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短剧 / 正文

千亿短剧大战:郑州、西安、深圳竞逐"中国短剧之都"

一场争夺"短剧之都"的城市竞赛正在上演。西安造梦工厂已拍摄450余部作品,郑州日均开机短剧约100部,深圳单剧奖励最高200万元——各大城市为何为短剧疯狂?

IMG_256

千亿风口:短剧市场规模超电影票房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更令人震惊的是,去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电影票房,用户数量高达6.62亿人。

东吴证券分析指出,短剧并非长视频的"替代品",而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算法、冲动付费逻辑的全新内容物种。它能够适应移动端使用场景,结合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分发和商业模式,形成了新的内容生态。

三城角力:各显神通的竞争格局 西安:实打实的"短剧大户"

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一些热门基地如西安造梦工厂,已拍摄完成450余部影视作品。陕西省政府先后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两年内培育15家领军企业,推出200部精品微短剧。

郑州:成本优势的"黄金组合"

郑州已建成15家拍摄基地,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金水区微短剧制作综合成本较一线城市低30%至40%,单部100集短剧成本可控制在30万至80万元,投资回报周期缩至3-6个月。

河南人口基数大,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数量均居全国榜首,许昌鄢陵为全国影视行业输送了80%的灯光师。

深圳:真金白银的"政策加持"

深圳出台《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对优秀剧本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对在深圳取景拍摄的剧组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高地。

IMG_257

产业逻辑:为什么城市争夺短剧?

短剧产业为地方政府带来三重收益:

1. 经济效益

直接制作收入

带动就业和配套服务

促进文旅和消费

2. 品牌效应

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色

3. 产业升级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产业

风险与挑战:野蛮生长后的规范发展

短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挑战:

监管趋严:2024年底以来,监管部门要求短剧避免制造拜金、炫富等不良价值观,部分平台因违规被下架上百部短剧。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随着用户红利见顶和获客成本上升,需要从粗放式买量向精细化运营和内容提升转型。

行业自我净化:预计到2025年,产业将逐步告别野蛮生长,走向运营流程标准化、监管防控机制前置化的发展新阶段。

IMG_258

短剧之都的争夺战,背后是城市对新兴产业机遇的敏锐把握。从西安的文化底蕴,到郑州的成本优势,再到深圳的政策力度,各城市正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在这场千亿盛宴中寻找最佳位置。

短剧不仅是内容产业的变革,更是城市经济转型的缩影。随着监管完善和行业成熟,这场城市竞赛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最终胜出的将是那些能够将短期优势转化为长期产业竞争力的城市。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