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短剧何时能停止“叨逼叨”剧情?

艺术,是影视臭流氓的通行证;

短剧,是无知短剧人的墓志铭。

柳五反复说,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吃口饭,已经被迫只能做短剧的地步,虽然不丢人,但也别拿出来到处跟人炫耀,洋洋得意了。

就好像你如果当年选择去东莞“下海”,如果真是生活所迫,也没什么,但没必要每天发朋友圈,晒金主爸爸今晚必须要求你用哪款香水,这大约,还是不太好吧?

但显然,短剧这个圈,还没这个觉悟。

“短剧就这样,大家都这么拍。”

类似这样的词儿,如今几乎成了国内短剧创作界的标准话术,无论你对剧情吐槽多少,无论你对节奏感指责多少,总会有所谓的“业内人士”一脸鄙视:你懂个屁,短剧本来就应该这么拍,你看XXX和XXX,不都是这么干的么?

可问题是,连电影产业都没有固定公式,你个干边角料的人,哪来的勇气说,这是这个行业的规则?谁教给你的?哪规定的?刑法?民法?还是婚姻法?

或者,只是一群连211、985都没上过的人,被别人荒谬的“叨逼叨”剧情,惯性思维捆住了手脚,连最基本的叙事尊严都不敢触碰?

对,柳五今天要重点吐槽的,就是如今短剧,几乎99%都采用的“叨逼叨”式剧情,简直惨不忍睹。

如果你不信,马上就可以在任何平台,打开任何一部热播短剧。

你很快就能识别它的套路:每集都得有所谓的“爽点”、必须安排反转、主角必须有无法停歇的独白、对话水位几乎漫过屏幕。

这些话术和设定,看似在满足节奏感,实际上是一种叙事的懒惰。

你会看到,人物仿佛被迫填满屏幕的空白,用密密麻麻的台词和OS来撑时长。

什么背景描写?什么情绪铺垫?什么人设酝酿,什么草蛇灰线、娓娓道来……根本不存在的,短剧里只有从头到尾、不知所云的叨逼叨,和一如既往、说浮夸都算褒奖的无聊情节,

在短剧里,没有编剧敢写“男主全家被杀,看见满屋的尸体,男主因巨大的震惊而沉默10秒”,那会被“内行人”痛骂“根本不懂短剧”。

柳五就纳闷,你都沦落到干短剧了,还跟人聊“懂不懂”?你还真当这行算个“产业”是么?那你肯定是没听过,各地相关部门的领导们,私底下是怎么评价你们的。

从西安到郑州,从横店到成都,从北京到南宁,你还真以为,那些政策、补贴、扶持、褒奖,是多么的真诚和赞赏是么?

对,柳五听过很多次,但抱歉,不能说,自己脑补,此处省略一万字。

最近偶然翻到一部所谓的“小爆款”短剧,剧情梗概是这样的:女主角在咖啡馆偶遇前男友,每集都是长达十行字的独白,不停地剖析内心感受;男主角则在每个场景中重复“我以为你会理解我,我以为你会明白”,好像演员和观众,都必须被这段话重复洗脑100遍以上,才能感受到情绪冲击。

5集过去了,观众几乎什么也没得到,除了疲劳感和无尽的台词水花。你能说这是“短剧特色”?不,这是碎嘴子的影像化表现,是业余编剧叙事能力的退化,是整个行业认知的极度低下。

就算是当年风靡校园的小黄文言情小说,男女主角都没嘴碎到你们这个程度。

有人会说,这叫“满足观众口味”。

好吧,没准的确有跟你认知水平一样的观众,的确喜欢看这种水词儿。

但问题是,这种内容几乎把整个短剧行业绑在了叨逼叨战车上,任何创作者稍微想做点不一样的尝试,就会被质问:“你懂短剧吗?”

