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盛夏芬德拉》这部被称为“细糠”的短剧,近日在红果平台创下播放量突破10亿的纪录,连续三天打破平台最高热度纪录。
作为去年爆款短剧《深情诱引》的衍生作品,这部剧摒弃了大部分短剧常见的“狗血”和“强冲突”套路,而是用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推进剧情走向。
区别于过去粗制滥造的短剧,这部剧相较而言极具电影级质感:隧道中光影交错的吻戏、祠堂罚跪时风吹纸页的意象,网友直夸审美在线。
剧中主角人设升级有亮点:男主不再是油腻霸总,而是“情绪稳定、行动力拉满”的引导型伴侣。
人物的情感也细腻有温度:一碗为她学做的手工面,一遍遍写下他名字的细节,让爱情显得更“真实可信”
短剧本质上是一种 “高效率”的情感消费品。它能在十几分钟的篇幅里,用高浓度的浪漫、精准的“爽点”和精美的画面,快速提供情绪价值。
近两年来,短剧的用户渗透率越来越高,用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观众对《盛夏芬德拉》的称赞,更多是基于短剧品类内部的横向比较。
当看多了套路化、制作粗糙的短剧后,遇到一部在制作、表演和叙事上都更用心的作品,自然会不吝赞美。
《盛夏芬德拉》的成功,或许正说明了观众的品味在提升,并且正在用自己的选择推动短剧这个行业向更优质、更多元的方向进化,也让市场和创作者意识到一部好的作品需要用心、耐心和创新,才会使更多观众为其买单。
02
不难看出,目前无论是热门还是非热门的短剧中,都免不了看到各种模仿经典影视作品的镜头及过于同质化的内容和人设。
“复刻”镜头可以瞬间唤醒观众的记忆,让观众在几秒钟内理解剧情、代入情感,省去了大量铺垫和建立情感连接的篇幅。
重复的情节模式(如“霸道总裁爱上我”、“逆袭打脸”)已经在市场上被反复验证是成功的、能吸引观众的。对于追求“快、准、狠”的短剧来说,使用现成的“成功配方”是风险最低的选择。
积极来看,这是一种新的形式让经典作品在年轻一代中重新流传,但无法忽视的是,过度的依赖和模仿,创意匮乏,会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精神,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对于短剧行业来说,如何激发出更多真正用心有创意的内容,才是短剧能否从“爆火”走向“长红”的关键。毕竟,今天的经典,正是昨天的原创。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创作者加入短剧行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创作出更多像《盛夏芬德拉》这样的“细糠”之作,让短剧真正从“流量狂奔”走向“价值深耕”。
03
快节奏的时代,正如短视频迅速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一样,短剧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充斥着我们的娱乐时间。
作为一种高度流行、易于获取的文化产品,这对认知和价值观尚在形成期的青少年可能会产生一些潜在影响。
其影响威力在于:
①剂量浓缩,成瘾性强:传统偶像剧需要20集来演绎的“误会、和解、再误会”,短剧可能在2分钟内完成。它通过极高的情节密度和情绪强度,不断制造“爽点”,让大脑持续分泌多巴胺,产生“上头”和“停不下来”的观看体验。这种强刺激模式,更容易养成依赖。
②渠道更便捷,触达更无孔不入:短视频平台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娱乐阵地之一。短剧通过信息流推送,观看门槛极低,无需主动寻找,就能轻易触达他们。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只能帮助年轻一代建立起一道“批判性的免疫屏障”,让他们学会享受造梦机器的产品,同时不忘现实世界的规则。这不仅是针对短剧的课题,也是针对整个互联网时代所有流行文化的课题。
04
短剧作为一种主要面向女性的文化产品,其内容不仅反映着女性的欲望,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女性的欲望。
如果它仅仅停留在重复“霸道总裁与灰姑娘”的陈旧叙事,那无疑是一种文化上的倒退,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当女主总是在“被宠爱和被拯救”时,我们对英雄主义的幻想会逐渐掩盖主体的自我成长。
陈旧的偶像剧叙事中女性的价值往往由男性赋予,她的幸福、困境的解决、乃至社会地位的提升,都依赖于一个完美男性的出现和给予。她自身的能力、智慧和奋斗被降格为背景板或可爱的点缀。
当女性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爱情展开,人生的最高目标和最大困境都是“获得一个男人的爱”,便窄化了女性生命的丰富性和可能性。
长期浸润于这样的文化产品中,女性观众确实容易无意识地将自己代入“被凝视的客体”位置,从而削弱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行动力。
作为观众,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我们要让自己的角色从被动消费者转换到主动批判者,用我们的点击、评论和分享来为市场投票。当我们看到那些展现女性力量的短剧时,不吝于点赞和正向反馈,让资本看到这类内容是有利可图的。
在社交平台或与朋友交流时,指出旧叙事的陷阱,赞美新叙事的亮点。这种公共讨论本身就能提高整个观众群体的媒介素养。
真正的女性觉醒,不仅仅是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更是 “欲望的独立”——即我们能够清醒地审视自己的欲望由何而来,并敢于定义属于自己的、不受任何文化产品所规训的幸福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