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文娱疲软的时代,没有包袱的短剧可能才是真正的“龙王”?

在内地娱乐圈进入瓶颈期、电影业遭遇票房危机的当下,微短剧成为数字文娱行业的“风口”。2023年以来,微短剧像一颗炸弹引爆了行业。微短剧起初以一种下沉化、套路化的形态示人,人们也回之以猎奇的眼光。

从"莫欺少年穷"的龙王归来,到股东大会上真龙现身,抑或n男n女展开令人脚趾抠地的修罗场,短剧撷取网络文学几十年来积淀出的真髓套路,再施展短视频魔法,加速加速再加速,将爽感直给渴望刺激与解脱的观众。光是把扇嘴巴的片凑在一起,就能噼里啪啦剪成一段搞笑视频,在视频平台疯狂传播。

两年过去,微短剧生态发生了不小变化。2024年微短剧的市场规模达到504亿,远超同年425亿的电影总票房。观众心智似乎也慢慢转变。我在学校里听年轻人聊天,微短剧被提起的频率越来越高。他们说起微短剧,不再是一股脑的嘲讽口气,反而多了小心翼翼的好奇——这东西为什么能火?到底谁在看?一些志在从事严肃影像创作的年轻人也开始犯嘀咕:或许也去试试拍短剧?挣钱的同时,创作上说不定也能搞出点新意思?课堂上甚至有同学怯生生地表示自己是短剧观众,虽然有点文化耻感,但必须承认短剧“挺好看的,也挺解压的”。

人们开始意识到,"短"与"快"并非这类剧情的原罪;微短剧也好,泡沫剧也好,烂剧的本质在于"烂",而不在于长短。按照评论家毛尖的说法,短视频和微短剧"是这个时代的基本形式",甚至"藏着时代的灵魂"。微短剧的火爆实际上契合了当下注意力市场的根本需求。

讨论微短剧在影像史上的位置显然为时过早,但不黑不吹,微短剧已经差不多成为当下文娱市场的一种日常性供给。像超市货架上的黄瓜味薯片,很多人未必爱吃,但也接受了它的合理存在。

爱优腾等传统视频平台纷纷"下海"短剧,小红书、B站这类保持“调性”的平台也加入战局,就连"央视频"这样的官方机构也开始布局短剧。红果凭借“免费模式”异军突起,确立了新的商业模式。短剧生产的速度也在"飞升"——据统计2024年一年中国上线了超过3万部短剧,其中最快的短剧从开机到杀青可以在一周内完成。

产业规模的提升意味着配套产业链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地方形成了微短剧的生产集群。有趣的是,这些新兴的短剧基地重心偏向中西部。横店因为古装影视拍摄深厚积淀,转向短剧产业自然可以理解,但西安、郑州崛起为短剧中心,则颇为有趣。这类城市处于铁路网中心,交通发达,加上人员、地租成本相对较低,再有地方政府扶持和此前直播行业的积累,渐渐成为产业中心。微短剧生产平台驱动生产模式打破了旧有的广电视听格局。

出于成本控制考虑,短剧生产可以也偏离传统的生产中心,这是平台媒介生产的地理学优势——生产上的地理集中降低成本,而后凭借平台的数据化能力,在分发时重新打开地理格局。这也带来了文化生产的平权——在平台助力下,短剧的生产发行门槛大大降低,剧情化影视生产不再需要撬动沉重的资源杠杆。所谓京圈沪圈不再重要,短剧影视创作成了彻底的草莽时代。

微短剧已经正式成为当下文娱生态的一分子,下半场该怎么走成为业内关心的话题。从政策到行业已经形成共识,就是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供给侧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形成一些破圈的代表性作品;在消费侧,则要培养更多元的观众群体。这是行业的美好愿景,但怎么发展,多半还要摸着石头过河。

目前来看,微短剧没有影像史的包袱,在创作上还处于天真蒙昧的状态。但这种"没包袱"也并不意味着创作上的自由与空间。微短剧是平台时代的产物,生产门槛降低诚然是开放了创作准入,但也注定它底层的生产逻辑就是遵循数据指令无限迎合市场口味。

这意味着,微短剧要想获得更高的文化认同,需要为创作者提供更大自主空间。大厂、大平台或许可以开辟更多类型的项目,为有想法的创作者提供免于市场压力的创作空间,吸引多元创作者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搞作品。毕竟创作的核心在于人,有意思的人进来,就会有有意思的作品出现。

提高微短剧品质的一个必然思路,就是吸引影视创作的"正规军"进入行业。这个打法没问题。但从文化逻辑看,微短剧直接来源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网络文学传统。网络文学中的"大作"转化为电影电视游戏,这条路已经跑通,造就了中国最有价值的IP系列。

但这些被影视"转化"的,只是深海之上的几朵浪花。海面之下还潜藏着网络文学极其深邃的资源。一代代作者不断丰富网络文学的表达与架构,写作的样态在流动的粉丝文化社群与互文性实践中细密生长。微短剧不应该成为"其他"文脉的容器,而是要开启属于自己的"文脉"。要成为自己,微短剧可能还是继续拥抱"草根"的网络文学的修辞与叙事资源,从各路草根创作者的集体智慧中汲取最重要的灵感。

顺着这个媒介学的思路,微短剧也需要展开、留存属于自身的独特视听模态,而不是以“他者”的身份对影像史进行模仿。当下的时代有当下的注意力模式,也自然有其独有的视觉文化。微短剧的视觉修辞来源于短视频——不管是10分钟说电影,影视综艺切片,还是偶像的直拍视频——这是当下视听产品的基本服用方式。成熟的生产者已经敏锐地因应了这样的变化,为观众提供了更适合竖屏观看与社交传播的“物料”。   

从文化构成的宏观角度看,我们的视觉消费文化正走向"多重宇宙"状态——即由"不断出现的微小无序片段"形成的时空堆叠叙事效果。这种模式与短视频、社交媒体的文化逻辑高度同构,正在生成新的文化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微短剧也应该在"多重宇宙"的逻辑下发展自己的视听表达,用在高节奏、破碎化、脑洞大开的堆叠效果创造新的审美。战神归来遇见仇人,一个大嘴巴扇上去,或许算得上是典中典的烂俗桥段。但龙王们穿越多重"宇宙",耳刮子扇出魔性节奏,拼凑在一起,或许就是某种新美学呼之欲出的时刻。

***参考资料***

1. 毛尖:《短视频就是这个时代的形式》,《文汇报》。

2. 毛尖:《又土又low但爱看?!3分钟微短剧,是如何打败30分钟烂剧的?》,Bilibili视频。

3. 陆晔:《走向“多重宇宙”——数字叙事的时空堆叠初探》,《文化研究》,2024年第2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