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南宁官方宣布,要打造“全国领先的短剧制作基地”。
嗯,柳五实在记不清,这是第几个城市喊出类似的口号了。
别误会,柳五不是在嘲笑,只是感慨。
自从去年以来,短剧产业,似乎越来越多的,获得了各地政府的重视,各种补贴、奖励、扶持、特惠层出不穷。据身边朋友传递的消息,国内甚至有不少三四城市,都在暗中发力,积极联络各厂牌和制作团队深度合作,应允的条件甚至比一二线“更有魄力”,希望从中分一杯羹,为本地的经济、就业、文旅等领域,带来一些横向助力。
显然,短剧已经从一曾经的阵风,变成了地方真金白银下注的赛道。
在这条路上,南宁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国内商业领域无论做什么,都讲究个“对标”。比如iPhone17系列刚发布,雷军就声称,小米接下来的新机将“全面对标苹果”一样,短剧产业里,风头最劲的西安与郑州,毫无疑问,是各地政府跟进时,必须重点“参考学习”的样板。
而这两个地方,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短剧行业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
西安的逻辑,是文化底蕴。
它本身就是古装剧的摇篮,几十年的积累在那里。
你去大唐芙蓉园走一圈,就知道服化道能省下多少钱,原本要为一部正剧定制的华服,拿来拍短剧就是现成的豪华布景。
你想拍穿越?没问题,城墙、宫殿一应俱全。甚至连群演都是成熟的,一天三班倒,台词都不用教。
正因为如此,西安出来的古装短剧往往质感不差,观众也更容易买账。
你在网上看到的“古偶风霸总”,很多就出自这里。
西安靠的是“资源红利”,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古装布景库,随手就能拿来用。
郑州则完全是另一种玩法。
相比大长安,它似乎没有那么深厚的历史底色,但郑州很聪明的学会了流水线生产。
你在郑州的影视基地看一眼,就能体会到什么叫工业化。
去郑州各个短剧拍摄基地转一圈,你会发现,如果你想拍戏,大概想租个景都不好聊——因为早就排满了。剧组后边一个接一个,有的基地甚至忙到,你想去问个价格,连接待的人都没有,实在是忙不过来。
小剧组,快制作,三班倒,虽然作品谈不到好,起码做到了“多、快、省”。
在这里,短剧的逻辑就是便宜、快、管够,从演员到布景,从道具到美术,你要啥都有,价钱能压到最低。
你可以说郑州产的短剧没有艺术追求,但平台需要填量的时候,它就是最稳妥的供货商,从不让人失望。
既然西安与郑州已经火热到这个程度,南宁为什么还要在这时候硬挤进来?
柳五觉得呢,南宁的算盘,其实跟它的区位有直接关系。
南宁是中国通往东盟的门户,它距离越南只有200多公里,和东南亚的经贸往来特别密切。短剧行业现在正火热地“出海”,泰国、印尼、马来、菲律宾,一个比一个市场大。
郑州那一套“都市虐恋”搬过去,观众不一定能看懂;西安的古装大戏也许还能吸引一部分粉丝,但总归隔了一层文化差异。
南宁呢,它刚好卡在一个位置上,可以试着做“出海短剧制作中心”的桥头堡。
这事有点像早年的义乌小商品。
义乌货,在国内看起来似乎就是土气、不值钱、纯批发,但出口海外就是硬通货。南宁很可能想做的,就是东南亚短剧的义乌。
比如说,它可以在故事里增加一些热带元素、南洋风情,甚至是多元族裔的演员,让东南亚观众看得更亲切。
它还可以和本地高校合作,培养双语的创作者,既懂中文市场,又能理解东南亚观众的喜好。
而多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东南亚各国建立的稳固贸易关系,也让南宁在出海贸易这方面,有其他地区难以匹敌的天然优势。
这就是南宁的潜在机会。
举个例子。
有一个朋友两年前在郑州拍短剧,做的是标准的“霸总加虐恋”套路。拍得飞快,质量也说得过去。但他们后来尝试在印尼平台投放,发现点击量不高。
为什么?因为剧情里到处是中国式的豪宅、名车、公司文化,观众看得一头雾水。结果换了一个越南的外包团队,把剧本里的“总裁”改成了“咖啡庄园继承人”,立刻爆了。
你看,这就是文化适配的问题,有时候跟故事本身无关,完全就是视角和说辞问题。
南宁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它当然比郑州更有可能打入海外市场。
再说南宁的另一张牌:年轻人。
南宁本地高校很多,学生群体庞大,每年的应届生就业,其实是个挑战。
而短剧和传统影视最大的差别,就是创意迭代的速度。你不能靠几个老导演拍一辈子,必须有一波一波新鲜血液不断冒出来。
郑州有工厂化,但创意贫乏;西安有资源,但更新速度慢。
南宁完全可以走一条“年轻人孵化”的路子。
一个大四学生,可能就能写出符合Z世代口味的狗血剧情,然后迅速量产。
而一个宿舍四个女孩子,也完全可能抱团进入剧组,在女频群像剧里杀出一条血路。与传统影视相比,短剧最大的好处,就是门槛足够低,你敢闯,就有人敢用,谁关心你是化工毕业、还是北影中戏?
当然,南宁的挑战也不少。
它没有西安那样现成的布景,也没有郑州那样的成本优势。
更关键的是,出海短剧并不是喊个口号就能成的。你要解决语言障碍,要解决跨境支付,要和东南亚的流量平台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还要考虑演员多元化和文化敏感性。这些都比在国内拍戏难得多。
但我们也得看到,南宁这一步,不只是为了抢短剧的钱。
更大的意义在于,地方政府和产业的共振。
短剧虽然在外界看起来粗制滥造,但它确实在吸引投资,在带动就业,在培养一批新的影视劳动力。西安解决的是“古装剧产业的再就业问题”,郑州解决的是“廉价内容的产能问题”,而南宁想解决的,是“未来增量市场在哪里”的问题。
短剧,至少在目前阶段,肯定跟艺术不沾边,但它一定是工业。
工业的底层逻辑,就是分工合作,西安、郑州、南宁,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工厂。而未来谁能走得更远,不一定是拼补贴和喊口号,而是看谁能真正找到短剧的下一块蛋糕。
南宁现在敢押注,未必是盲目自信,反而可能是嗅到了小产业也能升级的气味。
马校长当年不是说过么,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