四川日报,2024-11-15(10).
[2] 张梓轩,王海,徐丹 .“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 [J]. 中国记者,2014(2):107-109.
[3] 何作为,王新刚 . 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数字化叙事及其建构[J]. 理论导刊,2024(12):34-39.
[4]热拉尔·热奈特 . 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M]. 王文融,译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
[5]杨健,蔡海晴 .“微短剧 + 文旅”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 [J].中国电视,2024(10):100-107.
[6] 姜丽,张晓东 . 地域文化视角下寿州窑古村落叙事性景观构建 [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25(3):28-33,71.
[7] 陈华,汪汉 . 文旅微短剧的在地叙事与创新路径 [J]. 电视研究,2024(9):77-79.
[8] 肖宁 . 叙事创新与价值引领:网络微短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析 [J]. 中国电视,2024(11):89-92.
[9] 何鄂,韦天瑜,杨文会,等 .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 [J]. 雕塑,2006(4):28-33.
[10] 刘阳 . 网络微短剧 跑进长赛道 [N].人民日报,2024-07-08(11).
[11] 马泽轩 . 数智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及其治理 [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4,39(5):61-71.
[12] 汪玥,张春林 . 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的特征、效应与策略探究 [J]. 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8):81-85.
[13]张春,邓靓莺 . 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论微短剧创作热潮中的转型与突破 [J]. 中国电视,2024(11):93-99.
[14] 卞芸璐 . 从“看清”到“放大”:由网络微短剧论“小屏”的媒介偏向 [J]. 中国电视,2024(2):37-42.
[15] 宋雨雯 .AIGC 赋能微短剧的价值、应用与未来趋向 [J].全媒体探索,2024(11):110-113.
[16] 宋辰,范晓纬 . 人工智能视域下新媒体纪实类叙事的模型化创新 [J]. 中国传媒科技,2024(10):142-145.
[17] 樊昭甫,李欣 .“微短剧 + 文旅”:网络微短剧讲好中国故事的历程、探索与进路 [J]. 电视研究,2024(6):70-73.
[18] 叶勇,吴懿君 . 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宣传的特征、效应与策略——基于文旅局长“出圈”短视频分析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10):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