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5分钟引爆文旅体验:微短剧如何成为"流量收割机"?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内容形式,已经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心流理论强调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达到的一种全情忘我投入的状态。本文以江西系列微短剧的创作实践为例,探讨心流理论视角下微短剧与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分析其在文旅推广中的应用效果。

在“微短剧+”的众多融合领域中,“微短剧+文旅”因微短剧独特的沉浸体验属性而备受关注。微短剧与文旅活动的结合,不仅能够通过视觉叙事展现地方风物,还能通过情感共鸣激发用户的实地探访欲望。更重要的是,微短剧与文旅体验在心理层面具有高度一致性,即二者均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引发受众的“心流体验”。这种共通的心理学基础,使得“微短剧+文旅”承载着政府、媒体、市场和公众更多的期待。

一、心流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传播学中的适用性

心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于1975年在其开创性著作《超越无聊和焦虑:在工作和娱乐中体验心流》中首次提出。心流被定义为个体在完全投入某一活动时所产生的沉浸式心理状态,其核心特征包括全情投入、高度专注、愉悦感以及自我意识的暂时性消失。1990年,契克森米哈伊在《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进一步系统化阐述了心流理论,提出了心流体验的九个构成要素。1996年,诺瓦克和霍夫曼在此基础上将心流体验的过程归纳为三类因素:条件因素、体验因素和结果因素,并细化了九个具体特征: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个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行动与意识的融合、全神贯注、控制感、自我意识减弱、时间感扭曲、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的达成。

在传播学视角下,心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分析用户与媒介内容的互动关系。尤其在短视频、游戏、虚拟现实等强互动性媒介中,心流状态被视为衡量用户体验质量的重要指标。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叙事媒介,其情节设计、节奏控制和视听语言均具备引发心流体验的潜力。而文旅活动本身也是一种情境化的体验经济,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角色代入、场景互动与文化共鸣,同样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因此,心流理论为分析“微短剧+文旅”的融合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

二、江西微短剧的创作实践与心流体验的构建

江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在微短剧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江西广播电视台(集团)为代表的创作机构,充分发挥本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旅禀赋,推出了《辣度传奇之双辣厨神》《湘东谣》《豫章旧梦》《海昏行》等一系列精品微短剧。这些作品不仅在叙事上贴近用户心理,更在技术手段和内容设计上积极探索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为心流理论视域下的“微短剧+文旅”研究提供了丰富样本。

1、巧结构设计:快速开启受众的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的触发依赖于情境的快速构建与受众注意力的迅速聚焦。微短剧因其时长限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情境铺垫、角色引入与情节启动。例如,2025年8月上线的《海昏行》以刘贺即位后与权臣霍光的政治博弈开篇,短短56秒内实现“高潮前置”,通过紧张的情节设计和密集的信息输出,有效激活了受众进入心流状态的准备。这种结构设计不仅符合心流理论中“清晰的目标”与“即时反馈”的要求,还通过强烈的戏剧张力促使用户产生持续关注的动力。

另一典型案例《豫章旧梦》则采用“XR+短剧+文旅”的创新模式,以现代青年敖舒裸辞后的穿越经历为叙事线索,构建了现代与唐代南昌的双时空结构。该剧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将用户从现实环境中迅速抽离,并将其投射至历史语境中,实现了角色转换与情境代入的心理预设。这种多维度、跨时空的叙事策略,不仅强化了用户的沉浸感,也为心流体验的持续深化提供了条件。

2、强冲突叙事:有效引发受众心理专注

心流状态的维持依赖于任务挑战与个人能力的平衡,以及持续的注意力聚焦。微短剧通过高强度的戏剧冲突和紧凑的情节推进,能够有效延长用户的心流持续时间。例如,《辣度传奇之双辣厨神》以美食竞技为主线,通过人物之间的技艺比拼、情感纠葛与价值冲突,构建了多层次的故事张力。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不仅被情节的悬念所吸引,更在角色成长与任务达成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与成就感。

《湘东谣》则通过地方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该剧以湘东地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为载体,巧妙构建“非遗+青春”的创新叙事,通过年轻主角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引发了用户对文化认同与自我价值的思考。这种叙事策略不仅增强了内容的思想深度,也使用户在情感共鸣与认知挑战中进入并维持心流状态。

3、在地性聚焦:激发受众情感释放与持续投入的意愿

心流体验的结果因素包括自我实现感的达成与内在动机的强化,而在地性内容的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江西相关微短剧在创作中深度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如历史遗迹、地方民俗、传统技艺等,使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不仅获得娱乐体验,更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知与情感联结。例如,《海昏行》以海昏侯国遗址为背景,通过虚构叙事与真实历史的交织,激发了用户对汉代文化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豫章旧梦》则通过唐代南昌的场景再现,将用户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历史时空。剧中不仅展现了滕王阁、赣江等地理标志,还融入了唐代诗词、服饰、礼仪等文化符号,使用户在沉浸式观影中形成对南昌文化底蕴的深度认知。这种在地性叙事不仅增强了内容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更通过文化认同感的建立,促使用户产生实地探访的意愿,从而实现从线上观看到线下体验的行为转化。

三、“微短剧+文旅”深度融合的机制与路径:从“线上心流”到“线下体验”的转化之道

基于心流理论的“条件—体验—结果”三段式模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从线上内容触达到线下行为转化的完整闭环。现结合将微短剧场景复原、故事实地呈现,从而成功激活文旅市场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微短剧+文旅”深度融合的内在机制与可行路径。

