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短剧这场席卷行业的“新大陆淘金热”中,两大国民级平台——抖音和快手,正悄然划下一道清晰的楚河汉界。
一边,是抖音“即梦AI”铺天盖地的流量补贴、新手教程、爆款模版,口号响亮:“人人都是导演,三分钟生成你的第一部AI短剧!”
另一边,是快手“可灵AI”冷静克制的付费墙、专业工具、企业定制入口,标语务实:“为专业创作者,提供电影级AI生产力。”
一个想让100万人涌入,用流量“养蛊”筛出头部;
一个只想服务1000个“金主”,用付费“设槛”构建精英生态。
这不是工具之争,而是一场关于“AI短剧未来该由谁定义”的路线对决。
*截至2025年3月(最新公开数据)
抖音“即梦AI”:月活跃用户 893万;平台日均生成AI视频超500万条,其中短剧类内容占比超35%。
算法推荐“不设限”,哪怕画面崩坏、台词生硬,只要“3秒有反转”,就有机会冲上热榜。
快手“可灵AI”:月活跃用户 180万;用户中企业客户占比超40%,个人用户多为广告公司、独立工作室、资深设计师。
平台对内容质量有隐形门槛,过度“AI感”或低质内容,难获流量推荐。
抖音在做“加法”——用户越多越好,内容越杂越好,先让生态滚起来。
快手在做“减法”——用户贵精不贵多,内容宁缺毋滥,先立住品质标杆。
创作者亲历:在抖音“卷流量”,在快手“拼专业”
两位分别深耕“即梦”和“可灵”的AI短剧创作者,他们的故事,是这场路线之争最真实的注脚。
他是“即梦”生态里的绝大多数——兼职者、学生、小镇青年。他们不追求艺术,只追求“快速试错、流量变现”。
他代表的是“可灵”生态里的“少数派”——专业团队、To B服务商、品质控。他们不追求播放量,追求“客户满意”和“行业口碑”。
为什么两家巨头选择截然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