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微短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赋能千行百业,重塑数字经济新格局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节奏紧凑的特点,迅速崛起为网络视听领域的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发挥微短剧的创新优势,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5年初正式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微短剧与各行各业的深度结合,激发创作活力,拓展应用场景,培育新型商业模式,为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能。本文将从政策逻辑、实践路径和未来展望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微短剧+”行动计划如何赋能千行百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并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为例,展现其在文旅融合领域的显著成效。

01

“微短剧+”的政策逻辑与行业基础:新形态驱动新机遇

“微短剧+”行动计划的推出,是基于微短剧符合互联网传播的形态优势和亲民且快速发展的行业基础。

从形态优势看,微短剧内容网感强,“喜闻乐见”“刷不停”的特点使其非常契合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消费趋势,为“微短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其制作周期短,大部分微短剧的拍摄周期为10—18天,小程序剧甚至缩短至6—8天,从立项到呈现在观众面前,整个周期约为1—2个月,降低了以影视方式讲述品牌故事、地域故事的门槛。同时,投资成本低,与传统影视剧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相比,微短剧成本在几十万到百万元之间,使得更多资金力量不足的主体得以进入影视行业。

从行业基础看,微短剧拥有亲民且快速发展的广泛基础。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超过网络文学、网约车、网络外卖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用户,达6.62亿人,网民使用率近60%。广泛的用户基础为商业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及数据流量向经济效益的转化提供了核心支撑。商业变现方面,红果短剧等免费微短剧平台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小程序剧单集付费的“网文商业模式”,为广告投入、品牌定制、电商联动等多元商业化运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行业参与主体愈加多元。行业发展迅速,2024年长视频和短视频平台共上线了1424部作品,小程序和App平台上线了35527部,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9%。这些因素的叠加,为“微短剧+”在用户基础、商业模式、资源汇聚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增强了其他行业的跨界入局信心。

IMG_257

02

“微短剧+”的多元实践路径:赋能千行百业的创新应用

2025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提出了六项创作引导计划,旨在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

跟着微短剧去旅行

“微短剧+文旅”是各地文旅发展探索最多的赛道。国家广电总局早在2024年1月就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围绕乡村振兴、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文化等八大创作方向,鼓励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将微短剧的流量优势转化为各拍摄地的“留量经济”。截至2025年9月13日,该计划已累计推出七批335部推荐作品。

第六批(2024年3月27日发布79部)推荐剧目呈现五大特点:

(1)横屏竖屏都有水平,长短平台都有精品。如长视频横屏的《今人不见古时玥》和短视频竖屏《家里家外》。

(2)主题主线突出。如《滇缅公路》《梧林外传》展现抗战精神和家国情怀,多部剧目展现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发展。

(3)地方“国家队”密集入场,各地宣传、文旅、广电部门积极参与。如黑龙江广电局、文旅厅指导的《我在尔滨很嗨皮》展现新时代青年以龙江冰雪为媒助力家乡振兴;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指导的《我在宋庄》展现宋庄文化产业基地的时代发展和艺术底蕴。

(4)艺术+技术双轮驱动。如《豫章旧梦》结合XR技术,《宋朝来的小贵人》运用AI生成。

(5)港澳台传播和国际化提速,如《好梦过长沙》《狮城山海》等。

IMG_258

第七批(2024年9月13日发布94部)推荐剧目延续“微短剧+文旅”核心逻辑,题材多样,形式创新。从主题创作看,精神传承功能显著,如《真探·一九三八》和《燎原之重回1938》通过时空穿越感悟革命精神。从题材看,聚焦非遗(如《舞动敦煌》)、地域美食(如《一碗泉州之姜母鸭》)、历史遗址、科幻等多元主题,多部作品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相结合,如《如果秦简会说话》《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二季 青铜盛世)》等。在技术赋能与形式创新方面,采用穿越、悬疑等类型化手法,尝试互动剧、跨媒介叙事等新模式。同时显著强化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联动性,形成“一剧一地”模式,并直接嵌入旅游场景或文化地标,如《苏小游之洪武帝玩转新南京》。XR、AI生成、虚实交互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为微短剧呈现更广阔的虚实创作空间,提升视听体验,为中小成本制作提供破圈可能。