1、情境构建机制:从虚拟沉浸到实体在场的时空桥梁

心流体验的触发,首要条件是一个具有清晰目标、感官丰富且能让人迅速投入的情境。微短剧通过其强大的视听叙事能力,在几分钟内为观众搭建起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拟态环境。而当这种虚拟情境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精准的对应物时,便会催生强烈的“验证冲动”与“亲历心理”,从而架起一座从线上沉浸到线下在场的时空桥梁。

2024年,现象级迷你剧《我的阿勒泰》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微短剧,但其成功的“场景复原”模式为“微短剧+文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范本。该剧以诗意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壮丽的草原、静谧的湖泊和独特的哈萨克族游牧文化。极具电影质感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叙事,为受众设定了“追寻剧中那片净土”的清晰目标。受众在观看时,体验到的是屏幕中纯净自然带来的感官愉悦与精神慰藉,迅速进入沉浸状态。

剧集热播后,阿勒泰地区文旅部门与相关企业迅速行动,精准复原并标识出剧中核心取景地,如张凤侠小卖部的原型、男主巴太驰骋的草场等。这为受众的线上心流体验提供了明确的即时反馈与行动路径——他们知道在现实中应该去哪里“续写”或“亲历”剧中的感受。

据公开报道,2024年暑期,阿勒泰地区旅游预订量同比暴涨数倍,大量游客手持剧照按图索骥,前往打卡。这正是情境构建机制的成功体现:微短剧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心流空间”,而线下景区的场景还原则将这个空间实体化,完成了从心理体验到物理位移的关键一跃。

2、情感共鸣与任务挑战机制: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召唤

心流理论强调“个人技能与挑战的平衡”“行动与意识的融合”。高明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不仅仅是让游客去看,更是邀请他们去扮演、去完成。通过将剧中的叙事线索、人物关系或核心冲突,转化为线下可参与、可互动的文旅任务,能够有效激发游客的内在动机,使其从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主动的剧情参与者,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心流体验。

《风起洛阳》虽然是一个大型IP,但其线下实践完美诠释了任务挑战机制。在洛阳市,隋唐古城天门遗址博物馆与相关方合作,推出了大型沉浸式实景游戏《风起洛阳·再现神都》。 游客进入园区后,不再是普通的观光客,而是化身为“联昉”或“春秋道”等剧中的组织成员。他们需要解谜、寻物、与NPC(非玩家角色)互动,一步步揭开预设的剧情任务。这个过程,恰恰符合心流体验中“技能与挑战平衡”的要求——任务既不太难而让人沮丧,也不太易而让人无聊。游客的行动(解谜)与意识(融入剧情)高度融合,从而全神贯注于当前的活动。游客每完成一个任务,都会获得NPC的赞誉或下一阶段的线索,这种即时反馈系统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控制感与成就感,推动他们持续投入。这种模式将一次性的观光消费,转变为一次充满情感投入和智力挑战的“人生剧本体验”。游客获得的不仅是照片和纪念品,更是一段独一无二、带有强烈自我实现感的记忆。这显著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并将文旅消费从门票经济升级为体验经济。

3、行为引导与成就实现机制:从瞬时情感到持久认同的价值闭环

心流体验的最终阶段,是“自我意识的减弱”“时间感的扭曲”“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的达成”。在“微短剧+文旅”的融合中,这意味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线下触点,将游客在剧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和在线下体验中获得的参与感,固化为对目的地文化的深度认同和持续的消费行为,形成一个可持续的价值闭环。

回到江西的本土实践,以《豫章旧梦》为例,可以设计一套完整的成就实现机制。在线上,剧中主角敖舒在唐代南昌的成长与奇遇,激发了观众对盛唐南昌风貌的向往。首先,文旅部门可以围绕剧集,打造一条“寻梦豫章”唐风市井文旅线路。游客在滕王阁、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等剧中关键场景地打卡,即可获得特制“豫章通关文牒”的印章。集齐所有印章,如同完成剧中主角的旅程,能兑换限定文创产品或获得“豫章荣誉市民”的电子证书。这满足了游客 “自我实现” 的心理需求。其次,开发剧中同款服饰租赁、唐代茶点品尝、非遗手作体验等项目。游客通过“穿着剧服游古城”“品尝剧中美食”等行为,自我意识减弱,更深地代入历史角色,常常会感觉时光飞逝(时间感扭曲)。第三,鼓励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豫章旧梦”打卡照或短视频,并带上统一话题。官方可定期评选“最佳梦旅人”,形成用户生成内容的浪潮。这不仅能带来二次传播,更让游客在创作和分享中,从消费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获得社群归属感与成就感,内在动机从游玩升华为分享与创造。

综上所述,心流理论为“微短剧+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启示。江西微短剧的创作实践表明,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强冲突的叙事策略与在地性的文化聚焦,微短剧不仅能够有效触发并维持用户的心流体验,更能够实现从内容消费到行为转化的文旅赋能。

由此可见,“微短剧+文旅”的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拍个剧带火一个景点”,而是一个基于深度心理学原理的系统工程。其核心路径在于:以“情境复原”为起点,构建可触达的“心流空间”;以“任务叙事”为引擎,设计可参与的“心流挑战”;以“成就系统”为闭环,兑现可感知的“心流价值”。通过这三重机制的协同作用,方能将微短剧带来的瞬时情绪波动,转化为游客持久的文化认同与消费忠诚,最终实现线上“流量”与线下“留量”的高效转化,为区域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心流”动力。(作者系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江西网络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任江西广播电视台网络视听中心精品创作部总监)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