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徐毅成:微短剧纠偏,是文化“预制菜”的必要改造

9月25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成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在介绍微短剧行业发展时提到,要不断细化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相关部门对微短剧的重视和管理举措,一方面反映出微短剧行业欣欣向荣、不断成长的业绩,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行业发展早期“野蛮生长”暴露出的问题。

一些微短剧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现象,看似各有各的弊病,但回归本源,其根植于创作时的初衷:作者和演职人员不是为了创造出艺术品,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抑或提供美的体验,而是为了在“短平快”的互联网数字传播时代,迅速地抓住观众的眼球并提供即时的情绪价值。

观众在这一过程中,从刻板的“恶公公”“坏媳妇”“严厉上司”的作恶与被惩罚的简单故事中,收获了快餐式的、脱离了反思的情绪体验;而创作者则相应地博取了点击量,换来频道订阅、平台奖励、广告植入等利益。

这种交换往往难以脱离效率与成本的影响——创作者留不住观众,就会血本无归;而观众不能得到“量大管饱”的剧情刺激,则也大概率会弃剧而去。因而,对于绝大多数创作者而言,这种创作活动都必须依附于市场规律和经济利益,也即要为了剧情节奏、传播效率而忽视剧中的理性逻辑与人文精神。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对这种“雷人微短剧”式的快餐文化有过批评:它们不是艺术,而是文化工业品。它们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的,有着千篇一律的剧情、固定的拍摄程式、稳定的发布平台;它们的消费方式也是工业的,观众并不在乎从中获得什么特别的、引发思考的体验,而期待得到一个“稳定出品”的省时省力的消遣。从这个维度上讲,这些微短剧确实类似食品中的预制菜,充满了同一性、标准性和商品性。

预制菜的安全需要食药监局的把关;那么文化“预制菜”,怎么能不经过监督和改造呢?现在的许多微短剧面向各自的受众,不但不考虑如何树立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反而将一些存在的情绪夸张化、扩大化。例如,一些以家庭主妇为受众的微短剧,就倾向于营造孩子不乖、公婆刁难等负面刻板印象,来激起其情绪;又如,部分以年轻男性为受众的微短剧,则往往以“爽”为核心卖点,来迎合他们对职场和人生的偏见和臆想。

这种文化“预制菜”,不仅无法带来正向的价值,更会导致受众原本的认知被固化,损害其对于世界理性、正确的认识。在一些社会议题上,许多微短剧更是“火上浇油”,丧失了文艺作品本应守住的底线。

因此,对微短剧的规制和改造,是一种文化政策上的必需。首先,是对微短剧内容进行正向的引导、扶持,例如一些微短剧融入了普法元素、历史科普,让微短剧“微而不弱、短小精悍”,使观众在紧张有趣的剧情间收获知识和文化熏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此外,更是要在微短剧的拍摄和审批上,尽快补齐规制漏洞,划定内容红线、明确价值坚守。事实上,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并以专项治理和常态化监管打击不良微短剧。

吃预制菜,要点在健康、美味、放心;享受文化“预制菜”,观众同样期望它能够传递出真实的情感、正向的价值。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领域,微短剧还在小作坊、“苍蝇馆子”林立的阶段,如何让其尽快过渡到“明厨亮灶”、有制度规范的状态,是有关部门决心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共同的期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