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从“刷剧”到“打卡”,文旅微短剧的6.96亿流量密码

IMG_256

在安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们举着手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他们正在复现微短剧《画魂·潘玉良》中的经典场景。这部讲述女画家潘玉良传奇人生的文旅短剧,将百年老城巷陌与5G+AR虚拟场景交织,上线后迅速引发“跟着短剧游安庆”的热潮。

IMG_257

与此同时,在郑州登封,游客因《遇见少林有功夫》而来,只为亲身感受剧中的少林功夫和武术文化的碰撞。

2025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这意味着每10个网民中就有近7人在刷短剧。当文旅产业遇上微短剧风口,一场从“流量”到“留量”的变革正在重塑旅游消费图景。

01

爆发增长: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微短剧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更惊人的是,行业预测2025年将突破1000亿规模。这一数字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

IMG_258

202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各地相关部门争相布局,通过资金奖励、基地建设、审批便利等举措推动文化、旅游与影视产业深度融合,如致力于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的郑州下足了功夫,提出到2027年实现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100亿元的目标;各影视公司、视频平台纷纷响应,一批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作品相继涌现,为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集短剧改变一个村”的现象正成为常态。

IMG_259

在微短剧的东风下,郑州“竖店”出圈,跃升为全国微短剧拍摄重镇。一组数据也印证河南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河南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三,占全国约四成的产能;2024年,全省备案微短剧超5000部,其中557部作品共1465次跻身全国短剧热力榜。

目前,郑州市内已经聚集 700 多家微短剧宣发、拍摄、后期制作等产业链相关企业,2024 年郑州全年上线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微短剧 3149 部,稳居全国省份前三名,涌现出天桥影视、日新阅益、三笙万物、亚琪影视等知名短剧平台或承制公司,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凤凰城微短剧产业生态基地、大志影视基地、郑州五方科技馆等微短剧拍摄基地。郑州市正依托政策红利与区位优势,加速从“流量高地”向“产业高地”转型,巩固全国微短剧核心枢纽地位。郑州打造“微短剧之都”的愿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02

流量裂变:从“眼球经济”到“体验经济”

文旅微短剧通过“沉浸式场景+情感化叙事”精准触达用户,其中超70%的观众因剧中地域特色元素如美食、风景、文化,被种草旅行。

IMG_260

微短剧《我的归途有风》以四川乐山非遗美食为主题,播出后大量游客专程前往乐山打卡剧中出现的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特色小吃,直接拉动当地餐饮消费。

IMG_261

在微短剧《咸亨印象》的宣传带动下,去年国庆期间绍兴咸亨酒店首日营收额破百万,进店人次过万。同时,绍兴越城区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9.8万人次,同比增长9.58%。

《飞扬的青春》推动温州曹村镇游客量同比增长30%,剧中“进士宴”成为爆款消费项目。 

03

流量密码:内容为王的破圈法则

当全国微短剧陷入“甜宠、逆袭”的题材内卷时,成功的文旅短剧找到了差异化突围路径——将地域文化基因转化为内容竞争力。

在新疆库车,《独库夜未眠》巧妙融合戈壁探险与千年龟兹文化,通过奇幻爱情故事展现克孜尔尕哈烽燧、大龙池等景点。该剧不仅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更在国际微短剧大赛中斩获三等奖。

IMG_262

郑州市文旅微短剧《天下嵩山》上映两天,抖音相关话题热度就突破4亿,付费量达1000万元。该剧制片人佀玙祥说:“功夫‘土壤’、政策推动、紧贴时事,再加上受众对优质内容的认同,促成了这部微短剧的爆火。微短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巨大潜力,从国风国潮到景区景点,好的内容拍不完。”

今年1月上线的《今生簪花,世世漂亮》,以前世今生的爱情故事,集中宣传了泉州蟳埔村的簪花文化,以带剧情的旅游攻略,有针对性地推动地方旅游业乃至具体景区的发展。

IMG_263

这些成功案例揭示出文旅微短剧的核心法则:不是简单植入景点,而是让景点服务剧情。如制片人卢广仲所言:“文旅剧定位首先是短剧,要在场景和内容上对文旅进行软植入,让景点服务于剧情。”