IMG_259

IMG_260

实践证明,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短剧游北京”计划带动中轴线、大运河等景点持续火爆。浙江省武义县在微短剧《带你去个好地方》播出后,2024年1—8月全域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13.1%,剧中的俞源古村、花田美地等旅游收入大幅提升。微短剧《爱在炊烟袅袅时》播出后,海盐县相关景区的旅游人数和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5.53%和29.10%。

IMG_261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

“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于2024年8月启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单位共同发起,旨在以微短剧的情景化和故事化呈现,赋能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助力法治中国建设。该计划已发布《即将出庭》《百万彩礼宝贝》等三批35部推荐剧目。2025年《通知》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专业的法律知识、严肃的法治案例融入微短剧创作中,将微短剧传播优势转化为普法效能。例如,2025年2月底上线的《即将出庭》以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为切入点,普及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开启了观众学法新模式。

IMG_262

跟着微短剧来科普

“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正式启动于2025年2月,鼓励科技工作者参与微短剧创作,以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科普类微短剧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2025年1月上线的医疗微短剧《白色光芒》以“下饭”方式普及健康常识和医疗知识,展现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商业图景。

IMG_263

跟着微短剧学经典

2025年此次《通知》将“跟着微短剧学经典”作为单独一项创作计划提出,旨在指导创作一批以经典著作为蓝本、源于经典但又关照现实的微短剧作品。2024年以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策集团等为代表的专业制作团队积极探索,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回永乐大典》展现古籍修复技艺和中华文化传承;华策集团出品的《资治通鉴》以微短剧形式再现经典内容,用艺术化、通俗化的方式带领观众走近经典。

IMG_264

微短剧里看品牌

“微短剧里看品牌”创作计划启动于2024年10月,发起之初就包括抖音、快手等18家市场主体,旨在通过剧情化叙事将品牌信息自然融入,实现“内容即广告”,并精准匹配品牌定位和目标受众。2025年《通知》重点强调鼓励品牌方、制作方和广告方深度合作,创作讲述新时代国有品牌、民营品牌及“老字号”创新发展的故事。例如,2024年美妆品牌韩束投放18部定制微短剧,肯德基推出3部定制微短剧,哈尔滨啤酒联合黑龙江文旅推出《我在尔滨很嗨皮》,实现三方共赢。

IMG_265

微短剧里看非遗

“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于2025年1月正式启动,旨在让非遗通过新技术、新场景、新形式焕发新生机,促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非遗题材逐渐成为热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如抖音与华策影视联合出品的《我的归途有风》以四川乐山非遗美食为切入点;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和芒果TV联合出品的《一梦枕星河》以国家级非遗项目苏扇制作技艺为核心,融入苏绣、宋锦等非遗元素,勾勒苏州文化图景。

IMG_266

03

“微短剧+”的未来展望:生态协同与高质量发展

“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将微短剧作为信息传播载体,通过与各行各业的连接实现微短剧内容品质的提升、业态模式的多元化,从而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从行业引导与管理的角度看,它有利于各地发掘本土优势,实现本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通知》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微短剧+”行动计划试点示范,在国家广电总局六大创作计划之外,因地制宜发掘和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微短剧+”创作计划。例如,《河南省“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微短剧里看黄河”创作计划;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的《“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活动方案》则提出“微短剧里见湘才”“微短剧里品湘味”等八项创作引导计划。

从行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它有利于实现微短剧题材类型的突破,同时以生态协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微短剧+”有利于创作主体突破传统题材局限,将内容拓展至文化、旅游、科普、法律等多个领域,实现从单一娱乐形式向多元文化载体的转变,丰富微短剧内容生态,提升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微短剧+”通过生态协同,更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和跨界生态构建,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微短剧+”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标志着微短剧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娱乐内容形式,而是成为赋能千行百业、推动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激活文旅消费、普及法律知识、推广科学文化,到传承经典、助力品牌营销和非遗活化,微短剧的潜力正在被深度挖掘。这一计划的成功实践,不仅展现了数字时代内容传播的巨大能量,也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确保内容质量、避免低俗化倾向、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挑战。我们期待,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的共同推动下,“微短剧+”行动计划能够进一步完善其生态体系,实现更为长远、高质量的发展,为构建数字中国、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