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陈秀敏:微短剧精品化创新突围:从政策引领到行业共生

导读:微短剧精品化不仅是广电总局政策的主导方向,也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合力,为微短剧精品化提供了“自上而下”的规范支撑与“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如何驱动系统性路径实现精品化创新突围?如何破解同质内卷,以精品化创新开辟增长蓝海?本文从政策引领、内容生产、价值评价等维度,解析主流微短剧的生存法则与创新空间。

自2020年微短剧元年至今,已从“边缘形态”快速成长为“国民级娱乐载体”,《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微短剧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直追即时通讯工具,市场规模突破500亿。但繁荣背后隐忧凸显:同质化题材扎堆、“流量至上”内卷加剧、部分内容触碰伦理与法治底线,倒逼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近年来,在广电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引导下,精品化成为行业共识,注重内容创新、价值导流、走向社会责任表达成为微短剧健康发展的必然道路。

1

政策引领:

管理与引导并重,持续释放正向信号

政策适配度成为内容生命力的基础指标,价值导向成为内容审核的核心指标。2024年起,广电总局提出“分类分层审核”机制、“先审后播”与“持证传播”的管理要求,系列管理提示引导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品质发展”。自2024年11月至2025年9月,广电总局密集发布管理提示划定创作红线,内容涉及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AI魔改、抗战题材、动画微短剧等,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落实监督责任,行业市场主体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行业生态持续净化。广电行政管理部门对微短剧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创作提升。广电总局通过微短剧+文旅、普法、科普、非遗等六大领域创作计划及节目展播、赛事平台等,引导微短剧向上向善,鼓励创作范式、传播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探索,微短剧品质持续升级,行业持续繁荣。

头部影视公司、媒体机构纷纷入局,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地相继出台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激励、资源整合、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创作引导等举措,推动微短剧从“小作坊”式生产向全链条工业化生产转型。郑州提出 2027 年建成“中国微短剧创作之都”目标,西安计划实现年产值 20 亿元等,政策支持推动微短剧赛道持续升温。

2

内容生产:

从“快餐消费”到“匠心打磨”

2025年微短剧在精品化转型中展现出强劲的升级动能与融合活力。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打开“质量蓝海”,让“高质量”嵌入“高流量”,从流量生意回归创作本质,做到微而精、短而美,才是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题材创新方面,微短剧正从“套路复制”走向“多元深耕”,立足“差异化”与“深度化”,破解创作同质化问题。一方面开拓垂直领域的蓝海市场,探索碎片化叙事与内容深度的平衡。聚焦都市情感、女性成长、家庭亲情等社会议题,探索公共议题的大众表达;另一方面强化现实主义的叙事表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职场奋斗等社会热点,及非遗传承、经典活化等传统文化主题进行创作。今年《马背摇篮》《贝家花园的秘密》等抗战主题的主旋律微短剧集中涌现。

在审美与情感表达上,微短剧实现深层情感传递与文化认同的升级。一方面保留微短剧“强反转”“快节奏”的天然优势,满足用户碎片化娱乐需求;另一方面注入文学性、戏剧性与艺术性,通过真实故事改编、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细腻情感刻画,提升内容“营养密度”。《家里家外》用地域方言和充满年代感的场景道具,打磨还原80年代的川渝烟火气,凭借高质量的内容获得观众认可,上线仅3天播放量突破10亿。《老盔有了新主人》《火焰驹》《傩戏》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微短剧,凭借细腻叙事与精美画面,生动展现戏曲、非遗等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行业内各平台积极推动微短剧精品化。红果短剧发布面向全行业精品短剧合作的“果燃计划”;爱奇艺以“精品、年轻、创新”理念实施精品微剧千部计划;腾讯视频制定精品微短剧激励机制;抖音平台围绕“向阳篇、向善篇、向美篇”三大核心主题汇聚数百家优质创作机构;芒果TV、优酷等平台建立“内容预选+质量评级+定向补贴”体系,推动专业化生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和地方台开始布局微短剧赛道,以精品化为核心构建原创作品矩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主流媒体力量。

3

价值评价:

实现双效益平衡的两大路径

行业通过推进评价体系科学化和商业模式健康化两大路径,夯实精品化的可持续推进。

一是评价体系科学化: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携手西安交通大学打造的“繁星指数”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通过“定量+定性”的科学指标体系,为洞察行业发展脉络与创作升级提供标尺。《“繁星指数”2024微短剧行业年度洞察报告》显示,70%左右的用户希望看到基于社会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印证用户对于微短剧的品质有更高期待,微短剧行业亟需拿出更多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精品力作。

二是商业模式健康化:转变以往依靠数量换取流量、依赖营销推动充值的传统路径,转而探索以优质内容为核心驱动多元变现的新方式。头部平台可通过分账机制倾斜资源,积极拓展品牌定制合作,提升制作方的收益空间。中小团队则可专注打造小而精的内容,凭借良好口碑逐步构建从口碑积累到流量增长再到商业价值实现的正向循环。比如《我的归途有风》等微短剧通过优质内容吸引流量并联动线下活动,成功拓展了文旅、文创等衍生收益渠道。实证当创作既坚守“历史真实、价值正向”的底线,又掌握“网感表达、生态运营”的方法,就能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从政策主导到行业共识,从内容提质到生态协同,微短剧精品化的实现路径清晰而坚定:以题材创新突破同质化陷阱,以制作升级对抗快餐化倾向,以价值平衡满足用户深层需求,最终构建“社会效益与产业价值双赢”的新型网络视听形态。当微短剧链接大众情感、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为数字时代的大众文艺创作注入新的力量,从“流量生意”升维为“内容产业”,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故事传播、文化价值传递的轻量化载体。

(作者:陈秀敏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