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博地短剧基地:打造中国微短剧工业化的“宁波样本”

在中国影视产业狂飙突进的时代浪潮中,微短剧以其轻量化、快节奏、强互动的特性,迅速成为内容消费的新风口。然而,爆发式增长背后,是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制作周期长、转场成本高、场景资源有限、品质管控难,诸多掣肘因素使得“降本增效”与“品质突围”成为制作方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此背景下,博地(宁波)现代影视产业园内的短剧基地,以其颠覆性的运营模式和完善的产业生态,强势崛起为行业瞩目的焦点。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提供者,更是一位深谙内容制作规律的“全能管家”,一个赋能创意高效落地的“超级引擎”。其提出的“3-5天完成拍摄、7天后期制作、15天全平台上线”的“博地速度”,正重新定义着微短剧的生产效率标准,吸引着无数寻求突破的创作者纷至沓来。

IMG_256

博地短剧基地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精准地抓住了短剧行业的命脉——效率与品质的平衡。它通过构建一个集“空间硬件、政务支持、产业链配套、金融资本、平台分发”于一体的全方位、沉浸式服务体系,实现了从项目孵化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无缝衔接,真正让导演和创作团队能够“拎包入住”,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艺术创作本身。这不仅是场地租赁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影视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IMG_257

博地短剧基地的卓越表现,根植于博地控股集团深厚的产业积淀。博地控股集团以影视、旅游、商业服务、园区运营四大产业为支柱,构建了“产业运营为核心”的生态体系。其中,博地影业作为集团影视板块的核心力量,已投资出品近30部影视剧,并连续五年有作品登陆央视黄金档,如广受好评的《人生之路》、《暗夜与黎明》等。这些成功经验,不仅印证了博地影业对内容的精准把控能力和高水准的制片管理能力,更将长剧集制作的工业化标准、严谨流程和品质要求,成功移植至短剧领域。

IMG_258

这种“降维打击”式的基因注入,为短剧基地奠定了高标准、工业化的底色。基地从剧本开发阶段即介入,提供专业评估;在制片管理上,推行标准化流程;在后期制作环节,坚守影视级品质要求。这使得在此诞生的短剧作品,先天具备了摆脱“粗制滥造”标签的基因,为“品质突围”提供了坚实保障。博地并非简单地提供场地,而是带着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制作的专业敬畏来服务剧组,这是其区别于许多纯场地运营方的关键所在。

规模化、模块化、智能化的物理空间矩阵

博地短剧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其规模庞大、功能多元、技术领先的硬件设施上。

IMG_259

IMG_260

IMG_261

IMG_262

IMG_263

IMG_264

IMG_265

IMG_266

IMG_267

IMG_268

专业影棚集群:基地拥有总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专业影棚,其中包括一个800平方米的高精度LED数字影棚,可满足虚拟拍摄需求,以及8个面积在1000至5000平方米不等的摄影棚,能够灵活适配各种规模的剧组。

海量自持场景与弹性外景地: 基地自持超过300个精心打造的拍摄场景,全面覆盖现代都市题材所需的五星级酒店、医院、学校、豪华别墅等。同时,独具特色的70年代军旅实景街区,为年代剧拍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真实场域。更值得一提的是,基地预留了70,000平方米的外搭景用地,为剧组的定制化场景需求留足了弹性创造空间。

“室内影棚+外景基地”:基地创新性地整合了毗邻的博地影秀城45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资源,将繁华商街、特色建筑等转化为现成的外景拍摄地,形成了内外景联动、无缝切换的独特优势,极大丰富了拍摄场景的选择。

模块化场景系统与智能光影魔术:基地的“柔性”基因是其效率之源,通过“模块化场景系统”,诸如总裁书房的一面墙可在两小时内转换为现代办公室的玻璃隔断。智能灯光系统则能一键切换场景氛围,如民政局场景可在“结婚喜庆红”与“离婚冷静蓝”之间瞬间转换。高度标准化的道具库按主题分类,确保5分钟内精准配齐所需道具,极大提升了场景转换效率。

特殊场景定制能力:基地深刻理解内容创作需求,敢于投入构建如逼真的灵堂、太平间等传统影视基地罕有却对悬疑、犯罪类短剧至关重要的特殊场景,解决了此类题材的制作痛点,填补了市场稀缺性。

“保姆式”全流程保障体系

如果说硬件是骨架,那么软性服务就是博地基地的灵魂。其打造的“拎包入住”式服务体系,真正将剧组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IMG_269

