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总台甘肃总站、红果短剧、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抖音非遗计划、北京舞蹈学院、酒泉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首部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于8月29日在央视频、抖音(央视频官方账号)、红果短剧APP正式上线。日前,由中国广电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舞动敦煌》专题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舞蹈微短剧《舞动敦煌》展开点评赏析、把脉问诊,发掘其创作亮点与创新特色,为微短剧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在微短剧蓬勃发展的当下,伴随着观众审美水平提升,微短剧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叙事套路,推动作品创新升级,让微短剧既能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又能传递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作为首部“舞蹈+短剧”的跨界作品,《舞动敦煌》从创作到呈现全程以精品化为导向,以其独特的创意、精心的制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壁画中静止的飞天、伎乐形象转化为活态“敦煌乐舞”,呼应了“文化传承需要创新手段”的时代命题。同时也为微短剧内容生产提供了借鉴的价值坐标,为推动微短剧创作朝着精品化、主流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
敦煌乐舞与微短剧的跨界融合:
一次文化遗产的焕新之旅
短剧的创新,既需形式突破,更需资源整合与模式探索。《舞动敦煌》以“文化为魂、创新为形”,不仅让人看到短剧的精品化与创新并非遥不可及,也为“短剧+”生态拓展了新可能,在助推短剧精品化、激发行业创新潜能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副召集人、《舞动敦煌》总策划许文广表示,该剧集的突破关键在于采用“跨界组合创新”模式,通过三大维度的跨界融合,让敦煌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触达观众。其一,是电视媒体与敦煌文化的深度跨界;其二,是电视艺术与舞蹈艺术的专业跨界;其三,是总台制作与红果平台的资源跨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运营一部副主任、《舞动敦煌》总制片人杨娜介绍,团队最初旨在突破传统艺术表达形式,探索舞蹈与微短剧的创新融合,使舞蹈不仅作为艺术呈现,更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叙事核心。这一创作理念在红果平台、敦煌当地以及史敏团队的共同支持下得以实现。
《舞动敦煌》以敦煌壁画舞蹈形象为核心元素,为敦煌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路径,让更多人领略到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
《当代电视》执行主编王军强表示,《舞动敦煌》以微短剧形式展现敦煌文化,推动短剧艺术迈上坚实台阶,实现了两种艺术的冲突和激烈碰撞。这部剧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故事化、形象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敦煌文脉得以贯通古今、源远流长,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礼赞,让观众自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中广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腾之看来,该剧容纳丰富文化内涵,在有限篇幅内实现了敦煌文化、舞蹈艺术与微短剧形态的有机融合,堪称一次成功的创新传播实践。同时,该剧的制作团队在光影、服饰、舞蹈、构图、剪辑等各个方面力求精益求精,下足了功夫,以舞为媒实现灵魂互换和内心对话,推动剧情,彼此救赎,完成使命,可谓巧思。该剧也展现了“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融、文明互鉴,凸显出中国文化的博大与深厚。
双女主“灵魂互换”成就双向奔赴:
一次叙事手法的创新升级
在短剧创作中,套路化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作品在叙事层面容易陷入固定的模式窠臼,内容缺乏新意。短剧的精品化,首先需有扎实的内容内核。在此背景下,如何打破既定套路、实现短剧叙事的创新,已然成为推动短剧向精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课题。
微短剧《舞动敦煌》的突破之处,在于将敦煌文化从“背景元素”变为“叙事核心”。以敦煌壁画为创作灵感,讲述了舞蹈学院学生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因莫高窟壁画而意外发生灵魂互换的故事,在叙事上实现了创新升级。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演员、《舞动敦煌》舞蹈总监史敏表示,不同于以往以舞蹈本身作为核心主题来构思的舞蹈创作,这部剧舞蹈创作需紧密贴合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以及故事情节脉络的起伏发展,无疑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舞动敦煌》以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拍摄并展现出了敦煌之美。
《舞动敦煌》导演、编剧孔令飞分享道,这是他首次创作双女主微短剧与敦煌舞题材作品,而剧集的成功更离不开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他表示,短剧往往容易陷入模式化的窠臼,团队精心设计了古今两位女主灵魂互换情节,试图打破“穿越元素”常用的固定套路。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点评,一方面,剧集以敦煌舞为核心元素,将舞蹈艺术与叙事紧密结合,舞蹈不仅是视觉亮点,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动力,区别于传统舞剧电影侧重艺术呈现的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短剧”风格;另一方面,剧集充分融入敦煌元素与壁画元素,既传播了敦煌文化,又激发了观众对敦煌的旅游兴趣,实现了“跟着短剧去旅行”的文旅融合效果,为短剧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党委书记、教授、博导武亚军表示,《舞动敦煌》在舞蹈艺术传播形式上独具巧思,巧妙地将艺术史、故事与舞蹈艺术串联起来。在视觉呈现上,该剧追求卓越,壁画与舞蹈艺术的展现都十分出色。在叙事层面,事件选取清晰合理,每集都设定了相对明确的核心事件。该剧运用穿越和灵魂互换手法,升级了短剧常用的手法,实现古今两个空间的联动,而不同灵魂的碰撞,也促使他们共同成长。
用“清爽”对冲“酸爽”剧情:
一次短剧生态的提质净化
据了解,《舞动敦煌》是该团队首部获得三大官方媒体同步转发的微短剧作品,播出后的反响远超预期,其“电影级质感”更是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舞动敦煌》播出后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播出效果,不少网友表示,“短剧就应该这么拍,既有文化的魂,也有短剧反转的爽点。”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党荣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剧集跳出了一些微短剧依赖“酸爽”剧情满足低俗欲望的模式,以“清爽”的叙事风格传递正向价值,堪称主流媒体参与微短剧创作的优秀代表。剧中古今交织的剧情如一场“文化之梦”,双女主因对舞蹈的共同热爱产生精神共鸣,其成长线与历史叙事相契合,让观众在沉浸剧情的同时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肖党荣还特别提到了剧集对“中华之美”的呈现,无论是精心设计的舞蹈动作、细腻还原的敦煌壁画,还是动静结合的视觉表达,都让观众沉浸式领略到中华舞蹈之美与壁画艺术之美。
《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认为,该剧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并非单纯依赖爽感来吸引观众,而是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合理的故事架构以及优质的画面品质。该剧以敦煌伎乐图为核心意象,在平衡历史真实性与虚构元素方面下足功夫。与一般短剧侧重剧情反转不同,该剧没有刻意追求各种情节和人物的大幅度反转,而是基于人物原有的性格和设定进行合理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导戴清呼吁,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下那些质量低劣、单纯为博眼球的“酸爽”短剧。目前,我们更期待行业能推出精品短剧,推动短剧创作从追求流量,转变为注重质量,并最终实现品质的提升。她对《舞动敦煌》赞赏有加,提到“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已有众多精品短剧涌现。其中,《舞动敦煌》将创作聚焦于‘舞’与‘画’两大元素,堪称精品。”
在微短剧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舞动敦煌》不仅展现了非遗与微短剧结合的无限可能,更以清爽之姿对冲行业“酸爽”之风。随着总台等主流媒体持续布局,微短剧生态正迎来从“量”到“质”的蜕变,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似《舞动敦煌》的精品力作诞生,进而推动微短剧行业迈向精品化、专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根据中国广电联合会短视频短片专委会稿件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