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一个重拾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也是一个科技不断发展的创新时代,微短剧正成为非遗“破壁重生”的关键媒介。《2025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平台新增超2亿条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获赞113亿次。这些数据印证着一个事实: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项目,正通过短剧这一轻量化载体,走进年轻人的日常视野。
全新表达
非遗短剧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平台赋能与创作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去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出“微短剧里看非遗” 创作计划,北京市广电局同步设立视听发展基金,为非遗题材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之前,非遗的传播长期受限于博物馆展览、学术研究等传统形式,难以突破圈层壁垒。政策东风之下,各种短视频平台凭借庞大用户基础与技术优势,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全新表达空间。
去年年底,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横空出世,开创了古籍经典题材的叙事先河;广西卫视紧随其后推出《不顾一切去爱你》,以470年历史的“跳岭头”非遗为核心,通过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打破 “传男不传女” 的传统束缚。这些作品共同构建了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响应的完整链路,让非遗短剧从概念走向实践。
内容转化
当今非遗短剧的创作实践,已形成多元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在内容转化层面,《傩戏》的成功极具代表性。制作团队深入研究各地傩戏特色后,提炼出 “驱邪纳福” 的核心意象,用年轻人熟悉的“打怪升级”叙事逻辑重构传统,使这项古老仪式从博物馆展品变成Z世代追捧的“文化 IP”。这种“去文物化”策略,精准击中非遗传承的痛点——让传统文化从被观赏的符号,变为可参与的生活元素。
技术保障
专业保障体系的构建同样关键。《舞动敦煌》邀请敦煌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史敏担任舞蹈总监,将壁画中静止的飞天形象转化为动态乐舞。史敏甚至推翻了最初 “现代舞与古典舞碰撞” 的设定,坚持古今角色均跳敦煌舞,既保证艺术纯粹性,又让“反弹琵琶”等争议元素得到科学呈现。这种 “学术+艺术” 的双轮驱动,确保非遗内涵不被娱乐化消解。
深度参与
更具突破性的是传承人的深度参与。《心“侗”的春天》直接邀请侗族非遗传承人饰演角色,在修复侗锦盛装的剧情中,自然展示芦笙制作、大歌演唱等技艺。湖南通道的风雨桥与鼓楼成为叙事场景,使非遗从技艺展示升华为生活方式的呈现。这种创作让观众意识到,非遗传承人的双手不仅守护着技艺,更连接着文化根脉。
展望未来
非遗短剧正迈向更广阔的 “生态化发展” 阶段。抖音“万象短剧”计划首期聚焦非遗民俗,将唢呐、秦腔、武当武术等纳入选题,预示着更多小众非遗将通过镜头被看见。技术创新将为创作注入新动能,AI 类非遗视频数量 1625% 的增长幅度,显示特效动画、虚拟演绎等手段正在重塑非遗表达。而文旅融合的潜力已被验证——《美猴王》短剧带动花果山景区春节预约爆满,证明短剧能成为地方文化名片的孵化器。
《墨韵新生》的实践更勾勒出理想图景:以古画修复为线索,通过 “悬疑+轻喜剧” 形式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双赢,构建起 “保护—认同—产业—政策” 的正向循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许文广提出的 “文化内核、剧情合理、美学高度” 三大标准,将成为精品创作的指南。
文乾手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静态保存,而是动态延续。在短剧的快镜头下,非遗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标本,正成为年轻人社交分享的谈资、日常生活的美学灵感。当传统基因与当代需求在剧情中相遇,当专业坚守与传播创新在创作中融合,非遗就能真正“活”在当下。这股由短剧掀起的文化热潮,终将让千年文脉在数字时代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