IMG_270

IMG_271

全方位生活与资源配套: 基地配备800间剧组公寓,解决住宿之忧;建立500人的本地演员资源库,保障人员供应;拥有3600平方米的大型道具库,满足多样化需求。真正实现了“食住行娱景”一体化保障,显著降低剧组的转场成本和时间损耗。

“场景管家”与智能装备库: 每个入驻剧组配备专属“场景管家”,作为协调中枢,无缝对接服装、化妆、道具、灯光、场务等12个专业班组。基地的“智能装备库”提供从4K电影机到手机支架的全套设备,灯光组甚至预置了12种针对不同剧情的预制光效方案,创作者可即选即用。

扩展的协拍网络: 通过宁波市东方1910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基地的服务半径延伸至舟山、杭州、绍兴等周边城市,为外景拍摄提供有力支持。

产业闭环:从创作到发行的价值实现

博地短剧基地的格局不止于拍摄环节,而是致力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闭环。

IMG_272

IMG_273

资本赋能: 博地影业通过影视基金平台,联合地方产业引导基金,为优质短剧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资本支持。

平台合作: 与数十家头部短剧平台达成战略合作,打通了从内容创作到平台发行的关键通道。

爆款验证: 已成功孵化出《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播放量超20亿)、《汪汪的爱不说谎》等50余部爆款作品,充分验证了其“内容孵化—拍摄制作—平台分发”闭环模式的市场可行性。

产业集聚: 通过引入短剧产业链企业注册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并依托平台举办行业活动,构建长三角短剧资源交换枢纽。

IMG_274

有行业观察者指出,2025年短剧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降本增效”与“品质突围”。博地基地的实践恰恰与这一趋势不谋而合。其标准化流程、专业团队和一体化服务,是帮助制作方实现“降本增效”的利器;而其顶级的实景影棚、影视级的制作标准和后期支持,则为“品质突围”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位在基地完成拍摄的导演感慨:“这是真正的创作自由,所有杂事有人‘包办’,心无旁骛的感觉太难得。”这种将导演从行政、协调琐事中解放出来的模式,直接提升了创作的质量和效率。

与国内许多单纯提供场地租赁的影视基地相比,博地短剧基地构建了难以复制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了深厚的护城河。

博地基地并非孤立的拍摄岛,而是深度融入博地控股集团的文旅大盘中。与博地影秀城文旅项目的联动,创造了“以剧带景、以景促剧”的文旅融合新模式,为拍摄搭建的场景,在剧组撤离后,可转化为文旅项目的体验点,实现资产增值。

IMG_275

IMG_276

热门短剧IP能够直接为影秀城引流,吸引粉丝前来“打卡”,促进旅游消费。不定期举办爆款剧组见面会、IP主题展等线上线下活动,实现影视宣传与旅游营销的双赢。

相较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宁波在场地成本、生活成本等方面具有竞争力,有助于剧组控制总预算。同时,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交通便利,易于辐射华东市场。

基地获得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公安部门在拍摄许可、秩序维护等方面的专项服务支持,营造了优良的营商环境。

基地积极引入上下游企业,举办行业活动,旨在打造一个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衍生开发于一体的短剧产业生态圈,避免成为信息孤岛和产业断点。这种集群效应将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降低企业间的协作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并且,直接带动本地就业人数,并间接激活餐饮、住宿、交通、道具制作等周边产业链,实现了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共荣。

IMG_277

基地计划引入虚拟制片技术,通过LED屏实时渲染替代部分实景拍摄,进一步压缩制作周期。同时探索AI剧本评估、智能剪辑等应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2025年,基地将建成长三角首个短剧大数据中心,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反哺创作,实现“数据驱动内容优化”。

博地集团将深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出“微短剧+城市名片”计划,通过定制剧集传播地域文化。基地计划发布《微短剧工业化制作标准》,从场景复用、剧组管理到成本控制形成可复制方案,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同时,通过博地影视基金加大对原创内容的投资,计划三年内孵化数百部精品短剧,培育50家上下游企业,目标成为全国微短剧产业基础设施的构建者与资源整合者。

IMG_278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博地短剧基地不仅破解了微短剧行业“降本提效”的痛点,更开创了影视与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其背后的启示远超短剧领域:当传统行业仍在讨论“数字化转型”时,博地已用“模块化场景”“数据驱动创作”等实践,展现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升级的无限可能。随着虚拟制片技术应用和产业标准输出,这个位于东海之滨的影视基地,有望成为引领中国短剧走向工业化、精品化的关键力量。正如一位创作者所言:“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影视行业正在发生的未来。”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