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资深微短剧制片人冯芒:别让“批量”成了“粗糙”的遮羞布!

IMG_256

各位制片老铁、平台大佬、还有奋战在片场一线的兄弟姐妹们,咱们今天聊点掏心窝子的话。作为从传统影视制片摸爬滚打过来,又一头扎进微短剧这片“新大陆”的同行,我亲眼见证了这个行业的爆炸式增长,也切身感受到了那股“烈火烹油”之下的焦灼。微短剧,这个名字就带着“快”的基因,但有时候,太快了,就容易闪着腰。今天咱不唱衰,只聊聊那些让咱们制片团队头皮发麻、却又不得不面对的 “成长的烦恼”。 

第一:批量生产vs.精雕细琢——当“快时尚”遇上“高定” 

咱得认清一个现实:微短剧从出生那天起,就和传统影视走着不同的路子。

传统影视像是精心筹备的“满汉全席”,讲究食材(剧本)、火候(拍摄)、摆盘(后期),每个环节都得慢工出细活,一部戏磨上一年半载是常态。而微短剧呢?活脱脱是内容界的“快时尚”,讲究的是上新速度、爆款公式、快速迭代。用户手指一滑就是下一集,注意力停留时间以秒计算。这种“批量生产”的模式,决定了咱不能用雕琢玉器的耐心去对待每一帧。周期压缩到极限,恨不得这个月立项,下个月就上线。这本身不是原罪,是赛道特性。但问题在于,“快”不等于“乱”,“批量” 不意味着“粗制滥造”。

咱们的目标,应该是成为“快时尚”里的优等生,在保证速度的同时,守住质量的底线。比如,剧本可以节奏快、反转多,但逻辑不能崩;场景可以相对简单,但灯光、构图不能太“感人”;表演可以更生活化、甚至略带网感,但不能彻底摆烂。核心是找到那个“效率与品质”的平衡点,别让“批量”成了“粗糙”的遮羞布。

第二:低成本、短周期、高要求——不可能的三角?

微短剧的制片方,大概都体会过这种“三角困境”的酸爽:预算低得让人想哭,时间紧得让人冒烟,但平台和观众的要求却水涨船高。特效要有点意思,演员颜值演技最好在线,剧情要爽要密要反转,质感还不能太“网大”。 这简直是把制片人当超人用啊!钱就那么多,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八瓣花。周期短,意味着筹备期被极限压缩,很多本该前置的工作,只能推到拍摄期解决,甚至“边拍边想”,这直接为后续的混乱埋下伏笔。而高要求,则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逼着咱们去创造奇迹。面对这个“三角”,抱怨没用,咱得想办法“拆解”。

精细化预算管理变得空前重要,钱必须花在刀刃上:哪个环节是撬动质感的支点?

是剧本、是主演、还是某个关键场景?把钱集中火力用在这里。同时,标准化流程是关键,哪怕流程简化,但“立项-筹备-拍摄-后期-交付” 这几个关键节点不能丢,用流程对抗混乱。还有就是,学会“巧干”, 比如利用现成场景、与有潜力的新人演员合作、后期特效找性价比高的团队等等。承认限制,然后在限制里做到最好,这是微短剧制片人的必修课。

第三:平台方“爱的魔力转圈圈”——管理边界在哪?

平台方是微短剧的“金主爸爸”和流量入口,咱们感激平台开辟了这片新天地。但有时候,平台的一些操作,也确实让制作方有点“晕头转向”。比如,内容需求变化快,今天流行霸总,明天可能就流行穿越,制作方疲于奔命。审核标准有时存在不确定性,修改意见来得晚且可能反复,严重压缩后期时间,甚至导致超期罚款。排播策略调整频繁,上线时间说变就变,打乱宣传计划。这种“管理无度”或“流程不清晰”,让制作方的生产计划充满了不确定性,增加了额外的成本和沟通损耗。

理想的合作关系,应该是平台方提供清晰的“赛道地图”和“交通规则”,制作方专注“造好车、开稳车”。平台能否建立更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合作机制?

比如,更早锁定内容方向,更清晰的审核标准和时限,更稳定的排播计划。这不仅能减轻制作方的运营压力,长远看,也能让平台获得更稳定、更优质的内容供给。咱们是共赢的伙伴,不是临时搭伙的“驴友”,对吧? 

第四:信息流玩家入场——制片思维不能“缺位” 

微短剧的火爆,吸引了不少来自信息流、广告、MCN等领域的跨界玩家。他们懂流量、懂用户、懂爆款公式,这是巨大的优势。但影视制作,尤其是哪怕只有几分钟一集的微短剧,依然是一个需要制片思维的系统工程。 所谓制片思维,核心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些团队可能因为习惯了信息流内容的快速打法,在筹备阶段投入不足。剧本可能只是个大纲,分镜基本靠现场发挥,场地、道具、人员安排比较随性。结果一到开机,问题集中爆发:场景没协调好,等;道具不对,改;演员 档期冲突,乱…整个剧组在“救火”中疲于奔命,工期延误、成本超支就成了家常便饭。

筹备期的深度,直接决定了拍摄期的顺遂程度。再短的剧,也需要完整的剧本、详细的分镜表、精准的预算、严谨的拍摄计划。这些看似 “慢”的工作,恰恰是为了保证拍摄时的“快”和“稳”。

建议跨界 而来的朋友们,不妨引入或有经验的影视制片人参与核心管理,补上 “系统性筹备”这一课。把流量敏感度和制片系统性结合起来,那就 是王炸了!

第五:监制体系“隐形”——门槛低不是管理松懈的理由 

因为微短剧单体投资相对较低、周期短,很多项目简化甚至省略了传统影视中至关重要的监制环节。平台或投资方可能更关注最终成片和数据,对于制作过程的具体管理介入较少。这导致一些项目在质量把控、流程规范上缺乏有效监督。门槛低,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这是好事。但门槛低不意味着可以没有 “护栏”。监制的作用,就是在创作和制作之间找到平衡,确保项目在预算和周期内,朝着既定的质量目标前进。他需要懂创作,也要懂管理,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建立适合微短剧的、轻量但有效的监制体系非常必要。

这个监制可以来自平台,也可以是由投资方聘请的独立制片人。他的任务不是掣肘,而是护航:参与前期剧本评估,帮助把控方向;审核预算和计划的合 理性;在拍摄期跟进进度,协调资源;在后期阶段确保成品符合预期。 这层“质量防火墙”和“流程润滑剂”,对于提升行业整体制作水准、 减少纠纷和浪费至关重要。

尾声:走向“又快又好”的未来 

吐槽归吐槽,咱们都对微短剧的未来充满信心。它满足了碎片化时代的观看需求,是一片充满活力的蓝海。但要想让这片海更宽广、航行更稳健,就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 

给制作方:拥抱“快”,但修炼“内功”。强化制片管理思维,用更专业的筹备和流程,应对极限挑战。在追求流量的同时,不忘对内容本身的基本尊重。

给平台方:在追求“量”的同时,思考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引导“质” 的提升。建立更清晰、稳定、高效的合作规则,与制作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 

给所有从业者:共同推动建立微短剧行业的“基本法”,包括标准化的制作流程、公认的质量基准、健康的合作生态。让“短平快”不等 于“低劣差”,而是代表一种高效、精准、富有网感的新内容美学。 微短剧的这场“速度与激情”,咱们都是主角。

与其在混乱中抱怨,不如一起想想,怎么把车开得更稳,跑得更远。毕竟,谁不想自己参与的作品,既能叫座,又能稍微那么叫叫好呢? 各位同行,咱们片场见!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