04

文旅启示: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密码

文旅微短剧的兴起,正以“轻体量、强传播、深融合”的特点重塑文旅产业生态。面对微短剧浪潮,文旅从业者/景区该如何把握机遇?成功案例揭示出行动方向:

01

内容创作以文化为核,实现“景点人格化”

IMG_264

1、拒绝生硬植入,让文化“生长”于剧情

成功案例证明,文旅元素需成为叙事的情感载体而非背景板。如《七月的风是甜的》将无锡惠山区“桃花酥制作”设计为剧情推进器,通过主角复刻“儿时味道”,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情感纽带,使观众在追剧过程中自然种草文旅地标。

2、构建“一剧藏百景”的密度叙事

惠山区将20余处地标(阳山桃林、礼社古街等)与男女主定情、创业挫折等情节深度绑定,使青石板路、砖雕纹样等细节成为观众的情感记忆点。

02

产业融合打造“观剧-种草-打卡-消费”闭环

IMG_265

1、从“单点引爆”到全链增值

《七月的风是甜的》上线后,惠山区迅速推出“惠见好物”农产品礼盒、剧中同款民宿路线,并借势开发“啤酒音乐节”“宠物友好民宿”等衍生业态,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夏日经济”样本。

2、延伸IP生命周期,激活“二次消费”

IMG_266

湖州长颈鹿庄园通过《奇遇庄园》短剧,将“小湖鹿”IP延伸至OST音乐、萌宠互动民宿、非洲文化体验营等场景,实现“它经济”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03

社区赋能让在地居民成为“共创主角”

1、村民变演员,文化自信激活内生动力

广东高州滩底村村民在《荔乡新梦》中化身演员,将古荔园、农房小院转化为影视场景,群演日收入达300元,人均年增收5.2万元。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家乡故事的讲述者,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模式。

IMG_267

2、盘活闲置资源,重构空间价值

郑州盘活五方科技馆、华夏幸福产业新城等闲置建筑,改造为短剧拍摄基地,提供“拎包入驻”式服务,吸引多个剧组入驻,带动周边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

04

技术赋能虚实融合拓展体验边界

1、数字技术强化沉浸感

《奇遇庄园》运用AI+三维技术呈现非洲野生动物与江南庄园的奇幻碰撞,并通过“平行时空”叙事吸引Z世代;《画魂·潘玉良》(安庆)采用5G+AR技术,观众可在虚拟场景中见证名画诞生。

2、数据驱动精准运营

成都东郊记忆园区通过分析剧集打卡数据,针对性引入80家首店(含20家全国首店),2024年举办活动超2500场,吸引游客1800万人次。

05

政策协同构建产业生态“基础设施”

IMG_268

1、专项资金+服务配套破除制作瓶颈

广东高州设立500万元微短剧专项基金,并配套“协拍管家”服务,解决群演招募、道具租赁等痛点;郑州建设聚美郑州航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场景生态一键选择,政策全链护航,一年拍摄700余部短剧。

这启示景区可联合政府设立拍摄补贴、版权采购基金,并简化取景审批流程,吸引专业团队入驻。

2、跨域联动打造产业带

成都影视城汇聚500家文创企业,培育灵河文化等8家“镇园之宝”,通过《熊猫超人》等IP开发延伸至影视科技、装备制造领域。

IMG_269

这提醒景区可牵头组建/加入“文旅短剧产业联盟”,整合编剧、拍摄、衍生品企业,形成“创意-制作-变现”全链闭环。

文旅微短剧绝非简单“取景宣传”,而是以文化深植剧情、消费承载情感、技术打破虚实的系统工程。景区需把握三重定位:

文化转译者:将地域符号转化为情感叙事;

产业联结者:打通“屏幕到实地”的价值链;

社区共建者:让居民成为文旅振兴主角。

IMG_271

当微短剧从“政府输血”走向“商业造血”,当游客因一段剧情而奔赴千里、因一份同款美食而记住乡愁,文旅融合便真正完成了从“眼球经济”到“心灵经济”的跃迁,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

屏幕暗下,旅行开始。这或许就是文旅微短剧带给这个时代最美的邀请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