——意思是,你不按我们这些“内行”的套路来,你就是不懂市场,就做不出好作品。

实际上,这根本不是观众的需求,而是短剧制作人自我强化的舒适区

因为他们发现,叨逼叨模式成本最低,剧本出的快,拍摄周期短,剪辑也简单,观众看完没怎么抱怨,就算批评,顶多抱怨剧情“拖沓”,可绝不会把这些短剧送进法庭控诉。于是,叨逼叨成为行业准则,而行业准则又回过头强化了叨逼叨。一个闭环,恶性循环。

最近某编剧甚至跟柳五得意洋洋的说,自己三天就可以写一个完整的剧本出来。

行吧,你是真强,足以让严歌苓、余华、刘震云都能羞愤自尽那种。

如果只是这样,柳五也就懒得说了,问题是,就这样的短剧创作者们,往往还自诩“内容创新”。

短剧行业的通用宣传文案,基本都是这几句:

每一集都有惊天反转,每一集都有“爆点”,每一集都让你“意想不到”。

可你满怀期望的点开,仔细一看,所谓的反转就是前一分钟说A,后一分钟说B,毫无逻辑支撑;所谓的惊喜点,就是人物突然做出不合情理的选择;所谓的意想不到,就是换个场景重复同样的内心OS。

你会发现,这种所谓“创新”,根本是叨逼叨的变形体。

故事本身、人物关系、情绪曲线,甚至连基本的主线都无法承载,唯有台词如洪水般倾泻出来,让人以为叨的越多,就越有看点。

这种现象的后果非常严重。首先,叨逼叨降低了行业整体质量门槛。

任何一个新导演、新编剧,只要会写长独白、会设计反转,就能入行,并且会惯性的认为,电影、长剧,套路也基本都是一样。

逻辑、节奏、故事厚度、人物成长、内心情绪,这些本该是创作者的基本素质,现在成了可有可无的选项。

其次,这种内容模式让观众形成了“低质量惯性”,你以为短剧是为了快速吸引注意力,但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审美退化的习惯。

第三,叨逼叨模式的泛滥,直接导致短剧创新意愿消失,谁敢停下叨逼叨试图讲一个完整故事,谁就会被认为“不懂短剧”。

整个行业在自我消耗,耗得越多,创新就越难,观众口味和创作能力同时退化。

想要扭转目前这个驴唇不对马嘴的局面,其实在技术层面并不复杂,但执行难度极高。

第一,创作者必须重新尊重故事本身。每个角色都需要有行动逻辑,而不仅仅是台词洪流;每个场景都需要情绪铺垫,而不仅仅是独白叙述。

第二,制作方必须改变评价标准,不再单纯依赖播放量和停留时长,而是引入故事完整性、人物逻辑、情绪节奏等衡量维度。

第三,观众也必须重新建立审美意识,不被水台词洗脑,敢于拒绝低质量内容,为真正的短剧创作提供动力。

当然,这里边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平台。即便是有创作者真的有这个心,面对比你更无知的那些平台——对,就是你马上能想到的那几个名字——也是无能为力。

即便是这家夜总会里的头牌,最多能允许你早点来、晚点走,但这客人接不接,还是得老板和妈咪才能决定,你大概连选个丝袜颜色的权力都没有。

可以预料,如果短剧行业继续沉迷于叨逼叨模式,那么未来几年,这个领域不仅不会进步,反而会死得更快。

短剧行业需要的,不该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为了爽点而强刺激,为了时长水台词,所有的影像作品,内核都应该是去堆故事的深度和情绪的厚度。

短剧很短,但这不是问题,可以短得很精致。

短剧可以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的风格,但不是以彻底放弃底线、拒绝最起码的尊严为代价。

叨逼叨也不是完全不能存在,但不应该成为唯一创作方式。

短剧故事,一样可以慢,可以有沉默、空白和呼吸,可以有指向明确的空镜和留白,可以让人物自己去行动,让观众自发去沉思,而不是用OS和碎嘴子填满屏幕。

如果能做到这些,或许,还有得救。

关键词: 时能 短剧 剧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